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一套刚刚播完《震撼世界的七日》,一部关于汶川地震的应景之作。
评论明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指出这样的片子是在“伤口上撒盐”,另一部分则质疑片子的真实性。
在地震发生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制作出一部14集的电视连续剧,应该算是高效,何况片子集聚了目前不少所谓大腕,这让人再次感叹行政力量在文化届中的巨大影响,但这样的“急就章”本来就只是表明一个姿态,没经过时间和情感沉淀的东西很难持久地打动人。
为什么会这样?
短短的时间,剧组不可能深挖出太多的细节,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与观众是重合的,都是大众媒体,因此,片子中即使是用了化名的人物,明眼人一下子也知道说的是谁,而与新闻报道相比,电视剧的真实性很自然地遭受怀疑,更何况人物原型已经被大众媒体不断放大,观众像熟悉自己邻居一样熟悉他们,电视剧怎么努力都难以满足观众对“真实”的需求。这是媒体形式决定的。
本次地震中,信息的透明化已经大大冲淡了人们想通过一部电视剧了解事件的需求。当年钱钢的《唐山大地震》之所以经典,很大程度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揭秘的作用。像《震撼世界的七日》这样的电视化的报告文学,同样需要时间的沉淀,在人们记忆犹新的时候出炉,难以逃脱被责难的命运。
也正因为电视剧本身不能打动人,所以会有人苛责一些技术性的问题,比如演员的挑选,后期配音甚至剪辑等等,其实电视这样的媒体,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技术肯定不是第一位的,近二十年前的那部讨论黄色文明的片子,除了思想性外,技术上实在乏善可陈,但时至今日,在电视技巧如此圆熟的时代,仍然没有人会去从这部片子的技术上挑毛病。
在对电视剧的评论中,破窗理论同样有效,观众如果连片子的主题都不认同,那自然看哪都不顺眼。主题的被否定,成为扔向汽车的第一块砖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