猥琐于既有觉悟的李玫瑾教授实在很丑陋
(2011-04-12 21:59:11)| 标签: 李玫瑾药家鑫杀人案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由来思维方法教育 | 分类: 网友时评 | 
 
 
2011年04月9日凌晨,主攻“犯罪心理学”的现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系心理学室研究生导师组长的李玫瑾教授,在其新浪网的博客中上传了她的《写给所有对我粗口恶语的网民:》一文,其中一段话很耐人寻味:
我是一名女性,我是一位母亲,我天性善良,我本应该远远地回避“犯罪”两字,更不应该选择这么一个特殊的职业:研究犯罪人、研究犯罪心理!
但是,大概是天意,我的职业让我在近30年的生涯中经常与刑事案件、犯罪现场、犯罪嫌疑人打交道。我每次坐在那些犯罪嫌疑人面前时,我的眼前恰恰浮现的是母亲怀中的襁褓婴儿……,我就是想弄明白:襁褓中的婴儿本应善良,为什么成为邪恶的制造者?!
因此,我关注的、并直至今日仍在关注的是:犯罪人的由来,犯罪心理的由来。找出“由来”才能找出预防并减少第二个、第三个犯罪人的途径……。为了我们的孩子上学不再遇到杀戮,为了我们的亲人上街不再遇到被撞还被杀的惨祸,更为无数家庭不要辛苦20年结果却造就一个灾星!
我认为,我的研究可以让很多人受益,包括你们和你们的亲人!我的研究应该受到尊重,不是为我,是为我们这个社会。
作为一名始终要求自己“每言每论均符合客观、全面和深刻主构的科学原则,均以客观实证、规律论证和逻辑解读所构筑的科学研究方法为表现体,同时以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无神论和人民史观主构的当代无产阶级政治文明则为准绳”
的当代无产阶级的一员,以及一名目前正公开地站在其对立立场与之就“犯罪动机”展开学术交锋的社会学者,我不能不承认她上面那段话是很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所对应之逻辑要求的,那些文字也是明确地带着“正确”色彩的——而且这段话所依存的“存在是第一性”思维特质,还历来都代表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所对应“科学世界观”的基石,可说是当代社科学者中为数不多的“先进觉悟”。
遗憾的是,由官方媒体和其博客所透露信息来看,李玫瑾教授这么说了却始终都没按这个做——无论是对于她自己,还是对于她的工作对象,她一直都是明确地在“当面一套,背后又是一套”。
我的上述结论依据于何呢?可以分这样两个方面来表述:一,李玫瑾教授的公开由来是“1977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1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任教”。如此,在“1977年是文革后的第一年,因政治原因该年上大学的几乎没有工人农民子弟”这一客观化的历史背景见证下,“父母享有社会生产剩余价值瓜分特权”铸就的“剥削阶级子女”也就成了她的客观化由来。可这个客观化由来及其所依存逻辑,她却是因“极可能会颠覆其目前所做出研究成果之关联结论”而始终都在极力回避的;二,她关注黄勇、张君、马加爵、杨佳和药家鑫等特型罪犯,却是根本没有践行她的上述可概括为“由来启承论”之觉悟的。这些当事人父母、兄弟姐妹及其等本人的政治经济地位所构成的客观化的“具体的人”所代表的“由来”,她一个也没有关注——她关注的无非是这些当事人以“心理动向”为依存的个人特征,从而使当事人个个都在她的研究中成了“因缺乏客观和具体要素之规约,而可以被无良文化人肆意篡改和扭曲”的“抽象的人”。
由上可见,表面上看起来很正确很高尚的李玫瑾教授其实是个因“先天反动”和“极端虚伪”而“尤其猥琐”之人。如此,她“我天性善良”和“我的研究可以让很多人受益,包括你们和你们的亲人”的自我评价也就实在恬不知耻得可以——她“我的研究应该受到尊重,不是为我,是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人文呼吁,也就只可能用“荒诞至极”和“丑陋不堪”来形容了!
回**馈**QQ:22761792
Email:zijuejingji@163.com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