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等古籍记载的“蛇”即“蛟”之别名(下)
作者:赵自强
(三)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已经非常幸运的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科学的最高机密和学术成果!我希望你们比我们更上一层楼,比我们这一代人更聪明!更有创造精神和开拓勇气!这样中国科学才能发展,民族才能昌盛,社会才能进步啊!
我们在上面讨论了“修蛇”、“长蛇”、“大蛇”、“肥遗蛇”是“蛟”的问题,我们现在接着这个话题继续往下说。
如《北山经》又云:
浑夕之山,无草木,多铜玉,嚣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有蛇一首两身,名曰:
“肥遗”,见则其国大旱(6)。
(有蛇一首两身的图片)
这里的“浑夕山”,也是中国古帝所建的一座皇陵,即埃及的一座金字塔。“嚣水”是环绕该陵的护陵河。“西北流注于海”,这是说,“嚣水”向“西北”流淌,注入地中海。我们从这一地理资料上可以看到,《山海经》所载之史实与埃及地理吻合,与现在的中国地理不符。因为现在中国的“西北”面根本无“海”,埃及的“西北”面确有地中海可证。再说“有蛇一首两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它是指“两”条蛟龙“身”子浮在水面上,而其中一条蛟龙头在水面上观望,另一条蛟龙头在水下觅食的误载。
《北山经》又云:
彭毗之山,其上无草木,多金玉,其下多水。蚤林之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河。肥水出
焉,而南流注于牀水,其中多肥遗之蛇(7)。
这里的“彭毗山”,实际上也是一座古帝用金箔玉石装饰的帝陵,即一座埃及金字塔。“其下多水”,是说帝陵四周是被护陵河包围着的。“其中多肥遗之蛇”,是说环绕帝陵的护陵河中豢养了很多蛟龙。
再来说《中山经》记载的“鸣蛇”,文献是这样说的:
鲜山,多金玉,无草木,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鸣蛇,其状如蛇而四
翼,其音如磬,见则天下大旱(8)。
我们怎样理解这段文献才符合史实呢?从前面研究的成果来看,这里的“鲜”通“仙”,“鲜山”即“仙山”,也就是指一座古帝建于埃及的金字塔帝陵。我们从埃及历史中可以看到,法老都称自己为“神”,这就和中国古帝常称自己为“仙”一样。因为“神”、“仙”两字是个“联绵词”,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从这里也可以看到,中埃两国历史是一脉相承的吻合的事实。在这座“仙山”上古帝也用了大量金箔包裹和珠宝装饰,因而上面不生长“草木”。“仙水”围绕“仙山”环流后,再向北流入伊水,在“鲜水”中古帝养了很多“鸣蛇”,这种动物,实际上也是蛟龙的别名。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文献明确的记载道:“鸣蛇状如蛇”。这说明“鸣蛇”是一种长颈像蛇的动物,它还会使劲的叫喊,但它并非蛇!因“蛇”是一种不会“鸣叫”的动物,自然也就谈不上其“音如磬”了。其次,蛇是无翼动物,因此也就谈不上“四翼”。而古人硬是如此记载,这只能说明,这种形“状如蛇而四翼”的动物,是商代书呆子误将“蛟”和“龙”撮合为一的产物。最后一点,蛟龙是春夏两季常见之物,“大旱”的冬季它是要藏于地下河与洞穴中冬眠的,自然人就看不见它。但《山海经》怎么常说“见则其邑大旱”呢?其实文献的意思是,要想在春夏之季看见豢养于“鲜水”中的“鸣蛇”的全貌,那只有等到江河断流,全国大旱时才能看见它。
再说,《中山经》记载的“化蛇”,文献说:
阳山,多石,无草木。阳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状人面而豺身,
鸟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见则其邑大水(9)。
(埃及古人雕刻的“豺龙”的形象)
这段文献的内容和上面那段文献的内容大同小异,说“化蛇”会鸣叫,有翼会飞,“其状人面豺身”。而这句古文其实就是指“犬戎”。因“豺”似“犬”,“戎”通“龙”,所以“犬戎”即“豺龙”,意即形状象狗一样的龙。而在埃及古人雕刻的文物上,真真切切的反影了这种“犬龙”的形象!“见则其邑大水”。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指我国古人在洪水期间常见龙顺水而去的情形。
(四)
然而,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把古帝在埃及金字塔护陵河里豢龙的故事,说得最清楚的文献乃是《括地图》。文献云:
龙池之山,四方;高中央,有池方,七百里,群龙居之。多五花树,群龙食之。去会
稽四千里(10)。
这段文献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文献之一,可以说是字字如珍珠一样珍贵。但遗憾的是,这一淹没在古籍史书中的重要文献,从未被研究龙的学者真正重视过,自然学者们也就不明白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价值!
我为什么要给这一史料如此高的评价呢?因为这一史料是中国历史文献中不多见的重要史料之一。但最关键的还是,因为中国古帝从黄帝至夏商,以及后来的西秦国的国都和帝陵都是建于埃及的,这一历史事实在《山海经》、《易经》、《尚书·禹贡·洪范》、《海内十洲记》、《诗经·大雅·商颂》等古籍中都有比较清楚的记载。只有当我们明白了这个大历史前提之后,这段文献也就好理解了,所以这里的“龙池之山”,实际上,就是中国古帝建造的一座帝陵,也就是一座埃及的金字塔。这里的“四方”,正是指埃及金字塔的每层形状。“高中央”,是说金字塔帝陵高高的屹立在湖的中间;“有池方”是说围绕金字塔帝陵的人工湖是外圆内方的,这尤如中国古代的铜钱形状。换句话说,中国古代铜钱“外圆内方”的形状,很可能是根据埃及金字塔帝陵,及围绕金字塔帝陵的人工湖的立体俯视图设计出来的纪念品。“七百里”,这是说,围绕金字塔帝陵的人工湖面积十分巨大。这个事实,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记载说:“莫伊利斯湖”,大得无法形容,其周长大约等于埃及的全部海岸线的长度。“群龙居之”,是说群龙居住在古帝挖掘的人工湖里;“多五花树,群龙食之”,这是说,陵区有种“五花树”是群龙上岸喜欢食用的植物。这一记载恰恰又和生活在非洲利夸拉沼泽中爱吃“褐果树上的果子”的“摩克利曼博龙”相同(11)。这一事实,已被刚果矮小的俾格米人发现和证实了。在后面我还会谈到这个问题。“去会稽四千里”,这里的“会稽”是指中国浙江的会稽;文意本想说明,秦人迁离夏人的故乡——埃及很远了。但“四千里”,这个数字显然远远低诂了中埃两国的直线距离。我们还看到,在这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问题上《水经注》说“昆仑去嵩高五万里”。《史记·司马相如传正义》又云:“昆仑去中国五万里,天帝之下都”。这些文献都明确的告诉了我们:中国人的故乡在“五万里”远的埃及和埃塞俄比亚!同时,我们还可以想一想,中国的昆仑山到中国的嵩山有五万里路程吗?中国的昆仑山上有黄帝的国都吗?然而相反,这些史料记载的事实都与中国的客观实际不符,却与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的客观实际和历史文物相吻合。难道这不奇怪吗?这不值得人们深思和研究吗?
此外,我们还看到王子年在《拾遗记》中记载了一段很重要的史料。文献说:
方丈之山,一名峦雉。东有龙场,地方千里,玉瑶为林,云色皆紫。有龙,皮骨如山
阜,散百顷。或云:龙常斗此处,膏血如水流(12)。
这里的“方丈山”,即一座埃及金字塔的古名,同时,它也是指一座中国夏陵的古名。“龙场”,指金字塔下豢龙的广阔湖域;“地方千里”,指古帝挖的人工湖和金字塔陵区面积非常巨大;“玉瑶为林”,是说古帝曾用了大量珠宝玉石装饰金字塔陵墓等建筑物;“有龙,皮骨如山阜,散百顷”,这是说,在古帝的金字塔陵区散布着很多死龙的骨骼;这又和《山海经·中山经》记载的:“金星之山,多天婴,其状如龙骨”的文献吻合。“龙常斗此处,膏血如水流”,这是说,龙在繁殖期间,雄龙为争夺与雌龙的交配权而相互争斗,甚至把对方咬得皮开肉绽,鲜血直流。故《周易》坤之剥云:“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我们从整段文献来看,都是纪实性的,没有一点不可理解的神话成份。
从以上史料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根据“蛟龙”把长颈伸出水面像蛇的特征,而把“蛟龙”称之为:“修蛇”、“长蛇”、“大蛇”、“肥遗蛇”等等;同时,又据“蛟龙”如“牛”鸣般的叫声,而称它为:“鸣蛇”;又据“蛟龙”在水中时沉时浮,时上时下,时大时小的运动特点,称其为:“化蛇”;据“蛟龙”在水中经常伸出红冠和长颈,而称其:“鸡冠蛇”。
其实,这些所谓之“蛇”,实际上,都是“蛟龙”的代称或别名。而这些文献十有八、九是出自《山海经》,并且基本上都与中国古帝所建的埃及金字塔帝陵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可以说:《山海经》不仅是中国古帝的葬经,同时,还是一部中国古帝的豢龙经!
通过对《山海经》记载的“蛟龙”史料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研究成果,正是闻一多等认为“龙”源于“蛇”的学者从来没有研究过、也没有弄明白的地方。由于前人没有接触过这些史料,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很多学者光看其蛇名,而不看其实际内容;因而硬把“蛟龙”当“蛇”述说。尽管他们也辛辛苦苦研究了《山海经》和“蛟龙”问题,但他们却得出了背离史实的错误结论。这是很糟糕很遗憾的事情!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已经非常幸运的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科学的最高机密和学术成果!我希望你们比我们更上一层楼,比我们这一代人更聪明!更有创造精神和开拓勇气!这样中国科学才能发展,民族才能昌盛,社会才能进步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