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子——古人追求奇珍异宝的最高境界

分类: 古玉择英 |
引子:
最近,从友处见到一副“永子”,子子珠玑,甚是喜爱,但也不敢肯定这就是传说中的永子。
http://s13/mw690/001wjb0Qzy6NGjBOgfa4c&690
http://s9/mw690/001wjb0Qzy6NGjC5JFe88&690
http://s1/mw690/001wjb0Qzy6NGjCh3wc50&690
http://s3/mw690/001wjb0Qzy6NGjCuOz052&690
http://s12/mw690/001wjb0Qzy6NGjMTsmfbb&690
http://s1/mw690/001wjb0Qzy6NGjNqxmUf0&690
从上述可基本认定,这副棋子就是老玻璃料棋子。
http://s2/mw690/001wjb0Qzy6NGjTv5FD41&690
古人用什么棋子:
围棋起源于中国,别称为“烂柯”,是指晋人王质进山砍材,见人下棋,归时发现斧已朽烂,不见时人的故事。围棋始于何时现已不可知,据先秦史官所撰《世本》称:“尧造围棋,丹朱善之”。可见当时用围棋子为玛瑙彩石之类。西晋张华《博物志》云:“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做围棋以教之”。西汉杨雄《方言》有“围棋谓之弈。自关而东,齐鲁之间,皆谓之弈”。隋唐时传至日本,并在明治维新时期大为发展,号称国技。早期围棋纵横线路较少,如三国邯郸淳《艺经》云:“棋局纵横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点,黑白棋子各五十枚”。至唐时,围棋棋局为19道纵横,361个交叉点已非常流行。围棋棋子为黑白两色,为圆片型,一面凸或两面凸均可,一副棋子各150枚。后日本规定黑子为181枚,白子为180枚。围棋子最早采用天然石质,后有“断木为棋”之说。据西汉杨雄《法言.吾子》,也有以象牙、犀角、水晶、玛瑙、蛤贝、磁石制作的。据《古玩琐碎》:“
古人的奇珍异宝情怀:
翻开玻璃料的烧造历史,足够现代人感慨了。众所周知,我国铜冶炼的历史始于夏,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技术登峰造极的时期,而通过铜冶排渣过程发现了五彩缤纷的玻璃是一项重要的启迪。此后,玻璃料基本沿着两条技术线路:其一为玻璃项釉料,其二为炼制珠玉。这两条线路整体构成了祖先们想炼制出奇珍异宝的美好情怀。先说釉料,按现代划分,釉料归属于硅酸盐类,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西周时期就已出现原始青瓷。战汉时期出现单色低温绿釉。南北朝出现高温黄釉和白釉。唐朝出现琉璃、低温三彩。宋、辽出现素三彩并开创彩瓷之先河。元代出现影青、卵白、青白釉。明代的五彩、斗彩、铜胎珐琅料彩。清代则是瓷胎珐琅、粉彩、色釉彩……。再说烧制珠玉一线路,最早的琉璃珠——所谓蜻蜓眼,是古玻璃制品的原始雏形,出现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战、汉时期已出现非常精美的琉璃仿玉配饰件呈纯净的绿、蓝等色。南北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已有无色的玻璃制品传到国内,如隋唐的佛舍利瓶,在但很奇怪的是,这种无色的玻璃器皿并没有引起皇室贵族的兴趣,如那瓶子只是作容器而已,但瓶中所装填的影子舍利,这种代表无上供奉的高贵颗粒子则可能是祖先们秘炼而制。直到清三代时期,皇宫才在欧洲传教士的指导下补上玻璃制品这一课,但却能立马可将以鼻烟壶为主的玻璃料器直接推向世界珍玩的顶峰。再回头说这永子,值得大书特书的是真正地将玻璃料的烧制达到了如玉之润、如珠之辉、如玑之宝,视之蕴宝光而不溢,抚之若婴孩之肌而不涩,这才是真正实现了古人的最高境界。
永子史考:
云南保山,古称永昌,永昌所处出围棋子,史称永子。
徐弘祖著《徐霞客游记》:“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七月初七 与元康為橘中之乐。棋子出云南,以永昌者為上,而久未见敌手。元康為此中巨擘,能以双先让。余遂对垒者竟日。”
上提及李德章者,于成化十六年(1481年)出生于永昌(保山隆阳),嘉靖十九年(1540年)去世。官曾至翰林院庶吉士,后遭权贵陷害返回家乡。正德七年(1512年)发明永子,嘉靖十八年(1539年)永子被敕令为贡品。传李德章在京为官时保管京城珠宝玉器,一次宫廷失火时,发现熔化的珠玉浇水凝固后呈晶莹透亮的色彩而感悟。返家乡后,就用永昌盛产的玛瑙、玉石、紫英石等原料烧制成独门绝技永子。其后世秉承每代只选一人嫡传秘方并执掌烧制工艺。
据地方志,明代有名的四川新都状元杨慎(号升庵),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被谪戍永昌(今保山),直到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老死云南,在云南度过了 37年漫长的流放生活。杨慎是位围棋高手,有一段描述:“……升庵叫书童取出他那副从永昌带回昆明的永子围棋,让先普贤寺高僧,二人兴致浓浓地手谈于竹林之下。”杨慎曾有词传世,特录之: 《鹧鸪天•棋姬》:红袖乌丝罢写诗,翠蛾银烛笑谈棋。雁行布阵穿花垒,虎穴临冲拔绣旗。烽火劫,羽书持。东山樽俎淮淝口。紫囊儿辈原能辩,况有婵娟出六奇。(注释:词中的雁行、布阵、穿花、垒、虎穴、冲、劫、持、六奇等均同围棋有关。还引用了东晋谢安石在下围棋时,闻报淝水之战胜利的典故。)
以上记述永子确切年代应是明代嘉靖十八年。距今475年了。
对永子的评价:
网上有文称,目前存世永子有两副(也有一副半之说),对这两副永子的评价是:
永子两面鼓的制作成型:
细细观察,该永子两面鼓的制作,其凸面的弧度线条美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在重力的作用下,与冷凝完成前的流动性有关(当材料的纯度、熔融后的粘稠度已视为不变)。根据推断,单面鼓棋子凸面高,形状稍尖,说明底为平面时更易冷却,流动时间相对短。而两面鼓的棋子底面也要突出,则模具需要制作成单面凹陷成窝状,使成型棋子的中心厚度最大,因此滴注时棋子的冷却速度相对要慢,有利于表面流动彻底,使棋子的凸面更扁些,双面鼓而不觉其高,提高了视觉美感和行棋亦把玩的心境。由此可见两面凸鼓的永子凝聚着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