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注《蜗居》的现实性比揪着台词不放要有意义

(2009-11-27 00:39:11)
标签:

蜗居

电视

现实题材

房奴

情感戏

杂谈

分类: 影视评论

    《蜗居》注定要引起争议,它如同一面镜子,真实地折射出当今的社会万象,我们能从中找到自己,或者身边的朋友,或者邻居的影子,自我拷问是需要勇气的,而这种器量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所以争议是必然。

   引起关注的是两点,一个是它的真实性,二是所谓“露骨”台词。

   把“房子”作为主线,使得《蜗居》由言情剧变成了现实题材作品,如果按照原著最初的设计,估计它也不可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谁让如今房奴遍地走呢?何况这个房奴还是一对名牌大学毕业生,都市白领们从海萍身上看到了自己光鲜下的艰辛,普通老百姓以阿Q心理看待这段,“大学生都这样,何况我们小老百姓呢”?怀揣这样的念头,大约他们又能安稳地睡到天亮,这种心理有点自我麻醉,但十分有效。

   其实,大学毕业生的生存状态一直是影视作品关注的题材,从《一地鸡毛》到《蜗居》,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渐渐脱掉精英外衣的年轻人,理想逐渐幻灭的过程,二十年前,他们还有壮志未酬的苦闷,如今,他们只剩下在大都市如何生存下来这样一个现实而残酷的主题了。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蜗居》是血淋淋的。包括所谓的“小三”情节,也显得合情合理,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堕落的。海萍虽然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结局,但她的人生若干个节点上,都离不开宋思明的搭救,这多少有点令人心生寒意。所以,我觉得不能单方面谴责剧中的任何一个人,他们背后都有一段艰辛的历史。

  国产电视剧这些年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人物塑造的丰富性上,不再是类似于刘慧芳式那样的老好人,《蜗居》里没有彻彻底底的好人,也没有完完全全的坏人,这似乎更接近生活的真实。

   至于对台词的诟病,我认为,首先不要拿毒害青少年说事,在电视剧没有分级的情况下,家长是负有监管之责的,适不适合孩子看,家长应该有所判断;其次,对成年人来说,如果把注意力始终放在转瞬即逝的几句台词上,多少有些无聊了。

   相信,在一段时间内,《蜗居》的话题还会继续,直到有下一步能引起广泛共鸣的现实题材出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