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文献,饕餮是指一种贪食、贪财、有首无身的怪兽,被广泛应用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等纹样装饰上。细可分为牛首纹、虎首纹、龙首纹。饕餮纹的源流,最早似可追溯到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兽面纹,到商周时期基本程式化,到春秋、战国开始简化,到汉唐基本成为具有狮、虎特征的兽面纹。宋以降的变化则甚微。
铺首,以铜为主,故铺首亦名金铺、铺首衔环。通常是由兽面纹和圆环两部分构成,圆环通常衔于兽面纹之口或挂于鼻。兽面纹即是狰狞而威严的饕餮纹。铺首之饕餮纹则另有所典,即源自龙生九子之传说,其中四子名椒图,也称为饕餮龙,好闭,以铺首衔环为其形。故铺首主要用途为大门上饰物,起御凶镇宅、装饰和通报门铃作用。也有置于墓葬门或椁上装饰,有避邪镇墓,使死者免受鬼魅侵扰之意。后世的演变也有作为其他器物的外形装饰。近代更有简化为铜(或铁)扣圆环结构,真成为“门铃”了。
玉铺首不多见,仅见于汉代。据相关资料,广东南越王赵昧墓出土的青玉兽首衔壁铺首,制作工艺高超,十分罕见,只是所治之玉石性较强,重见天日后其侵色已掩盖了玉色之美。河北满城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铜镶青玉铺首,观其玉质应为和阗玉所治,纹饰为饕餮纹,工法为减地圆、浮雕和刻划,该铺首兽面与铜(鎏金)镶配,尽显端庄华美。
这件白玉铺首衔活环,铺首通高10.5厘米(含环),兽面为长方弧面,弧弦长9厘米,宽5.9厘米,厚0.5厘米,弧长10厘米,弦高1厘米,推算内弧半径为20.25厘米。与兽面一体的兽鼻内卷呈弯钩状,鼻通长4.5厘米,鼻宽1.7厘米,鼻弯钩外径2.2厘米。活环外径4.3厘米,内径2.5厘米,纹饰为绞绳纹。兽面纹饰为减地满工凸雕饕餮纹,十分精细。背面光素无纹。兽面系由整块白玉雕琢而成,玉环质地与兽面相同,玉质圆润通透,质地致密,玉色通白微泛灰,并略呈粉紫。整玉只在边角处见微沁,所谓“好玉不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