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家的小孩某天早上突然冲着我的车吐口水;电梯里,一个小女孩非得把从底层到顶层每个楼层挨个摁一遍,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难道是这些孩子缺乏教养吗?
答案没这么简单!
一本名为《捕捉儿童敏感期》的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案例,用来说明儿童某些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都有深刻的心理原因,归结到一点,就是他们可能正处于某个“敏感期”。比如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会吃手,这是因为他们在口的敏感期,需要用嘴去感知世界;先穿衣服再穿裤子最后穿鞋可能是某个孩子认定的秩序,一旦某天家长不小心先穿了裤子,孩子肯定抗议,甚至要求脱掉裤子重新穿,这是因为他处于“秩序”的敏感期,此外诸如手的敏感期,执拗敏感期,完美敏感期,情感敏感期等等,各种敏感期贯穿于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
http://pic.yupoo.com/lixueqin/7922850173b6/medium.jpg
(新蕾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其实“敏感期”是一个心理学意义上的名词,正向运用,则能积极引导孩子,比如在他音乐敏感期来临的时候抓住时机多让他听音乐,这样往往能事半功倍,与之相对就是错过某个敏感期,或者人为打断,结果则是会让孩子失去某项技能的最佳学习时机,甚至造成其他敏感期的滞后。
了解到这些规律,至少我们能比较宽容地对待孩子,上了电梯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去他家所在的楼层,而不是打断他“上电梯——摁键——等着电梯关门——回家”的秩序。
《捕捉儿童敏感期》是由一些在一线工作的幼儿园老师写的实际例子,很生动,但就整本书而言,理论性和系统性要差一些,很多例子都趋于雷同,书的感觉像病例汇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