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77)《龙蛇难辨的根源在那里?》

(2009-09-09 02:07:40)
标签:

杂谈

 

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
腕龙与人类的大小比较
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
腕龙与人类的大小比较
      

 

 

 

 

 

 

 

 

 

 

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
高胸腕龙的重建图

 

 

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
长颈巨龙(布氏腕龙)的重建图

 

 

 

 

 

 

 

 

 

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

        位于柏林长颈巨龙已架设骨骸

                       

腕龙属(Brachiosaurus)

http://www.uua.cn/Dinosaurmuseum/UploadFiles/200703/20070327101810388.jpg

http://www.uua.cn/Dinosaurmuseum/UploadFiles/200703/20070327101828360.jpg

http://www.uua.cn/Dinosaurmuseum/UploadFiles/200703/20070327101921139.jpg

 

 

             《龙蛇难辨的根源在那里?》

           一:望文生义不求甚解是龙蛇难辨的根源

                          作者:赵自强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已经非常幸运的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科学的最高机密和学术成果!我希望你们比我们更上一层楼,比我们这一代人更聪明!更有创造精神和开拓勇气!这样中国科学才能发展,民族才能昌盛,社会才能进步啊!

    我国古代有一种很糟糕的习惯,这就是不加说明的将“龙蛇”两物并列放在一起记载。这就不可避免的诱使史学家产生了“望文生义”的思想,因而不求甚解的学者就将“龙”的原型误认为“蛇”,而“蛇” 又被误认为“小龙”。

    而事实上,古人将“龙蛇”并列在一起记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误导了我们产生“龙蛇”是“同一种动物”的错误观点,或“龙”就是“蛇”的误断。而这种错误思想不仅我们有,就连古犹太人在《圣经·启示录》中也明确的这样说了:“龙,就是古蛇”(1)。而遗憾的是,在今天学术界还有很多学者持“龙”即是“蛇”的观点!

    而真实的事实是什么呢?事实上,“龙”就是“龙”,“蛇”就是“蛇”,“龙蛇”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动物。尽管两者有些相同的地方和习性,如它们都是两栖类中的爬行动物、都是卵生、都有鳞甲,都会冬眠;并且蛟龙的长颈与蛇还非常相似,而水蟒还象蛟龙一样习惯于水中生活等等。而龙蛇两者这些相似的特点,正是我们误解文献,产生错误思想的原因。关于这一事实,我们只要翻翻中国的古典文献就可以发现。

 

    例如,《周易·系辞传》云:“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左传·襄公》云:“深山大泽,实生龙蛇。”

    《庄子·山木》云:“一龙一蛇,与时俱化。”

    《韩非子·难势》引《慎子》云:“飞龙乘云,腾蛇游雾。”

    《论衡·龙虚篇》云:“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

    《史记·外戚世家》褚先生引《传》云:“蛇化为龙,不变其文。”

    《初学记》卷30引《抱朴子》佚文云:“有自然之龙,有蛇蝎化成之龙。”

    《埤雅广要》云:螣蛇,龙类也。

    《续仙传》就说得更加神奇了:“孙思邈尝救一青蛇,龙子也,后为龙王。”

    而最为世人所熟知的是,在我国的“十二生肖”中,古人将“龙蛇”一前一后并列放在一起取名。如北齐刘昼在《高才不遇传》中云:“辰为龙,已为蛇,岁至龙蛇贤人嗟。”

 

    很明显,古人的这些实实在在的史料都曾诱使一代代的学者将“龙蛇”视为同样的动物!但“龙蛇”的历史真相究竟是一种动物?还是两种不同的动物呢?很多学者就没有认真的去思考过这些问题。

    我们先从语言学方面的资料来看,这些问题因为某种相同的原因,古人常常将两种不同的动物名称并列在一起,并组成一个复合名词,这在古汉语结构中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例如,“狼狈”、“豺狼”、“虎豹”、“牛马”、 “猪狗”、 “鸡鸭”、“狐兔”、“猫鼠”等等。我们看到古人将这些动物名称并列在一起记载的理由很简单,要不就是它们的习性相似,要不就是同科动物,要不就是形态相仿,要不就是死对头,联系紧密。但这并不等于两者就是同一种动物。

    而“龙蛇”两物不同这一点上,在古代那些大学问家那里是很明白的事情。因为我们从古代的类书分类编排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如古代所有的类书都把“龙蛇”分成两类不同的动物记述,甚至将两者的位置搁得很远。象唐代的《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明代的《本草纲目》都是如此。而要知道,编写这种类书的古人,正是亲眼见过龙的人。

    我们再从古汉语修辞方法上来看,郭璞的《山海经注》、裴渊的《广州记》、王嘉的《拾遗记》、彭乘的《墨客挥犀》、孙光宪的《北梦琐言》等等记载的“蛟……似蛇”,这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是一个比喻,即把“蛟”的长颈比喻大蛇。而事实上,没有一部文献说过:“蛟

……是蛇”。我们都知道“似”在修辞学中是个明喻概念,它表示象什么东西。而“是”在语言学中是肯定,说明是什么东西。两字是音同意异。

    所以,“蛟龙”的原型非蛇,而是长颈“象蛇”的“恐龙”。这一点,已被古生物学家发现的梁龙化石证明了。例如,四川建设马门溪龙体长22米,它却有一条十米的长颈。如果我们看到“蛟”将一条十米的长颈伸出水面来,颈下的身躯、四脚和尾巴都没有看见,你想一想,这是一种什么动物呢?很明显,在你头脑里的笫一反映就是,这不就像一条巨蟒吗!

    由于古人常见“蛟”把长颈伸出水面来。所以古人将“蛟”像“蛇”一样的长颈,作为“蛟”的代称。这就是古人记载的:“修蛇”、“腾蛇”、“立蛇”、“长蛇”名称的由来和理由。

    尽管古人取这样的名字是想把“龙”、“蛇”区分开来。但因时过境迁,今人多见过“蛇”,而很少有学者亲眼见过“龙”。这就使我们失去了比喻的本来意义,相反却造成了后人分辨“龙”、“蛇”的困难。因此,今人不信“蛟似蛇”是古人行文所用的明喻。就这样,很多学者不顾史料记载的事实,而错误的把“蛇”作为“龙”的原型看待。这就连著名的学者——闻一多先生,也在这个问题上犯了十分糟糕的错误。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已经非常幸运的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科学的最高机密和学术成果!我希望你们比我们更上一层楼,比我们这一代人更聪明!更有创造精神和开拓勇气!这样中国科学才能发展,民族才能昌盛,社会才能进步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