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唐山大地震》席卷影院的时候,有家长问能否带自己的孩子去观看,我建议不要去,果然不久就有孩子被吓哭的新闻出来。为什么会有家长迷惘?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没有明确的分级,我也仅仅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想象这样的片子里一定会有大量的惨烈镜头,所以不建议孩子去看,事后我得知这部影片在香港地区是被定为“限制级”,属于“儿童不宜”之类,想必那里的家长就不会冒冒失失地带孩子去看。
分级制度是科学的
就连冯小刚自己都赞同《唐山大地震》被划入限制级,而且说分级是一种科学的制度,但就在几天前,一次次被讨论的分级制度终于由“有关部门”定义为“中国市场上目前还不适合推进电影分级制度”。理由是“在管理的过程中,市场还存在很多难以有效控制青少年观众等进入市场、进入影院、进入网络、进入网吧看电影的情况”。
是的,吃饭确实难以控制病从口入、吃多了撑着的、饿了还会继续吃的情况,所以为了避免这些麻烦,我们干脆不吃了吧。
稍微了解一下国外的影视分级制度,就可以发现这样两点,第一,分级制度是用标准化的原则代替一些模糊条例,也就是说,影视作品该划入哪个级别完全有章可循,比如美国的电影主要分为5个级别,另外还有几个补充级别;电视分为7个级别。适合大众观看的电影G级电影就是指内容可以被父母接受,影片没有裸体、性爱场面,吸毒和暴力场面非常少,对话也是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接触到的;PG-13就是,“不得出现疯狂、持续的暴力镜头;不得出现以性行为为目的的裸体;也许会有一些吸毒场面;源自性行为的低级粗话最多只能听到一次”。想必,这些标准比“不符合道德规范和观众欣赏习惯的”规定要明确得多。
还记得那个叫《天堂电影院》的意大利电影吗?那个时候负责剪掉不符合道德规范镜头的是牧师,观众常常会当场起哄,若干年后,当年看电影的小孩已经长大,他发现那堆剪下来的胶片都被放映员保存在一个盒子里,那都不过是些再普通不过的接吻镜头——在他长大的年代,这已经不再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东西了。
道德永远不如规则清晰,所以冯小刚问:“扣子解到几颗才算色情”?
美国分级制度另一个有意思的情况是:分级委员会由8至13位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全职雇员组成,而影协强调对他们的唯一、绝对的要求就是必须自己为人父母。当一个人想到:这个片子有可能被自己的孩子看见时,他能不谨慎吗?
分级成为家长选择的参考。
我们在给自己孩子挑衣服的时候,永远没有什么大困惑,说出自己孩子的身高,销售自然会拿出相应大小的衣服,她根据什么?不就是根据衣服的号码嘛,即便是有些差池,那也不会错得离谱。
同样的道理,如果影视有了明确的分级,就跟衣服的号码似的,家长一目了然,而不会去猜,这是动画片,孩子或许能看?这个很主旋律,孩子应该去看?这就好比闭着眼睛把孩子领到商场,让他们一路试过去,只到遇见那件合适的衣服为止,问题是,试衣服这事儿除了麻烦点外还没什么明显伤害,而电影或者电视哪能等孩子都看完了才开始评价是否儿童不宜呢?
别说像《唐山大地震》这样的片子能让家长犹豫,就连《玩具总动员3》这样的片子,也有家长在带孩子看完后一直难以释怀:到底小孩能不能看3D电影?这是从儿童身体角度进行的考量,而不是从内容上,因为这部片子被定为适合所有年龄段观看的G级,同时,也有2D版本,如果拿不准对孩子视力是否有影响,看2D版本就好。
有明确分级信息的影片尚且如此,何况那么多需要凭感觉来判断的片子?家长很不容易了,给他们一个挑选影片的明确信息多好。
或许有人说,推行分级,是否就默许“限制级”影片的存在?那您觉得大街上掀开的井盖是竖个警示标识好呢?还是铺上一堆树枝,再撒上一层浮土,哪儿踩空就知道哪有井盖好呢?
分级把监管权交给家长
香烟盒上“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只是一种告知,至于有人吸烟患病,那至少不算不知情,分级制度一样,也是一种告知,如果家长执意让孩子观看不宜的内容,只能说是他们自己监管的失职。
同样是监管,电影和电视就有所不同,一部电影,看着介绍上的分级就可以选择,而电视相对来说要复杂一些,我们看美剧的时候可以发现,屏幕左上方常常会飘出来一个小标,那就是电视的分级标识,它通常会在节目开始的时候出现,持续15秒钟,这足以让家长做出反应,遇到不适合孩子观看的内容,15秒钟也足以让他们从电视机旁离开了。时长超过一个小时的节目,则会隔一段时间就显示一次分级信息。
有人可能会问,家长哪有那么多时间陪孩子看电视啊,他们自己待在电视机前,没人提醒怎么知道屏蔽不良内容呢?别急,这个问题已经从技术上得到很好的解决:一种被称为“V芯片”的东西被植入进电视机,它能根据家长选择的等级标准自动屏蔽不符合要求的节目。
比较完备的分级制度,再加上必要的技术手段,这无疑能对家长的监管提供极大的便利,我在微博上曾经进行过一个小范围的调查:“作为家长,你会支持电影和电视分级吗”?在收到的评论中,家长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支持”,这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样本调查,但至少我们能体会到家长的苦心,他们太需要有一个为孩子进行选择的依据了,而这个依据仅仅是关于内容的适宜性,而不会是由分级马上联想到的级别或者质量高低。
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孩子,为什么不呢?
本文已发表于2010年第10期《聪明宝宝》“传媒和宝宝”专栏,平面媒体请勿转载,谢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