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妈妈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未来。道理很简单,但,知易行难,如今,妈妈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正日益遭受冲击。
是什么让妈妈走开?
来自一次调查的结论:女性休产假的心理期限为三个月,所谓心理期限实际暗含着老板能忍受的极限,事实上,劳动法上关于产假有很详细的规定,只不过产假的计算方法很像小学生数学题,尤其是诸如“多胎生育者,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15天产假”。
产假时间的长短决定了妈妈直接照顾孩子的期限,因为要求一个为工作而早晚奔波的妈妈同时照顾孩子实在是一件残酷的事情,于是大多数人在休完产假后选择继续上班,即便是她们不情愿每天早上在孩子没有睡醒的时候离开家,晚上回家的时候孩子已经入睡,她们中的一些人被迫给孩子断奶,或者只能用挤奶器把泵出母乳,放进袋子里留给孩子。
不这样做行吗?
行,那就放弃工作,或者运气非常好的摊上一个上班时间非常松散的工作,此外别无他法,一切看起来,让女权主义者十分失望,苦苦争取到手的工作权利并没有改变她们在繁衍生命上承担的责任。而这种纠结还在继续,并且影响到很多女性的选择。
2005年,北京育龄妇女的生育年龄为28.83岁,比2005年的平均值提高了1.5岁,另一个衡量人口生育水平的“总和生育率”显示转折始于1974年,此前,每个育龄妇女一生平均生育2.6个孩子,在此后的三十多年里,这个数据一直从1.722下降到2005年的0.68。
晚生,甚至不生,成为很多职场女性无奈的选择,另一个让人百感交集的事例则是,在已经来到的经济危机里,一些女性为躲避裁员,突击怀孕,孩子成为一时的挡箭牌,很难想象,诞生于这种背景下的孩子到底能受到妈妈多少照顾。
工作机会除了所谓的自我实现外,意味着更现实的经济利益,如果仅靠一个人的收入难以维持家庭的正常支出,妈妈们只能被迫放下孩子,加入到清晨如潮的上班洪流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二胎成了炫富的一种手段,原本正常不过的生育,竟然与经济基础相勾连,这实在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到底还有什么不能外包?
在社会分工日益明晰的情况下,似乎一切都可以外包,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也不例外,因此催生了月嫂和保姆这个行业。
如果但从经济的角度来看,雇用保姆照顾孩子是一件划算的事情,按照北京市场的行情,即便是最昂贵的育儿嫂,每月的工资也都在3000元以下,如果把这块服务外包,妈妈去上班,对整个家庭的收入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但,问题没这么简单。
首先,育婴行业的不规范引发雇主对保姆的不信任。
“保姆”成为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在没有工作技能情况下的第一选择,按照她们的理解,养孩子毫无技巧可言
,自己生过孩子养过孩子,自然能帮人带孩子,于是就会出现怎么也不能理解洗过的尿布还需要消毒,消毒奶瓶不知道消毒奶嘴,或者是用嘴把食物嚼碎后喂给孩子。
而这些看似难以让人忍受的事情还不是最可怕的,因为还有大量的关于保姆伤害孩子的新闻或者传闻在世间流传。
由此,一些家庭养育的标准配置就变成,老人加保姆型,老人起到监管的作用,保姆变成老人的一双手。一个核心家庭顿时膨胀起来,原有的二人世界从此变得纷扰复杂。
有老人或者保姆的帮助,完全可以把孩子养大,这是无数人实践过的事实,但是,妈妈的作用无可替代,这也是被无数事实反复证明过的。
一切服务都可以外包,唯有情感除外,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三岁以前,有一个“心理胚胎期”,就好比生理胚胎期必须由妈妈供应一切营养一样,这个阶段同样离不开妈妈,而这,真不是仅仅靠双休日能解决问题的。
妈妈是一个职业
妈妈的工作并不是从生育的那一刻开始便结束了,这是一个需要一辈子都从事的职业。
是职业就需要有职业素养,除了最基本最重要的爱心外,技巧是非常重要的,而对每个新妈妈来说,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大家最初都是文盲,这跟学历跟智商等等一切都没有关系。
有人曾经说过,孩子出生的时候是平等的,都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但从上幼儿园开始,他们就不平等了,区别就在于,有的家长是在坐视他们长大,有的家长则有所作为。
我想,我们都还是希望自己有所作为的。
如果把当妈妈作为专职,优势就在于,有充分的时间研习技巧,跟孩子沟通,但需要付出的是时间和精力;如果是兼职妈妈,则必须在自己的工作和养育孩子上找到适当的平衡点,技巧就更重要,因为她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最有效的工作。
无论哪一种,都会充满挑战,一起努力吧,用我们这双推动摇篮的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