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长是无声的,关于纪录片《安娜》

(2010-01-06 00:00:00)
标签:

纪录片

安娜

前苏联

尼基塔

米哈尔科夫

杂谈

分类: 影视评论

    用摄影机拍下孩子的日常生活片段,那叫家庭录像;在一段时间内坚持拍孩子的生活,那叫成长资料;坚持了十三年,并且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叙述孩子的成长,那叫纪录片,这个纪录片的名字叫《安娜》,导演是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影片曾经获得了突尼斯儿童电影节金奖。

   

                           成长是无声的,关于纪录片《安娜》

                     (安娜坐在花园的长椅上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拼着自己的名字)

    安娜是导演的大女儿,从她6岁开始,父亲用拍摄公共电影的剩余胶片记录下她的成长,那个年代,家庭录像尚属被管制的范围,无疑,这种拍摄本身就是一个冒险,每次他都问安娜相同的几个问题:你最喜欢什么?最讨厌什么?最害怕什么?最希望得到什么?

   1980年,6岁的安娜的回答是,最害怕女巫,因为她有长长的鼻子,最讨厌喝罗宋汤,最想得到一只活的鳄鱼作为宠物;

   1981年,7岁的安娜在回答问题是已经开始犹豫,她在努力思索,最希望得到正确答案,而此时,导演父亲说:“你最需要的是洗澡”,因为她的脸上沾满了灰尘。我们可以看出,那个天真可爱,口无遮拦的安娜已经长大了,已经懂得自己随意的回答都会有“对”和“错”的区分。

   1982年,8岁的安娜穿着深色衣服,手拿加了黑框的报纸,坐在沙发上神情凄然地说,最希望苏联人民永远记住刚刚去世的勃涅日列夫。

   1984年,10岁的安娜最讨厌世界不和平,最希望选出正确的领导人;

   1987年,13岁的安娜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她喜欢唱歌,喜欢妹妹的诞生·····

   1988年,14岁的安娜失去了亲爱的奶奶,她最喜欢和家人在一起,最害怕死亡;

   1990年,16岁的安娜已经长成一个胖乎乎的少女,她说把一个孩子抚养大是一个巨大的责任;

   1991年,17岁的安娜即将去瑞士学习,面对镜头,她哭了,在那片7岁时追着父亲的汽车跑的山丘上,她心情复杂地叙述着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情怀,而这个时候,她曾经的祖国,苏联已经不复存在,伴随她成长的小院子已经荒芜。

   回答完父亲的问题,安娜转过身,向那个童年玩耍过无数次的山丘走去,留给我们一个背影,她的成长不可逆转,正如这十几年里,她的祖国的变化不可逆。与安娜的成长并行的另一条线索是前苏联的最后十年,一个庞大的帝国的分崩离析,几乎发生在一夜之间。

   这是一个用电影的手法拍摄而成的纪录片,构思的精巧之处就在于通过一个孩子的成长来折射社会的变化,但如果说把导演的意图仅仅理解为控诉什么,我觉得是不够的,尽管他在片子里或明或暗地对体制进行过批评,甚至当安娜回答最希望苏联人民记住勃涅日列夫的时候,导演直接说:这个帝国已经把她带走。

   影片结尾时,导演又将问安娜的那几个问题问了自己的小女儿,她的回答跟安娜当年非常类似,天真而无拘无束,导演说,要再用十三年的时间带给我们一个续集,相信小女儿同样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也许她面临的选择和诱惑要大大多于姐姐。

   一个孩子的成长肯定会带有时代的印记,这是任何人都难以改变的,很多家长会发现,从上幼儿园开始,孩子就开始发生变化,他们会在乎是否能得到表扬,是否能与其他人保持一致等等,这就是所谓的社会化的开始。很多家长总是在矛盾中度过,一方面希望孩子无拘无束,另一方面又无法大胆地让孩子显得那么与众不同。

   我们无法人为地为孩子设定一个成长环境,走向社会是一个必然,在教育中,家长只能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比如,当我们无法预知孩子未来将会面临怎样的挑战时,能做的只能是强大他们的内心,让他们不把伤害当作伤害,并且把家当作他们最温暖的港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