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注定要手忙脚乱一阵,因为孩子的降临打破了原有的生活平衡,小家伙可能会在你困得睁不开眼时精神百倍,也可能会一鼓作气地又拉又尿,更别提他生病后,心急如焚的你还得忍受着医院糟糕的服务······所有的新手父母都会在磨合期焦虑一阵,不同的是,有的家庭重新建立新的平衡,有的家庭从此跌入持续的混乱。
而这个差别的根源则在于,父母如何处理相互的关系,孩子会让原本幸福的家庭更幸福,也会让许多隐藏的矛盾显现出来。
以下三个故事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启发,有的时候,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一不小心,我成了刘小枫
舟舟妈“砰”地一声关上车门,随手打开CD,蔡琴醇厚略显低沉的声音响起:“是谁在敲打我窗,是谁在撩动琴弦”······那是她最喜欢的一首歌。窗外,大雨如注,迷蒙一片,她略略平定了一下情绪,再次拿出了手机。
手机是舟舟爸的,今天早上上班他落在家里了,收拾屋子的时候舟舟妈随手打开手机,发现了一条短信,这条短信足以证明她一直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尽管发短信的人名被存成密码一样的1815,是否需要破解姓名已经不重要了。
她又重新看了一遍短信,任手机滑落在车座上,她现在完全相信,人在极度愤怒或者伤心的时候,其实是没有眼泪的。
今年是她和舟舟爸结婚的第十个年头,他们是大学同学,毕业后留在了同一座城市里,她去了一个学校,舟舟爸去了一家媒体,那个时候正热播一部叫《中国式离婚》的片子,舟舟妈一集不落地看完了,很同情由蒋雯丽扮演的刘小枫。
三年前,舟舟出生了。休完产假后,舟舟妈当上了全职妈妈,其实,这个选择多少有些被逼无奈。
起初,他们放弃了一个连香菇都不认识的农村大姐,尔后,爷爷奶奶也因为生活习惯和育儿理念无法和舟舟妈合拍而被淘汰。
舟舟妈常常自嘲为身兼奶妈、亲妈和保姆数职,略微有点完美主义的她把舟舟的一切打理地井井有条,看起来,一切都在正常轨道上运行。
然而,带孩子是一场持久战,当一天好妈妈不难,难的是持续地当下去。疲劳是一个很邪恶的东西,它渐渐击倒了舟舟妈,于是她无暇打理自己,常常顾不得梳头就抱着孩子出门,再也没有时间读书上网,甚至连发呆的时间都没有,除了累还是累。她受不了半夜舟舟还没睡着,舟舟爸已经鼾声雷鸣;也受不了舟舟爸按部就班地上班,一关门就能把孩子的哭闹抛到脑后;更受不了舟舟爸后来的升职,因为在她看来,她读书的时候比舟舟爸成绩好,在事业上发展得更好理所当然,如果不是回家带孩子的话。
升职后的舟舟爸偶尔会回家很晚,舟舟妈把舟舟哄睡后,倒头便睡,并且关掉屋子里所有的灯。当舟舟爸蹑手蹑脚进卧室后,舟舟妈裹紧被子,使劲地一翻身,舟舟爸无趣地僵在床前,事后,她说自己太累,除了带孩子已经无力做其他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舟舟妈热衷于半夜起床查看舟舟爸的手机,短信、通话记录,当她查无所获的时候,甚至想去电信索要所有的短信记录,因为手续太复杂作罢。
终于她忍不住直接盘问舟舟爸,得到四个字:莫名其妙。舟舟妈每天跟一个假想敌斗争,舟舟爸在多次解释无效后选择了沉默,直到最后,舟舟成了两个人的传话筒。
日子像流水一样淌过,两个月前,舟舟上幼儿园了,舟舟妈可以重新上班了,但此时,她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回到那种状态了:衣柜里的衣服至少是5年前的,比自己来得晚的同事都当了教学组长,更糟糕的是,习惯于家庭主妇生活的她已经像一只圈养了许久的鹰,只能跟母鸡一样无力地扇动翅膀,贴着墙壁滑翔一段了。
不用照顾孩子后,她又无所事事地待在家里,每天以上网聊天打发时间,直到今天早上发现那条短信,期待已久的那只靴子终于落地后其实是很失落的,何况对于她来说,根本不可能安然睡去。
舟舟妈从车上下来,她决定回家重新看一遍《中国式离婚》,看自己是怎样变成刘小枫的。
吵啊,吵啊,我们都懒得吵啦
泡泡妈推开房门,被眼前的景象气爆了:泡泡蜷缩在沙发上,无精打采地盯着屏幕,电视机的声音巨大,演着花里胡哨的广告;泡泡爸在网络游戏中鏖战,桌上的烟灰缸里烟雾缭绕,他顺手把一杯水倒了进去,烟头被浇灭后发出一股怪味。
泡泡妈终于被发现了,泡泡关了电视,转身进了自己的房间,泡泡爸戴上耳机,继续游戏,被晾在屋中间的泡泡妈硬生生地把一股怒火咽了下去,那种感觉就像一拳头打在了棉花上。
收拾屋子、进厨房做饭,一家人没有任何交流,屋里安静得有些可怕。
类似的状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泡泡妈有些搞不明白,自己怎么就成了不受欢迎的人?她一直自认为是个好妈妈、好妻子。
当年她不顾父母的反对,执意要嫁给泡泡爸,得到的是被爱一生的承诺,如果用世俗的眼光来看,这场婚姻确实有些门不当户不对,她有学历有体面工作有固定收入,而泡泡爸只是一个漂泊在这个都市的艺术青年。
泡泡出生后,两人很兴奋,常常看着这个粉嘟嘟的小家伙情不自禁地笑了。泡泡爸每次回家都直奔孩子而来,刚要伸手去抱,却被喝令出去洗手洗脸,等他收拾停当,孩子已经睡着了,泡泡妈又一把将他推出房间。
以后泡泡爸慢慢养成接触孩子之前洗手洗脸换衣服的习惯,这被他称为“防化消毒”,并且他剪掉了飘逸的长发和很艺术的胡子,终于可以把泡泡抱在怀里的时候,泡泡爸兴奋地转了一个圈,但当他打算再转第二个圈的时候,晴天霹雳般地传来“别转啦”!,接下来听到的是关于婴儿头脑结构的理论阐述和某个孩子被大人从手里摔到地上的实例,泡泡爸讪讪地放下孩子,嘟囔着:“不就是个孩子嘛,又不是瓷瓶子”!
等到泡泡爸终于标准地学会了奶爸应该具备的一切技能后,他依然没有如愿能随意接触泡泡,被大量育儿理论武装起来的泡泡妈总是能找出他的不足,起初他还据理力争,后来被一句:“按你的方法得养成你这样”噎得哑口无言。
从此,他变得不再那么主动地去管泡泡,除非被调动起来给泡泡妈打个下手,成为各种专家理论实验田的泡泡也并没有变得长势喜人,一旦她生病或者哭闹,泡泡爸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泡泡妈的情绪垃圾桶。
为了避嫌,即使是泡泡来找爸爸,他也不多理会,自然,这还得引来批评,无所适从的他最终选择在电脑游戏里打发时光,对泡泡妈,他有问必答,不问绝不答。得不到回应的泡泡妈郁闷地向闺蜜抱怨:“哪怕他去找个女朋友,我实在受不了他对什么都没兴致”!
她更不明白,苦心养育的泡泡对自己也没有特别依恋,泡泡的回答很简单:“你老骂爸爸”!泡泡妈说:“你爸,不骂能行吗”?
你到底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
从记事开始,武拉拉每天至少会被问上一遍:“到底是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今天,这个问题又会被问起,只不过他的回答将决定他跟谁生活。武拉拉知道,这次,他很难说出“我都喜欢”之类的话,必须进行的二选一对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来说真是太难了。
武拉拉从小就清楚,自己在这个家庭格局中的重要性,如同夹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小国一样,他成为双方不断争取的对象。
起初,爸爸妈妈的天平基本保持水平:爸爸比妈妈的学历高,而妈妈的收入比爸爸多;爸爸内心比较倾向于奶奶,而姥姥一直把武拉拉带到了上幼儿园。这个暗流涌动的家庭,看似平静地向前发展,直到有一天,爸爸妈妈发现了武拉拉的重要性。
那个时候,武拉拉刚学会用手示意,邻居阿姨逗他玩,问了一句:“你是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拉拉顺手指了一下妈妈,开心地笑了,没想到这个小孩子无心的举动,令现场心思各异的人有了不同反应:妈妈和姥姥会心地相视一笑,爸爸脸上掠过一丝尴尬。
不久,在一次争吵过后,妈妈得意地说:“这么点孩子都知道喜欢妈妈不喜欢爸爸”!而爸爸自然一副不服气的样子,如果武拉拉明白事理,大概会十分后悔自己当时的随意,可惜他还不到一岁,没想到自己的无心之举会被大做文章。
不甘示弱的爸爸开始对武拉拉大献殷勤,能抱着的时候绝不推着,只要拉拉提出要求,爸爸都照办,每当这个时候,爸爸总会认真地再问一句:“你是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问完后,充满期待地看着拉拉,已经学会说话的拉拉倒也真给面子,常常嘴里嚼着爸爸刚递过来的巧克力,含混不清地说“爸爸”。
于是轮到妈妈尴尬了,接下来就是妈妈的努力,妈妈的提问,一切与爸爸如出一辙,拉拉每次都会让努力过的人们满意,丝毫不明白他的回答怎么会意义如此重大,他更不明白自己的一票改变的是一个家庭格局,他偏向谁,谁就进入了2:1的阵营,虽然事实上,在一个家庭里,分出你我高下也没什么实际意义,但在武拉拉的爸爸妈妈眼里,这就是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决定着家里谁说话算数,决定着谁拥有对对方的讽刺挖苦权等等。
凭着这一特殊身份,武拉拉不断得到各种好处,幸好他还没明白自己已经构成了事实上的“收受贿赂”。
渐渐长大的武拉拉也开始察觉到家里的不正常气氛,尤其是有的时候爸爸妈妈拿他打压对方的时候,拉拉很沮丧,因为他觉得自己没做错什么,谁给东西说谁好,就跟说谢谢一样理所当然。
终于有一天,在爸爸妈妈争吵过后,武拉拉再次回答他们的提问是,给出了一个全新的答案:“谁都不喜欢”!他还记得,当时爸爸妈妈都一怔,继续吵架。
武拉拉明白,这回自己没有力量改变什么,爸爸妈妈已经做出了决定,他能做的只是给出一个跟谁生活的答案。
本文发表于09年12期《聪明宝宝》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