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者 乡土人文版》2013第八期 转载《母亲的脚》

(2013-07-17 16:52:43)
分类: 散文

 http://s7/mw690/53109ef5ge1b13db56e36&690乡土人文版》2013第八期 转载《母亲的脚》" TITLE="《读者 乡土人文版》2013第八期 转载《母亲的脚》"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74a24f0101ldqn.html

卷首语

5 奶奶的“飞鸡” /老特务头子

   

百味人生

10 我讨厌我身上的汗味/周海亮

13 与富为邻/王 伟

15 寒夜里的好人/程 刚

29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林清玄

33 默守三十年的善良/古保祥

45 大地方来的人不懂/严文化

51 尘埃里的芬芳/包利民

53 一花香,一世界/独孤西门

55 借一条船去远方/王太生

75 吉珠的虔诚 /周 勇

 

行走乡土

38 岱崮,在最美时节遇见你/萧 蕙 张圣虎

67 苏州:水巷幽幽/淡建国 

 

本期话题

48 徽州民居:无处安放的古建筑/Sun Yufan  Leah Thompson

 

话说山河

36 话说长江系列之壮丽的三峡/中央电视台《话说长江》栏目组

62 灵渠:宁静的力量/刘 军

 

中国地名

9  关于“铺”的地名密码 /张 港

47 宁波地名中的盐文化 /周洪福

 

心灵家园

23 那些乡间的事物/贾维秀

32 鸟声如洗/刘文波

44 夏牧场/刘亮程

61 馨香的叶子/郭宏文

72 繁华深处的街巷/葛水平

 

一方水土

16 清朝的旗人与今日的北京人 /马建农

52长沙里手,怎一个“策”字了得 /徐志频

70 城市之门/查一路

 

风俗民情

25 福建莆田人的“做牙宴”/严雨眠

 

姓氏文化

26 百家姓之项姓/袁义达 邱家儒 刘翔南

 

人与自然

43 动物之爱/陈心启

50 行走的尸骨/王 族

68 全球变暖带给植物的“好日子“/史 军

 

旅食天下

12 烧鹅与烤鸭的南北范儿 /茉 莉

63 五花肉的花/二 毛

74 众人挠头皆为油/钟洁玲

 

乡土艺术

17 羊皮扇鼓 /崔子美

77 海城喇叭戏/李璐

 

品茶悟道

18 永远的绿茶/张抗抗

64 普洱茶膏:中国古人的智慧/陈昌云

76 喝茶/梁实秋

 

文化点滴

11 立夏的重量/储北平  

31 古代女人“头上精彩”/佚 名

35 打败仗为什么叫“败北”/焦 珍

56 大师的“不雅癖”/罗 强

69 侬:唯一兼顾三个人称的汉字/王文元

 

百姓生活

19 配婚 /田正武

24 从城里回来的阿香 /孙兆贵

30 麦垛/芦芙荭

46 麦色浪漫/何尤之

54 庄稼是母亲的宗教/刘诚龙

65 童年的西服/家 辉

71 没有芝麻的烧饼/梁 琴

 

亲情驿站

8 母亲的脚/袁天胜

14 新棉袄/蒋雯丽

28 老苏的驿站 /美 丫

66 替我叫一声妈 /大 木

73 生于端午/梅若梅

 

异域博览

34 爱酒的古埃及人/河 洛

 

大地广角:

封面:大海道/北山羊

中国民居(93)——崔家大院  
20 中国古镇(28)——平乐古镇   

22 世界遗产(32)——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

40 人文旅游(91)——骊山

57 古桥掠影(31)——都江堰安澜桥

58 乡土映象(79)——彝族祭祖仪式“尼木措毕”

60 人文地理(89)——湖光岩

79 中华手工(23)——黎锦 

 

                                         母亲的脚

                                   □袁天胜

                                    

     夕阳西下,等到隐没了人身影,天色很快朦胧,并渐渐暗了下来,鸟儿的欢叫也藏了起来。田野里的麦苗、豌豆、树木、田埂的颜色渐渐发黑。这是我和姐姐盼望的时间。风还带有深深凉意,我们太饿了,打了几个寒战。我们一放学就来田里等母亲一起回家。

    “走吧,我们能回家了。”母亲肩头扁担一晃一晃,两头都是三根麻绳吊着的“U”字形畚箕,用竹木为框架,麻绳织成网状,空荡荡的,似母亲无力的语气。

     “今晚酱瓣子炒黄花草。”母亲指着扁担上系着的圆鼓鼓的方巾。那里面是我们爱吃的黄花草,但它给我们的兴奋没有战胜我们的饥饿。在昏暗里,母亲看不见我们眼巴巴的眼神和表情,但能感受到。

    母亲让我们姐弟俩坐在她的担子里,一头一个。我和姐姐像观音菩萨跟前的小童,团坐在担子两头。母亲步伐稳健,一路走起来很轻松,很慢。母亲换了几回肩,晃悠悠的,给人荡秋千的感觉。

     我开心地对姐姐说,妈妈身上真有劲。姐姐跟我争辩说,妈妈的脚有劲。母亲带点喘息地说,妈妈有你们就有劲。

     回到家,昏黄的灯光下,母亲揉揉肩头,对父亲说,晚上炒黄花草给你喝酒。父亲喜欢吃黄花草,喝大麦烧。可他脸上没有一点笑容,只撂下一句“路远没轻担”。

     那晚的黄花草很香,很嫩。那年母亲三十刚出头。

                              

     太阳的光线不再白亮亮的,成了淡白色,母亲从田里回家,匆匆忙忙地洗脸、洗脚、梳头,换了一身新衣。我拉着她的衣袖摇,使劲摇,说,带我去吧,反正明天是星期天。母亲笑盈盈地说,路很远,妈一个人也得天黑才能到舅舅家。我抓住她不放,不停摇,嘴里叽里咕噜。母亲看看天色,咬咬牙,只好答应我。

     一路上,秋播后的田野刚种下麦子,新翻的泥土味充盈在大地原野。田埂、沟渠边种下的油菜浇了水,已经醒棵。远望去,淡淡的绿色显示着乡村隐藏的勃勃生机,那是来年的喜悦。我一路踢着土坷垃,时而飞奔到母亲前面,时而站在木桥上看汩汩流水,冲母亲招手,大声叫喊。我稚嫩的童声融在水流声中,回荡在田野里。走过村庄时,我会好奇地看房屋、街巷、大人小孩,努力找出与我们村的不同。

     夜幕悄悄拉开,村庄、田野被夜幕掩映了。母亲的脚步加快了。我双脚却像灌了铅,开始发胀,生痛,与母亲很快拉下距离。

    母亲蹲下身子,像一座小山稳稳停在我跟前说,来,妈妈背你。我没有丝毫犹豫,像小鸟张开双翅伏在母亲背上。母亲的步伐仍然稳健、有力、快速。在一路颠摇中,疲劳的我很快入睡。

     当我醒来时,已经到了舅舅家。在堂屋心,我神智清楚。舅舅睁大眼睛说,这么远的路,你背着孩子,真不简单。母亲满脸疲劳,努力眨巴着眼睛说,我不要紧,孩子可能脚起泡了。马上要砌房子,是一定要给你信的。

舅舅立刻说,那吃晚饭吧,早点洗脚上床休息,明早乘船到城里去,再乘船回家。

     第二天一早,我们吃了早饭就要乘船走,舅舅从水缸里抓出一条几斤重的黑鱼放在白色的塑料袋里说,姐姐平时肯定很苦,这条鱼给你补补。

乘船到了县城码头。刚下船,就有个城里人拉住母亲要买那条黑鱼。母亲很爽快地答应了。我惊讶地问母亲,不补了?母亲笑嘻嘻地说,不要补,妈妈有的是劲,使不完呢!

那年母亲近四十岁。

                             

     “妈,我送你去吧。”我对母亲说。

    “不行,我有腿有脚的,自己走过去,不能耽误你时间。”母亲和蔼地说。

    前两天工作忙,请母亲过来接送女儿。闲些了,我晚上陪母亲一起逛商场,想为她买件新衣。母亲试了几件,照照镜子,满脸的笑,可一问价格,就摇头了。我要买时,母亲生气地说:“买了我也不穿,商场的贵,明天我去招商城买,衣服一样,但很便宜。”我知道母亲的性子倔,只好答应。

我反复强调“红灯停,绿灯行,不要跟陌生人说话”。母亲像个乖小孩,连连点头,她的花白头发一颤一颤的,饱经风霜的苍老完全显露出来,是个老小孩。

    我再次说,招商城有五六里路远,我送你吧。母亲说,放心,我以前……好了,不说了,你有你的事吧。

    我只好骑着电瓶车悄悄跟在后面。扎着绿色头巾的母亲穿着暗红色的棉袄、淡黑色的裤子,脚穿人造革的棉皮鞋,整个人在寒风中,显得很臃肿,走起路来,脚掌几乎与地面平行,每一步似乎是平移。虽然慢,却没有停顿,这每一步都有母亲的精气神,我知道。

    母亲在绿灯下过马路,手臂摆动起来,划水一般,步子加快,但仍然是平移。过了马路,母亲又恢复了过马路前的速度。我看不下去了,鼻子酸酸的,眼泪下来了,赶紧调转车头。

晚上回家,问母亲有没有买衣服。她叹了口气说,太远了,没走过去,怕耽误了接孩子。

   这是必然的结果,但我只是用微笑掩饰内心的苦涩,说,我为你买了。母亲的脸迅速严肃起来,像揉皱的白纸,皱纹明显起来,气呼呼地说,买了也不穿,你知道我脾气的。我苦笑,鼻子酸酸的,眼泪盈眶了,尽力控制情绪,轻声说,我给你买了三双棉袜子。母亲的脸忽然灿烂起来,连声说,好,好,我从未穿过棉的呢!

   我跟母亲是心有灵犀的,母亲六十多岁了,但母亲脚上的温暖,会永远暖在我心中,想到此眼泪刷地落了下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