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的发展史

标签:
文化国尚微信公众平台中国篆刻史 |
分类: 漫说杂谈 |
隋唐官印
最初的印章质地多用金、银、铜、玉石、兽角、象牙等硬质材料。从元代画家王冕创用青田石刻印后,石刻印章便流行开来。到明清时期,篆刻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名家辈出,形成了多种风格与流派。到了今天,篆刻材料和工具种类大大增加,使得普通爱好者都能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篆刻艺术创作。
赵之谦作品
玺印起源:据专家考证,玺印应该是和陶器一起出现的,原始的制陶方式,会在陶胚上留下清晰的绳子或竹条印纹,受此启发,先人们在陶器上留下名称与标记,所以有了最原始的陶玺印。当然,关于这种印记符号是否属于“印”也存在不同的说法,也有一种主张认为,甲骨文是最早的篆刻。无论哪一种说法成立,篆刻的历史都是非常久远的。
黄士陵作品
1998年考古发现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一枚饕餮纹铜玺,是现今所能证实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印章的话,那么,中国铸铜印技术源于商以前。
自古以来,印章有两大类功能:一是象征功能,二是证明功能。前者用于象征权力和等级,后者则用来证明身份和行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印章的象征功能逐渐弱化,而印章的证明功能则成为主要功能。
制印材质有金、银、铜、铁、玉、象牙、骨、木等。
徐三庚作品
在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用“玺”字,材质用玉,臣民只能用“印”字,用其它印材。至秦汉时期,专制制度正式成立,社会等级森严,“玺”成为黄帝王侯印章的专用名称,其他人等印信只能以“印”“章”“记”等名字,尺寸和款式有严格规定。
魏晋以后,隋唐是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
吴昌硕作品
至北宋时期,书法大家米芾等少数文人墨客开始参与印章制作,官、私印章在实用的基础上有创新的发展,玺印的工艺有了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到了宋末元初的书画大家赵孟頫、王冕以「花乳石」入印,开启了石印先河。而真正在印坛大放异彩是明代文彭偶然中发现质如玉而松嫩如石膏的「处州--今丽水青田灯光冻」。此后,文人墨客即皇亲贵族推广硬度适中的石材刻制印,开创了中国玺印艺术的“石章时代”。印坛名家辈出,名作如林,流派纷呈,大致有文何派(文彭、何震);泗水派(苏宣主创);娄东派即是扬州派(汪关主创)等。
潘天寿作品
至清代中后期,篆刻家队伍不断扩大,考古出土文物给予篆刻艺术提供丰富的营养,这时期以杰出人物为代表划分流派,最有影响者当属浙派(丁敬主创)、邓派即是皖派(邓石如为代表)、黟山派(黄土陵所创)。
时至近现代,最有影响者当属吴派(吴昌硕)和齐派(齐白石),他们承前启后,在印章历史长河中留下了重彩浓墨的一笔。
齐白石作品
纵观我国印学史,自流派印章文化崛起以来,凡是在篆刻艺术上能独树一帜大家者,无不诗、书、画、印样样俱精,文人追求绘画、书法、篆刻三种艺术融为一体的艺术风尚。
陈半丁作品
时至今日,中国印章文化繁荣昌盛,文人墨客制印层出不穷,各地印石材料不断被发现利用,而中国印章石收藏也日趋成熟,除了文人雅士之外,近几年的民营企业家也逐渐涉足,使得中国印章石收藏领域蒸蒸日上。特别是中国传统四大印石中寿山田黄石、巴林鸡血石、青田灯光冻、昌化鸡血石都面临枯竭,更是一石难求。
陈师曾作品
喜欢这篇文章就转发给朋友们吧!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