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样给孩子挑家庭音像制品?

(2010-08-12 22:20:32)
标签:

儿童

音像制品

亲子

天线宝宝

杂谈

分类: 儿童传媒观察

    相对电视来说,儿童音像制品有很多优势,比如说内容可控,什么时候看,看多长时间也可自行掌握,任何时候去书店,你都会发现,儿童音像制品都放在一个专柜里,似乎几首儿歌都能攒成一张CD。
   近年来,那种每个月出一次,定位为家庭教育的音像制品风生水起,我曾经向快递员打听过,光我们小区一栋楼,几乎每个楼层都有人订。它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跟进者,几天前一个同事告诉我,一个做培训起家的母婴机构也计划做类似的产品,其实,模仿者遍及出版社、母婴机构••••••
   不得不承认,表面繁荣的儿童家庭音像制品其实是良莠不齐的,家长如何为孩子选择呢?我觉得有两个衡量标准,一个是成熟,一个是合适。

 

                  理念是最重要的

 

   儿童产品最重要的是理念是什么?我觉得必须是尊重孩子,必须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孩子不是迷你版的大人,因此,优秀的儿童产品一定不是大人拍脑门想出个主意,关在屋里做出个东西,转手就扔给孩子。
   很多人都跟我说起自己多么多么不喜欢“天线宝宝”,不喜欢“花园宝宝”,这很正常,成年人有足够充分的理由觉得这里面的人物造型奇怪,节奏慢,甚至有人跟我说,看这样的片子是侮辱自己的智力。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想,这恰恰证明了它们定位的准确。除了那种专门定位为家庭观看的产品外,比如迪士尼的一些温情动画片,大人和孩子喜欢的东西很难重合,除非某一方刻意迁就对方。谁让现在是大人操刀给孩子做东西呢,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大人都是按照自己的口味给孩子做产品,无非是说话的声音嗲一点,人物的装扮上年轻一点,真正顾及孩子感受的产品不多,甚至很多音像产品语速极快,完全没预留出让孩子反应的时间。
反过来看“天线宝宝”和“花园宝宝”等优秀的儿童音像制品,他们都是以大量的儿童研究为基础的,在一本《“天线宝宝”传奇》的书中间,甚至披露了制作商会在推出一个节目前进行的评估,比如:它会让孩子发笑吗?有一个好故事吗?它说给孩子的东西有助于他们树立信心吗?它适合学龄前儿童吗?等等,纵观这些问题,无一不是以孩子为主体的,而不是大人想让孩子怎么样。天线宝宝里的一些预估到孩子难以理解的小片子,甚至会说“再来一遍”,想必,事先一定经历过孩子的试收看。
   所以,我们能在“天线宝宝”里看到丁丁几个小人偶嘴里不知道在叨叨什么,因为低幼的孩子确实很难听懂太多复杂的台词;我们能在“花园宝宝”里看到那个拽着毯子突然倒在地上的伊古•比古,因为很多孩子也会这样做。
   在我们儿童产品,完全不只是在音像制品制作中,缺少的就是能跟孩子共鸣的东西,甚至有的时候都可能去误导孩子。所以,家长在选择时,首要考虑的就是产品的“不作恶”。

 

              成熟的产品必须有自己的体系

 

   一个做儿童网站的老总跟我感叹,说为什么在儿童产品这个行业,好的创意一出来,其他人都会一窝蜂地上?这至少从某个角度证明这个行业的现状,谁都预期孩子的钱好挣,但又很少有人舍得花心思去研究孩子,于是,成功案例总是会被模仿,但常常是很难被超越。除了成功者占尽先机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仿效者只是复制了形势,而缺乏自己的体系。
   以家庭教育类音像制品为例,它的优势就在于能跟进孩子的成长,以每个月为单位,关注孩子在那个时段最容易遇到的问题,关键点就是得知道这个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什么,这个点找得是否准确就是衡量产品品质的重要依据。
   目前这类产品大多是这样的构成:有教材,有光盘,有玩具,在包装上有统一标识,有试用盘,有电话营销,但这些都是只是形式,如果不建立在一定的研究和理论体系上,就无法在内容上真正地跟进孩子的成长。
两岁孩子的问题肯定跟一岁半孩子的问题不一样,而目前很多产品不过就是把一些育儿杂志的内容拍成电视而已,我曾经在某个产品里发现了一堆杂糅的内容,既有适合半岁左右孩子的统感训练版块,也有适合两岁孩子克服不良情绪的版块,实在难以想象,拿到这样的盘到底是该给多大的孩子看。
   家长衡量某个音像制品是否有体系时,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办法,那就是每一期是否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而这个主题是否适合自己孩子目前的心智发育情况。

 

                  产品虽好还要孩子喜欢

   不得不承认,在儿童产品领域,熟人介绍胜过广告,音像制品也是如此,要不这么多制造商都会使用亲友介绍这种营销手段呢?
   我一直觉得,无论是书,还是音像制品,都没有非看不可之说,经典固然美好,但并不意味着适合每一个人。
   前几天我给畅畅订了绘本《月亮的味道》,说的是一群小动物好奇月亮是什么味道,想尽办法,互相踩着肩膀,最后由小老鼠跳上去撕了一块月亮尝了尝,无论是故事还是图画,都称得上是温馨而充满童趣,然而畅畅不喜欢它,问及原因,她说:“月亮被吃了,它不高兴”,尤其是看到封底上的月牙,畅畅伤心不已。
   同样,也有孩子不喜欢“天线宝宝”或者“花园宝宝”,他们给出的答案也许就是因为不喜欢其中的某个场景,某个人物。
   阅读、观看音像制品完全是一个个性体验,为孩子选择的产品最终应该得到他们的认可,而不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某种企图,比如说跟其他家长聊天时的共鸣,还比如说平时不管孩子,觉得买了几个产品也算尽心了之类的自我安慰。

 

本文发表于《聪明宝宝》2010年第8期“宝宝与传媒”专栏,平面纸媒请勿转载,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