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66)《甲骨文金文中的“王”字研究》

(2010-11-29 05:34:57)
标签:

龙冠

中国

甲骨文

图画文字

古文字学

分类: 中埃两国古文字同源考

        甲骨文金文中的“王”字研究

                   作者:赵自强 

 

 

http://jpkc.sysu.edu.cn/zhiwuxue/web2004/source/bys/hua/%E8%8B%8B%E7%A7%91%EF%BC%9A%E9%B8%A1%E5%86%A0%E8%8A%B11.jpg

 

http://a0.att.hudong.com/64/41/01300000016998120718418135977_s.jpg鸡冠花

 

http://a3.att.hudong.com/04/37/01300000747093126784373868277_s.jpg亦平拍摄鸡冠花

 

 

http://www.glulu.com/UploadFile/%E8%8C%B6%E8%8A%B1%E5%85%AC%E9%B8%A1500x375--232023234.jpg

 

 

 
http://www.7xpc.com/Skin/lvdou/images/bk/k_10.gif   http://www.7xpc.com/Skin/lvdou/images/bk/k_12.gif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好!你们作好了接受新思想、新科学、新真理的思想准备吗?写这种开创性、革命性的超前论文需要丰富的知识和勇气,同样,读这种论文也需要丰富的知识和勇气。不然的话,人们就会用错误的过时的传统理论批判它是胡说八道,并把它当成垃圾而不顾。下面是我研究了22年的大历史学成果!博主恭侯你们阅读、讨论、支持和批评!

    可能人们还不肯接受“戴龙冠的人”的图画文字,就是古文字学家还未释读的古“帝”字的事实。

    下面,我就再来举一个十分重要的证据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我们从二、三千年前的商周甲骨文、金文中的“王”字中又看到:“王”字的古形,正是一个倒置的“龙冠”的形状,即“”的倒形,或“▲”形。

    可惜的是,古文字学家至今还不明白古“王”字,正是“龙冠”的例形,也就是古“冠”字的倒形。恰恰这一点,我们又从甲骨文、金文中的古“王”字本身上很容易就可以发现这一事实。如下图所示:

 

(766)《甲骨文金文中的“王”字研究》

(甲)………………………………………………………………(13)

(金)………………………………………………………………(14)

    我们从这些甲骨文、金文中清楚的看到,古“王”字,确实是倒置的“龙冠”。而这一重要事实,反过来又有力的证明了“帝”字,即“人”戴“龙冠”之事实。

    我们从已经研究了的,这些古“龙”字、古“帝”字、古“王”字的图形结构上还可以看到一个事实,即诸字都是逐步从图画文字、微缩简化的图画文字、象形文字、简化文字进步成现在的“龙”字,“帝”字、“王”字的。同时,我们还看到,这三个古字里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这就是它们都有“▼”形,“”的倒形;或“▲”形、“”形符号。

    而对于古文字中的这些结构或符号,过去著名的吴大澂先生将这个“▼”或“▲”形符号,最早释为“花蒂之形”(15)。然后,郭沫若先生也沿用此说(16),再次,叶玉森(17)、康殷(18)等先生的意见也与此说略同。

    客观的说,这个“▼”符号的确很象“花蒂之形”;尤其象“鸡冠花”的形状。这也就是说,诸位名家的上述猜想,还是较接近事实的。

    但遗憾的是,他们的这种猜想,并非事实!

    尽管“鸡冠花”的形状和颜色都很象“鸡冠”,也很象“龙冠”。但是我们要知道,三者确实不是相同的东西。因此,大家凭着“猜想”都没有怀疑此说有问题,错误也就这样产生、形成,并延续到了现在!

    就这样,古文字学家都接受了这种错误的观点。不过我要指出的是,尚若吴大澂和郭沫若等先生不是中国大名鼎鼎,满腹经纶的学者,而把“▼”或“▲”形符号释作“花蒂之形”,那可以说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猜想”。但要知道,他们都是中国著名的大历史学家和甲骨文专家啊!他们犯这种低级错误,真叫人失望啊!因为中国几乎没有不知道“龙”和“龙冠”的人,如果中国一流学者都不能把它们联系起来思考问题和解释问题,那简直是叫人不敢相信的大笑话!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已经非常幸运的接触到了现代科学的最高机密和学术成果!我希望你们比我们更上一层楼,比我们这一代人更聪明!更有创造精神和开拓勇气!这样中国科学才能发展,民族才能昌盛,社会才能进步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