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写过无数的年度总结和新年计划:
新的一年又要来到了,我有什么新的打算呢?一、二、三、四一番陈述(小学高年级,不用硬憋,能通顺写出200字的阶段)
当日历只剩下最后一张的时候,当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我的心情无法平静,回想过去的一年,我的收获不少……(初中二年级,用小本摘抄名著名言阶段)
19XX年又离我们远去,在这个离高考还有XXX天的日子里,我有什么新的计划呢?(高中,满脑子试卷,被逐渐训练成考试机器的阶段)
岁月荏苒,光阴似箭,过去的一年是令人难忘的一年,即将到来的一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大一,愣爱把“磨叽”说成“延宕”,把“惦记”说成“觊觎”的阶段)
如今,我以高小水平的文笔写下开头:
2007年我做了什么呢,2008年我打算做什么?
我得到的
我花一年时间准备,终于在2007年10月30日得到了这份精彩的礼物,怎么描述我的惊喜都不为过。
当我们感谢母亲的时候,总是说她给予了我们生命,但当我自己作了母亲,我觉得自己带给畅畅的远远没有她给我的多,至少她让我对自己没有记忆以前生命历程有所了解,也让我更加尊重和珍视生命。
如今畅畅已经两个月了,长势喜人,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小心思,总之是长成了个很可爱的小人儿。
我写过的
由于不满众多的人公开恶搞经典《红楼梦》,应一个朋友之约写了七幕话剧《红楼那场秀》,一本红楼从小读到大,各个年龄段都会有新的理解,剧本正反映了我现在对它的解读。如果哪位对此有兴趣,包括阅读、投资和切磋,可向我索要剧本梗概。
我读过的
今年读书不多,所读之书可分为两类:有趣的和有用的,除此之外的书,就只能算我对出版社和书商作了贡献。
有趣的书:
《明朝的那些事儿》
明朝的历史很有意思,明史研究从来就是一个多事的领域,个中原因很简单:历史总是惊人得相似。
遗憾的是《明史》可读性实在太差,张廷玉这个历经康雍乾三朝的文臣,在拟写公文中磨灭掉了所有才气,于是给我们留下了一部先进工作者简历般的官修明史。
当年明月读了不少正史加野史,用网络化的语言写出了这个系列,从此形成用非学术化的语言写历史的风潮,王小峰老师给他们有专门命名。
因为最早是在blog上连载,所以当年明月的书很适合解闷,每篇都特别短,随拿随看,没有任何压力。
《势利,当代美国上流社会解读》和《身份的焦虑》
http://photo14.yupoo.com/20071229/230631_65402193.jpg
http://photo15.yupoo.com/20071229/230632_1068960439.jpg
人们都憎恨势利眼,但往往又避免不了自己充当势利眼的宿命,其实“势利”不关个人修养,它的出现是一个社会命题,这背后的真正原因就是,每个人都可能会对自己的身份产生焦虑,这种焦虑最终导致势利眼的成批出现。
所以这两本书要一起读。
《史记》之“传”
史记对中国史学和文学的影响太深远了,以至于很少表扬人的鲁迅爷爷也认真地夸其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觉得从文学性来看,其中的“传”是最好的。
在早孕反应最强烈的时候,我选择了这部分传记来读,消遣加平静心绪用。
有用的书
《货币战争》
虽然至今一部分人很不认同这本书,但我还是觉得这本书有用,它让我看到了资本的另一面,所以即使在食堂大姐都开始炒股的时候,我依然没有入市。
《数字麦克卢汉》
经典从来讳莫如深,所以需要解读,从《诗经》开始,注疏就比本来的经典多得多。
麦克卢汉太需要解读了,因此形成了一个学科,于是有无数人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他,《数字麦克卢汉》难得的是在分析麦克卢汉的基础上有自己更新的观点,从一定意义上推动了传播学的演进,他还有一本体现自己观点的《手机》。
《信息烟尘》
为什么我们的记忆力反倒不如乡间不识字的老太太?原因很简单,因为她脑子里的信息更新得慢,所以能记住民国年间的事情,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信息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反倒焦虑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了,信息越多,到达我们手中的精准有效信息就可能越少,于是信息就烟尘化了。
《40周孕期全程指导》
协和医科大学的产科大夫写的,书很详尽,按照每周胎儿的发育,孕妇的变化,需要注意的事情编排,是一本不错的孕期指南。
我看过的
电影
《变形金刚》,这个我专门写过一篇blog。
《太阳照常升起》
老实说,我鼓足勇气也没看完,姜文被我称为艺术化生产的导演,七年才一部片子,因此片子太“姜文”了。
《色 戒》
李安是优秀导演,如果从理解中国人的角度来说,他是目前做得最好的华人导演,从一些寻常的饮食男女里,他在正常地展示中国人,凭借这一点,他能在好莱坞站住脚。
《色
戒》依然如此,无论是剧本的改编还是对演员的调教,李安都做得很好,那几场麻将桌上的戏非常棒。
被剪掉的床戏其实拍得很好,完全没有污秽的感觉,此时更想呼吁电影尽快分级,省得审查的剪刀破坏情节。
电视剧
《大明王朝
1566》
也有专门的blog
《金婚》
几乎没有情节的一部50集电视连续剧,完全依靠张国立和蒋雯丽以及一帮优秀的演员表演。
从《一年又一年》开始,一类回忆过去的电视剧开始流行,这类电视剧说的都是家长里短,主要观众群是40岁以上的人,满足的是人们怀旧的心情,从一部电视剧里能看到一年又一年的生活变化,看来真是到了年轻人不看电视的时代。
《绝望的主妇》第四季
由于好莱坞编剧的罢工,第四季只拍了9集,我是习惯性地在看《绝望的主妇》,因为我依然觉得第一季是最棒的,但目前第四季的最后一集不错,完全是电影剧本的手法,大概是想花大力气留住观众吧。
话剧
http://photo14.yupoo.com/20071229/230632_222964000.jpg
(我还是觉得闫锐的表演最到位,早年京剧舞台的功底很帮忙,右边第二位是闫锐,可惜图片太小看不太清楚)
今年去剧场比较少,受闫锐之邀,9月份看过一个中戏表演系学生的毕业大戏《糊涂戏班》,剧本不错,所以基本是戏保人,指导老师很聪明,剧本的优秀可以弥补学生表演的缺憾。
我想做而没做到的,2008年想继续的
好好写blog,继续儿童传媒,尤其是儿童网站的专题研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