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列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009-07-05 21:25:19)
标签:
列举法鸡兔同笼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用列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大峪二小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及策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的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巧设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探索的欲望,给思维以动力。本节课,巧设问题,使学生产生假设的思想,在对思路的梳理中找到列举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把问题化归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在充分实践活动中,找到多种列举的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大胆放手,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熟悉的具体情境中,通过探究和体验,感受新知;联系生活经验,构建新知;小组合作交流,扩展新知;创新活动设计,超越新知。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情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其结构特点是生疏的,数量关系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不够深刻,因此理解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如果在一节课中既讲画图法、又讲列表法,学生掌握起来会比较困难,哪一种方法都学不精透,经过思考,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列表,也就是《用列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用列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学生调研方案及调研结果分析
调查时间:2009年5月14日
调研目的:
1.
2.
3.
调研形式:调查问卷、访谈
调研对象:四年级四班共44名学生
调研内容及形式:
1.笼子里鸡和兔共有5只,共有12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
结果分析:结果显示,有5人通过画图找到了答案,有一人列式计算,其他人均没有找到答案。
(二)访谈(随机抽取7人)
结果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首次出现在八册教材中,在五年级第二次出现,那时要求学生用方程解。本册教材中主要呈现了列表和画图的方法,计算的方法是作为一个拓展。教材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尝试探索数学的规律,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我的思考:1.引导学生整理原有学习经验,激活初步形成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做知识上、方法上、情感上的准备。2.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一些有探索性的能揭示之间内在联系得有价值的问题。3.让学生运用假设的思想,在充分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找到多种列举的方法。
教学方式、手段与技术:
变重视结论的记忆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时的体验和感悟。变模仿式的学习为探究式的学习。贯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新理念,运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教师时而参与学生的探究时而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引导和点拨,既有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交流,也有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可以在视听领域里展示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不但有助于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探究,使学生体验假设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祖国数学历史文化,在现实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的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举”。
教学难点:抓住规律,体会在不断调整中找到答案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图:
古题今演,初步感知 |
推理探究,主动构建 |
逐一列表法 |
比较梳理,优化策略 |
取中列表法 |
跳跃列表法 |
反思体验,归纳总结 |
深化练习,拓展延伸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同学们,鸡和兔大家熟悉吗?谁能用数学语言描述一下它们各自的特点?
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鸡兔同笼”问题。
3.介绍:“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著名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大约1500多年前的古代名著《孙子算经》中。在那时,有一个名叫孙子的人。有一天,他到一位朋友家中做客,看到朋友家养了很多的鸡和兔,随口问道:“你家里养了多少只鸡和兔啊?”朋友回答说:(出示课件)“鸡、兔共35只,脚共94只。请你算一下,鸡、兔各有几只?”
4.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孙子的朋友家养的鸡和兔各多少只吗?看来这个问题中,数太大了,我们现在解决起来还有点困难,我们先从简单问题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策略] 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畅所欲言,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历史文化的渲染与衬托,激起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心,学生便带着对这一解决问题策略的渴望与需要开始了下面的学习。
二、推理探究,主动构建:
(一)揭示一一列举的解题策略
1.课件:现在鸡和兔关在一个笼子里,鸡和兔共5个头。
鸡
|
思考:鸡和兔各有多少只?鸡和兔共有多少条腿?
2.汇报。
3.你们猜出了鸡兔各自的只数,猜想在数学上就是一种假设。请你说一说你是怎么假设的?
4.观察我们根据要求假设的几种情况,你有什么发现?
5.看来,如果多一只鸡,少1只兔。总腿数会怎么样?
如果多一只兔,少1只鸡。总腿数会怎么样?
6.强化规律: 要想让腿数变多应怎么办?要想让腿数变少应怎么办?
7.同学们汇报了很多种情况,但是怎样才能把这些可能一个不漏的写出来呢?
小结:像我们猜鸡兔一共有多少条腿这样,从1开始把所有可能按一定顺序都列举出来的方法就叫一一列举法。
[策略] 以知识教学为载体,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列举的多种情况
出示:笼子里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
鸡和兔各有几只?
1.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小组活动:把列举的情况填进表格。看谁在列举中有新的发现。
3.汇报:
[策略] 真实的情境,经验的应用,有序的导向,使学生在自主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方法。
方案一:逐一列表法
鸡(只) |
兔(只) |
腿(条) |
7 |
1 |
18 |
6 |
2 |
20 |
5 |
3 |
22 |
4 |
4 |
24: |
3 |
5 |
26 |
2 |
6 |
28 |
1 |
7 |
30 |
1.介绍列举的方法?
2.当你假设7只鸡、1只兔时,发现总腿数是18条腿,比26条腿少? 你是怎么调整的?
3.对于这种列表的方法,你有什么建议? 有不同意见吗?
方案二:取中列表法:
1.这还有一种方法。你们知道他这样列举是怎么想的吗?
鸡(只) |
兔(只) |
腿(条) |
4 |
4 |
24 |
3 |
5 |
26 |
2.当你发现总腿数是24条腿时,你是怎么调整的?
3.对于这种列举的方法,你有什么想说的?
方案三:跳跃式列表法
鸡(只) |
兔(只) |
腿(条) |
2 |
6 |
28 |
3 |
5 |
26 |
|
|
|
思考:这样列举可以吗?为什么?
(三)比较梳理、优化策略:
1.思考:有的表两次就找到答案,而有的表列举好几次才找到答案,为什么?
2.小结:第一种列举了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直到找到答案。后两种方法根据题目中鸡、兔的头数和脚数先估算,再根据鸡、兔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整,可以减少尝试的次数,尽快找到答案。同学们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我相信大家一定会萌发出更多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三、深化练习,拓展延伸
(一)趣题再演,强化方法
1.还记得我们开始遇到的那个难题吗?现在能解决了吗?
小组探究:鸡、兔共35只,脚共94只。请你算一下,鸡、兔各有几只?
2.汇报。
3.通过列举知道鸡兔各有多少只?有不同方法吗?
[策略] 通过对这一古代复杂问题的进一步地解决,凸显了本节课的学习价值,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我国古代数学的魅力。
(二)了解历史文化:
刚才我们解决了《孙子算经》中这个很难的问题,那么《孙子算经》中又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去看看?
课件演示“砍足法”
(三)反思总结、类化知识
说明:同学们,生活中见过鸡和兔放在一个笼子里的吗?我们可以通过这种问题的思路,运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策略,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尝试一个。
王老师带48名同学去公园划船,共租了10条船恰好坐满。每条大船坐6人,每条小船坐4人。问大船、小船各租了几条?
1.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能用列举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准备怎么列举?
3.通过列举得知大小船各租几条?有不同方法吗?
[策略] 把数学知识依附于常见的现实生活问题中,引领学生发展自身灵性,寻求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间的本质联系,进而合理处理相关信息,结合鲜活的数学材料,触动学生的道德碰撞,给原本单一冷漠的内容注入人文的血液,促进学生感悟、内化。
四、反思体验,归纳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哪些思想方法?
[策略] 回顾学习过程,进行数学体验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有利于深化新知,使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提炼。
板书设计:
——列举
鸡
4 |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本课特点:
如何能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让全体学生学得了、学得好、学得乐。本节课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鸡兔同笼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与感知体验相结合,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观察现象与总结规律相结合,从而能够熟练的运用列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1.重视概念建构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注意引导学生整理原有学习经验,激活初步形成的数学思想,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再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充分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找到多种列举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纵观,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运用的过程,学生很好的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通过实践、探索、归纳、应用,引导学生思维活跃更加主动的获取知识。
2.促进个性化的学习。
跳出数学学习“齐步划一”的课堂框架,实现“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学习不同的数学” 让学生建立对数学知识的个性化理解。因此,我没有按统一的要求去指挥学生,而是以一个比较广阔的问题空间为背景,让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列举。更是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对“用列举法解鸡兔同笼问题”的个性化感悟。
3.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教学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因此,它又是不断生成的过程,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揭示了确定中存在着不确定性,不确定中存在着确定性。本节课的开始,设计了“鸡兔共5个头,请学生思考鸡兔各几只”的问题。学生敢想敢说,想出了画图、列表的方法,有理有据的说出了鸡兔可能会是几只,教师预设与学生的心灵不断相通,展示了积极的课堂实景。
本节课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主探索及与同伴交流,亲历观察、猜测、归纳、推理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列举的解题策略,深化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数学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精神得到培养,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知、理解、创造数学,逐步形成一种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真正做到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后测分析:
结果显示:学生掌握了用列举法解鸡兔同笼问题,并且能够在列举的过程中巧妙地进行调整,除两人计算出错外,其他人都能够熟练进行列举。
(三)我的思考:
如何真正让学生在经历数学再创造过程中,体验到科学的态度和探索创造价值?如何让学生切身体会人们对鸡兔同笼问题的探索。我主要进行了以下思考:首先本节课的目的决不在于会解鸡兔同笼问题、而在于学生在发现探索解题策略的过程中,形成的假设的数学思想,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而找到多种列举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科学严谨实事求是地态度,小组合作交流,反思意识与创新精神等也是学生非常需要的。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时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和方法。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的智慧,也是一种数学文化。本节课,引导学生经历了实践探索、归纳整理、应用提高这一丰富学程。假设的思想、列举的方法沉淀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因此,教师要用智慧去敏锐的捕捉、判断、放大、外化课堂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并及时予以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