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做一道“批判性思维”的习题——厚道与诚实打起来了
(2010-02-20 04:08:09)
标签:
批判性思维逻辑韩寒胡椒粉 |
胡院长“指责”韩寒行使话语霸权的时候,似乎也忘记了自己的众多弟子,数万学生也可能受院长言论的引导,将自己的人生原则定义为“厚道”而非“诚实”,为了尊重别人的“呕心沥血”之作,就要掐灭心头对事物的自我判断。窃以为:中国从不缺“厚道”之人, 也不缺少培养“厚道之人”的“师长之辈”,最缺的是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普罗大众。
此外,胡院长担心韩寒的“领袖效应”之下,其跟 帖的百万之众中会有1/10因此不去观看《孔子》,一方面恐怕是低估普通大众的判断能力了,另一方面,如果这1/10能够因为韩寒的一纸文字就放弃对某个事物的独立思考的机会,那么即使1/10的人群去看了《孔子》,也不能为《孔子》添彩半分,更不能成为“普通电影人”为之骄傲 的资本,除非他们要的就是一 群只知盲从的观众。
这是一篇挺有见地的评论。作者对于“胡”文的假设、事实、推理和结论均作了质疑,这就叫质疑到点上了。很可惜他摸着了门,却没入门。
此外,胡院长担心韩寒的“领袖效应”之下,其跟帖的百万之众中会有1/10因此不去观看《孔子》,一方面恐怕是低估普通大众的判断能力了。
胡院长将韩寒定义为“舆论领袖”,而将胡导演定义为“普通电影工作者”,不知道《孔子》背后的一干“普通人”是如何在《阿凡达》的强大市场影响力威胁之下,仍能获得体制的庇护,以指定观影、包场等形式抢占院线,强行创造票房的?如此“普通人”,实在是羡煞其他电影人了。
关于事实部分,他没有否认我所讲的事实,但是补充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也可能是假设):《孔子》获得了体制的庇护。这是该文最大的贡献,这个事实(或者假设)对于反驳“普通电影工作者”这个词是很有力的,应该加分。
但是我审视以后,发现在胡文的逻辑推理中多加这个事实之后,并没有影响结论,所以这一事实没有对胡文的主要逻辑与结论构成大的威胁。上一网友也说了这事,我给了一个幼儿园老师的回复,可以参考。我也再重复一遍,“批判性思维”的第一要素是清晰地定义问题。
关于胡文逻辑推理与结论部分,批评者好像没找到老胡的毛病,于是另起炉灶,在第一段就挑起了“厚道”与“诚实”之间的对立,咋一听有道理,可惜从认知水平上讲,立意不够,老胡驳他到是不难。
胡院长“指责”韩寒的行使话语霸权的时候,似乎也忘记了自己的众多弟子,数万学生也可能受院长言论的引导,将自己的人生原则定义为“厚道”而非“诚实”,为了尊重别人的“呕心沥血”之作,就要掐灭心头对事物的自我判断。
批评者这段话隐含了一个价值判断,即“诚实”比“厚道”要高明或者重要,讲“厚道”就不能够“诚实”。其实,“诚实”也好,“厚道”也罢,它们既没有高下之分,也不应非此即彼,更不可以脱离情景而独立存在,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看重症病人时,讲话要注意“厚道”还是“诚实”,礼仪书上写的比较清楚。
批评者担心欧亚学院的几万名学子以“厚道”替代“诚实”为人生要义,岂不知“诚实好所以要诚实”,“不诚实会被狼吃了”比较适合在幼儿园里讲;“诚实比厚道更重要”适合在小学讲。大学就是要告诉学生如何处理现实中复杂的道德两难问题,“企业社会责任”课程里就专门有篇幅讲授如何处理“自我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教授学生如何让两者和谐相处,而不是对立。
如果讲“批判性思维”第一要素是清晰地定义问题的话,第二个要素就是要了解每一个问题背后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与立场;其次收集相关的信息与数据;然后找出尽量满足各方立场的多个解决方案;最后经过慎重推理与判断、比较后,做出选择。批判性思维本质来讲,就是寻找不同观点与立场交集,从而判断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而不仅仅是批判的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内容,可看可不看)
另一方面,如果这1/10能够因为韩寒的一纸文字就放弃对某个事物的独立思考的机会,那么即使1/10的人群去看了《孔子》,也不能为《孔子》添彩半分,更不能成为“普通电影人”为之骄傲的资本,除非他们要的就是一群只知盲从的观众。
评论的最后一段的“另一方面”,老胡半天楞没看懂,后来明白了,评论者的价值判断基础与老胡不一样。评论者关心的是 “独立人格”,而老胡关注的是“消费者与商业组织”的权利,但是老胡估计《孔子》剧组与老胡差不多,都是些“利益挂帅”的家伙,所以“普通电影工作者”对 “只知盲从的观众”一定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并会成为极大的“骄傲的资本”。
看来,这一段属于评论者自己脚下拌蒜,但是由于是评论者与老胡价值观不同所造成,而且人家的价值观比较高尚,老胡的比较庸俗,双方打个平手如何?
为什么批评者会这样“搞”,你瞧,他的文字中满是“高尚的价值观”,如:诚实、普通大众的判断力不能低估、独立人格等等,并用这些价值观替代了思维与判断力。思考时,当事者没受自身“价值观”影响,那不太可能,但是都由自己的价值观来左右“事实观察”、“假设判断”那就是搞了。并且很不幸,这样搞的人和事在生活与工作中比比皆是。
以一个新浪网友随机写下的文字为例来做分析,也很不厚道的,好在这个网友没署名,老胡属于隔空放炮,不伤人。作为教书的,本节讲授“批判性思维”,没案例讲起来没有趣味性,而且这篇文字总体好像看起来比较不错,有见地,也有事实,老胡放起炮来,也不必太顾虑。
今后,我们也可以这种方法试一试分析韩寒的文章,看看他文章中的假设、事实、推理、结论以及背后与主流不同的价值基础。韩寒的文章表面看着有些骇俗,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脑子急转弯,但是在事实与逻辑方面还是比较讲究,分析完了,你也就会学着写这样的文章了。
从“韩寒对《孔子》有些不厚道”开始连续写了五篇了,后面三篇更是主要围绕着“批判性思维”做文章,估计有的朋友觉着有些绕了,不是太能读下去,再写下去,就把“胡椒粉”呛着了。
有一位“科研兄”就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没必要玩这个。讲的不错,但是作为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无论你是讲话、写作或者讨论、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不了解、掌握“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拥有判断力,做不好事不说,还会让人感觉你头脑不清,虽然人们一般也讲不清原因。
遗憾的是目前中学与大学里还只是在讲授老掉牙的“逻辑课”,内容和方法都太陈旧, 我们国内现在的大学教育还远没有对“思维训练”给与应有的重视和地位。老胡正打算改革“思维训练”课,借机发挥了,望网友见谅了。
过年了,我也在此给“胡椒粉”拜个年!再给大家推荐一本有意思的“思维训练”小书《六顶思考帽》,看看现在的西方人是如何进行思考,开会讨论问题的。作者是英国人爱德华·博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