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剧”本来就是一个舶来品,《我爱我家》则是情景剧在中国最初的实践,也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实践。《我爱我家》开风气之先,同时也确定了日后情景剧的一些规范。
无“喜”不成剧
情景剧一定有喜剧的成分,所以在中国都是叫“情景喜剧”,这样也才好把罐装笑声加到编剧认为可笑的地方,事实上,很多时候,预设的笑声并没有刺激观众的笑神经。尽管如此,情景剧依然应该是喜剧,要不然在那么短的时间——通常是25分钟左右,相当于普通电视剧一半的长度;如此单调的舞台呈现——室内的,简单的镜头切换,无法靠情节和画面吸引观众。
接下来的问题就该是怎么做喜剧了,从《我爱我家》带有很强梁左色彩的幽默方式,到后来很多情景剧相声式的语言噱头,再到去年《武林外传》网络语言的搞笑,情景喜剧一路走来,然而,二十年的发展最后让编创者渐渐发现,要逗乐观众已经不是那么容易了。
相对独立的结构
每一集的情景剧通常有一个封闭的、相对独立的结构,即使是再复杂的故事,最多也就在两三集中完成,这个特点影响到情景喜剧的创作模式。看现在的情景喜剧拍完100集再拍100集,已经有人拍到500集左右了,反正集与集之间都是独立的,理论上说可以无限制地续下去。这个特点也让情景剧的编创更适合流水线式的操作,如果观众发现情景剧中有情节穿帮的地方,那一定是剧本统筹的工作没有做好,因为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可能让一个人完成,而集体创作的事情,向来很难保持风格的统一。
明星客串拉动收视
明星客串是个多赢的结果,制片方可以凭借明星的人气拉动收视,所以看热播的情景喜剧就知道哪个名人风头正健;明星也可以用很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价值;观众也可以乐得一看明星。
《我爱我家》形成了情景喜剧的高峰,而这个高峰二十多年也没有后来人能够超越,包括英导演本人。虽然后来的情景喜剧创作者做过不懈努力,比如讲一些特殊领域的故事,比如做成古装戏,但情景喜剧遭遇创作瓶颈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剧一定是要做的。
于是有人想到了栏目剧,最早的栏目剧是重庆卫视一档名为《雾都夜话》的节目,内容涉及一些本地真人真事,主要是社会新闻。《雾都夜话》过后,忽如一夜春风来,栏目剧遍地开。
与情景剧相比,栏目剧最大的优势就是成本低,故事是现成的,不用用知名演员,不用集中场地拍摄,后期制作完全可以按照电视节目的模式,只要达到播出标准就行。
但从目前已经渐渐形成规模的栏目剧来说,有这么几个问题需要考虑。第一,栏目剧同样需要笑料,但单纯的插科打诨,无视观众智商的搞笑方式日益遭受冷落;第二,根植于地域文化的栏目剧能否在全国范围内获得更大范围的认同?最早的《雾都夜话》就是坚持用重庆方言,说的都是观众身边的事情;第三,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也限制了栏目剧的影响力,如果没有更有效的宣传方法,栏目剧同样会淹没在电视剧的海洋中。如今观众的注意力才是稀缺资源,频道已经太多了,栏目也已经太多了,何况还有那么多不惜成本的电影和电视剧抢夺市场,小制作的栏目剧实在没有马上吸引观众的充足理由。
如果上述的几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栏目剧的发展将会受到影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