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lilili333ddd
lilili333ddd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209
  • 关注人气:10,99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为教育学案例的《变形记》

(2009-01-31 20:35:06)
标签:

湖南卫视

变形记

成长之痛

文化

分类: 影视评论
   湖南卫视的《变形记》第二季已经开始播出了,相对于第一季来说,争论之声少了很多,评论几乎众口一词地狂顶这档新节目。

   凑巧看了其中的《成长之痛》,当时节目已经过半,我忍受着中间不断插播的广告,把剩下的节目看完,并且从网上找来了整期节目。

   在我看来,《变形记》更像一个青少年教育的案例。

   资金,创意,哪个更贫乏?

   中国电视行业已经度过遍地是黄金的美好岁月,在那个年代,电视行业充满着活力,一大批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从各个领域汇聚到电视台,为电视贡献自己的脑力和体力,而中国电视兼任的行政监督作用,又为它平添了一定的威力,最终使电视成为前互联网时代的朝阳行业。

   今天,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行业内部来说,电视台以收视率为中心的单一评价体系已经让很多栏目把生存当作第一要务;从行业外部来说,资金的流向渐趋理性,无论是广告客户还是投资人都已经摒弃一切虚幻的承诺,而注重实实在在的传播效果,而对他们来说,目前能参考的也就是收视率了,如此一来,整个电视行业已经陷入一个类似“应试教育”的怪圈,如同优秀学生一好遮百丑一样,高的收视率可以掩盖很多技术上的,甚至价值取向上的毛病。

   在收视率的影响下,诞生了一大批“榜样”性质的节目,它们成为苦于提高学习成绩的后进生模仿的榜样,自打央视的《百家讲坛》捧红了一批“学术明星”,同时也捧红了自己后,电视上突然刮起一股“讲坛热”,简单的布景、单调的镜头和一个教师模样的人在通俗地讲一些“学术内容”,此情此景让人想起了电教时代。不知道这些翻版的《百家讲坛》收视率到底如何,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如此简单的复制是根本没有弄明白模仿的重点应该在哪儿,折射出的是目前电视行业创意的匮乏,而这是比资金匮乏更可怕的事情。

  《变形记》的核心创意是两个相关的人互换空间,在交换场地的过程中发生一些故事。湖南卫视自己将这档栏目命名为“真人秀加纪录片”,这多少有点卖弄概念的嫌疑,因为“真人秀”和“纪录片”,有相互关联和重合的地方。

   其实类似《变形记》的创意早有人尝试过,国外有走得比较远的换妻节目,而国内央视曾经有过《交换空间》,即两家人分别替对方装修房子,北京台也曾经有过一档交换两家小孩的节目,可惜无论是拍摄和表演都显得十分外行,现在这档节目已经不知所终。

   《变形记》最有价值的地方是通过关注两个差别很大的群体,让他们的互换造成巨大的戏剧冲突,无论是城市孩子和乡村孩子的互换,还是父子的互换,无疑充满着无数的小意外——虽然结果都是一样,并且是可以预知的,但这些小意外,尤其是人物情绪的变化是最大的看点。观众在看电视的时候,记住的永远是细节,而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电视从业人员都明白的。

http://photo7.yupoo.com/20070424/200046_824757583.jpg

陕北少年隆重地在肯德基过生日

   这种基于目前地域发展不均衡的落差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变形记》的题材,所以编创人员努力为城乡孩子的交换找足够的由头,比如关注单亲孩子,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等等。这种限制将会长期存在于《变形记》未来的选题中,如何拓展选题范围会是一个影响栏目成长性的问题。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电视节目本质上是一种产品,因此需要进行产品设计。影响产品设计的因素有很多:市场需求、自身条件等等,但我觉得最重要的应该是对节目品位的预期。

  《变形记》如果仅仅是为了做一个真人秀,那肯定还不如一档搞笑的娱乐节目,希望看到主人公出洋相是很多观众的普遍心理,《变形记》把“演员”放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挖掘的是人物内心细腻的情感,所以有的时候秀的是眼泪,但因为有故事,也有相对真实的细节,所泪水不再是廉价的煽情。

  以《成长之痛》为例,农村孩子进城并没有带来太多的意外,他按照观众的预期对城市的一切感到新鲜,并且开始琢磨自己的一个小计划,7天的变形中他的性格非常稳定。相反,去陕北“插队”的城里孩子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这个变化是观众期待的,只是谁也不知道变化的转折点会在哪里。

  《变形记》全程跟拍,在很多地方还使用了针孔摄像头进行隐形拍摄,这也是制作者敢于把自己的节目称之为纪录片的原因之一。纪录片能否保证绝对真实的问题早已不需要再争论,可以想像,也能从一些细节中可以发现,《变形记》的镜头背后一定有导演的痕迹,比如城市少年一天之内花光了家人一周生活费后,被迫去集市上卖枣的情节,就极有可能是由编创人员积极推动的,但是,《变形记》镜头中呈现的信息都是相对比较客观的,真实成为一种力量,尤其是在很多人都开始面对镜头表演的时候。

http://photo7.yupoo.com/20070424/200045_280935557.jpg

卖枣的经历是城市少年情绪的一个转折点

   从《变形记》片尾的制作群来看,光摄像就不下十个,这是他们花工夫去认真拍摄的又一有力证据。

在第二季中,演播室点评和现场心理学家的分析占有不小的比例,一开始,我不能适应这种方式,因为根据过往的经验,演播室通常是用来串联前后节目,或者在缺镜头的情况下补时长,但后来我很快发现《变形记》演播室的功用不是为了贴膏药,而是为了时刻提醒观众从节目的真实中跳出来思考,而这个思考的部分则是节目的智慧点,片子的一切铺垫就是为了说明沟通和教育的重要,或者是对孩子教育的正确方法,也正因为有真实案例做基础,所以演播室的专家没有流于说教,当然也没有显得面目可憎。

   电视的创作依赖于群体,并且时刻有不可预知的因素发生,因此最初的构想和最终的结果往往有一定差别,可以想像,《变形记》最初策划阶段一定有更高的目标,比如湖南卫视就想把它作为今年的一个热点,但这种需要投入巨大时间和精力的纪录片只能用来增加节目的分量,而不可能得到娱乐节目那样的影响力。

不过,一贯以娱乐节目见长的湖南卫视开始有如此的创意确实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