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多少中国人未脱贫?
(2010-08-19 20:08:33)| 标签: 贫困人口贫困线gdp姚坚最低工资标准史册重庆干部公费医疗人事部 | 分类: 神奇的国度 | 
 
  有消息说,中国在2010年第二季度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商务部称,中国还有1.5亿人未达到联合国一天一美元收入的标准。国际通行贫困线是每天收入不足一美元,中国是1196元人民币,即每天0.5美元。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说:我们不仅要关心GDP数据,更要关心人均的数据,大家知道中国的人均GDP只有3800美元,在全球排位在105位左右。中国还有1.5亿人还达不到联合国一天一美元收入的标准,这就是中国的现实。后面的因素更准确地反映了中国的现实,也就是中国是一个人均GDP在100位以后,还有大量的贫困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即使按照中国人收入1300元贫困标准线,还有4000多万人没有脱贫,这都是中国的现实。
  商务部的官员显然在哭穷。根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一个人总是在公众面前哭穷,或者总是在公众面前炫富,公众对此人不会有好印象的。将心比心,在国际事务中应该也是如此。我们的官员却常常犯这两条大忌。在国际社会中,我们的官员要不就是提虚劲,炫富,夸口;要不就是哭穷。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官员炫富的例子太多了,什么什么增长了多少倍,什么什么又居于全世界前列,不胜枚举。美国金融危机之后,我们的官员则更喜欢到国际社会上宣称“负责任”,似乎中国真成了全世界的救世主。重庆方言说:自己的稀饭都没有吹冷,却去吹人家的汤元。真令人搞不懂,美国金融危机,我们负的哪门子责任?可是,提虚劲的声音言犹在耳,官员又在哭穷了。我们对此非常不解,过日子是我们自己的事,我们穷也好富也好,都是我们自己的事,跑到国际社会上喊,有什么意思?我们的官员什么时候才能心态平和一点?不卑不亢,缺点功夫呵。
  国际上的事就不说了,我们希望官员在国内能够对公众交底。哭穷和炫富对百姓来说是无效的。实话实说,比什么都强。商务部的姚坚说,中国有1.5亿人没有达到国际上公认的每天收入一美元的水平,也就是说,按照国际贫困人口的标准,中国目前有1.5亿人属于贫困人口。但按照中国自己定的标准,年收入低于1300元人民币才算贫困人口,目前中国只有4000万人是贫困人口。
  商务部官员说的是“中国还有1.5亿人未达到联合国一天一美元收入的标准”,其中所讲的国际标准,恐怕是不对的,我看到的信息都是“人均每天消费1美元的国际标准”(
http://news.163.com/09/0409/09/56ER64VK0001124J.html),每天消费1美元和每天收入1美元,概念是不一样的。只有每天收入超过1美元,才敢每天消费1美元,这是常识。我们姑且就按商务部官员所讲每天收入低于1美元是国际贫困线标准,我们来算一下中国人应该至少有多少收入。我查了一下今天(2010年8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每日牌价”,一美元(基准价)合人民币6.78元。计算月收入可有两种办法:按每个月30天计算和按每个月22个工作日计算。则:
 
6.78×30=203.4元;6.78×22=149.16元,对应的年收入分别是2440.8元和1789.92元。相比之下,我国定的1300元贫困线显然太低了。如果把2440.8元和1789.92元作为每年至少消费支出的钱,则相应的每年最低收入应该达到3000元以上才对的。如果以每年收入少于3000元作为贫困线,我国目前尚未脱贫的人肯定要超过1.5亿了。
  这只是一种算法。贫困人口到底是多少,只能以权威的统计数据为准。但这让我们想起一件事。不久前,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高强说:“中国政府开支并不高
公务员工资也比较低”。当他说这些话的时候,是否考虑过中国目前贫困人口的现状。高和低,都是相对而言。和谁比,怎么比,讲究多了。只是这么一比,往往能把官员的内心照得透亮呢。
 
  新闻链接: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2473382.html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2466934.html
 
 
  8月18日《新京报》报道,昨天,青海宣布于9月1日起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成为今年第27个确定上调最低工资的省份。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市已有27个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仅甘肃、广西、贵州、重庆没有公布最低工资调整方案。其中,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上海市为112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北京市为11元,海南最低工资平均增幅达37%,位列全国之首。
  做为重庆人,当然关心重庆的最低工资标准的动向。到目前为止,重庆是全国没有公布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4个省市之一,我认为,这就排除了重庆“随大流”的可能性。重庆,已经站到“特殊”的那个位子上了。怎么个特殊法呢?不是特高就是特底。如果其方案与其他省市差不多,重庆应该早就公布方案了。到了今天这个地步,重庆已经不可能“从众”了。即使要“从众”,重庆也已经落后,因为重庆打黑唱红关注民生均走在全国前列,在这个问题上,至少在公布方案的日期上,就已经落后了。重庆哪里会自甘落后。我们相信,真正的武林高手总是后发制人的。重庆虽然公布的晚,但调整幅度将是(最)高的(?)。
  《新京报》的报道中还说:从调整频率来看,经济发达地区调整相对频繁,上海今年已是第17次调整,除2009年外,每年都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天津已是14次上调,深圳18次上调,而其他地区基本保持在5至7次间,基本每两年调整一次。—— 也就是说,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各省市是有一定自主权的。如果重庆出台一个全国增长幅度最大的最低工资方案,应该不会让公众觉得惊讶,也不会让中央政府感到意外。这本是各省市有权决定的事。
  即使属于全国统一步伐的事,各地也应该有一定的自主权,中央也允许有所探索的。比如,陕西神木的免费医疗,陕西吴起县的“全民免费教育”,谁又能担保别的什么县市不再出台一个免费什么呢?如果重庆出台一个全国增幅最大的“最低工资标准”,或者在全国率先废除退休双轨制,公众不会觉得奇怪的。
  陕西神木县,陕西吴起县,注定要载入史册。做为重庆人,我希望重庆也能载入史册。
  新闻链接:http://society.people.com.cn/GB/41158/12467887.html
 
 
  这是一篇强国博客文章,标题是《谁摘掉了教师的干部身份?》。文章中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朱清时做客人民网时表示,要实现教育公平,就要实现教师资源合理分配。为了鼓励优秀教师服务农村贫困地区,必须把中小学教师逐步变成国家公务员,实行教师城乡轮换制度,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素质。
  这里涉及一个概念,那就是公务员是不是等同于过去的“干部”?仔细推究起来,公务员和干部应该是有区别的。但该博客文章把两者等同看待,本文也就不钻牛角尖了,顺着博客文章的意思说下去。
  文章说:“我记得,上世纪60年代左右教师就是干部即公务员身份,填写的是干部履历表。凡是考进师范大学的学生都开始享受干部待遇,即有公费医疗,免费读书即伙食书本住宿等全免,还有助学金,工作由国家统一分配。教师的管理和档案由人事部门负责,学校领导干部由组织部门管理。跟机关干部是一样的。可是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方式偷偷地把教师的干部身份给取消了的呢?”
  看了好几遍仍有些糊涂,这段话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说的还是博客作者说的?有点难以确定。但这无关紧要,本文就事论事,仅就以上这段话说说我的感想。
  所说“干部身份”,并不只是教师才有。我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了重庆一家国营企业,被告知,我们这批人属于“行政22级”,工资是54元。当然是干部身份了。至于“有公费医疗”,“档案由人事部门负责”,都是无需多说的事情,自然就享有这些待遇。不仅是我们新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包括厂里所有的职工,工人和干部,都有公费医疗和福利房待遇,档案则略有不同,工人由劳资科管理,干部由人事科管理。如此而已。因为本文说的是“干部身份”,那咱们现在就不说工人,专门说干部。我知道厂里的历任厂长、党委书记这些干部,有的原来是从市政府或市委的某局某委调来的。他们自然属于“干部身份”。然而,当他们退休后,他们的养老金就脱离了“干部身份”。最极端的例子是,重庆长安公司原属于副军级单位,曾任长安公司党委书记的那位老头,退休后的养老金比起当年他留在政府和市委工作的同事、甚至下级要少3000元以上。
  就想,教师们因为有个《教师法》提供法律援助,因为“要实现教育公平”的理由为他们撑腰,尚还有人以《谁摘掉了教师的干部身份》为题帮他们打抱不平。可是,企业干部的“干部身份”,又是被谁给摘掉了?企业职工的养老公平又是被谁给摘掉了?乱了规矩的,岂止是教师?旧的秩序被打烂了,新的规矩何时建立起来?
  其实,不管是什么身份,公平才是最重要的。和谐才是最重要的。这方面要做的事还多,要补的窟窿还多着呢。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的忙呢。
  新闻链接:http://blog.people.com.cn/blog/c7/s359509,w1281515297644628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