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故事——磨课记
(2009-07-03 21:53:21)
标签:
教学故事磨课教育 |
分类: 随笔 |
我的教学故事——磨课记
坡头小学
作为一个想要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磨课对于我们来说太熟悉了,磨课与其说是一个教案设计日趋完善,教学思路日趋清晰的过程,倒不如说是一个教师的教学观念日益刷新,教学风格日益成熟的过程。
磨课第一要提高教学设计水平,例如我讲的《确定位置》,这里我经历了三次“大刀阔斧”地改动:第一稿我采用的是教材中的例题,步步分析讲解,课堂秩序井然,目标明确。试教后,评课老师问我:这节课学生除了会做题外,还得到了什么发展?我哑然,是啊,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显然这一点我没有做到。第二稿我创设了“小动物在哪里”这个游戏活动,来代替教材中的座位素材,自认为别具匠心,并以这个素材为线索贯穿到新知的所有内容中去,而将学生的座位素材作为课尾的练习呈现。试教后的效果自己也不满意,学生除了课始兴趣高涨外,课中的学习仍显得那么被动,那么敷衍,倒是那个联系学生实际座位的练习给沉闷的课堂注入了一份活力。课毕,评课老师问我:教学创新的基础是什么,目标又是什么?说到底还是“以生为本”,我们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不能为了创新而去改变科学的知识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那样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吸取前两次的教训,第三稿我确定了以学生座位为资源,以发展学生“知能情”三维目标为要点,以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为途径的教学思路。设计完毕后,我不止一次地问自己:这样的课会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的主体作用凸现出来了吗,学生们将会得到哪些发展……最终我采用了第三稿的教学设计。
磨课第二要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关注学生课堂中的一言一行,能点燃起其中的“星星之火”以现“燎原之势”。几次的试教,评课老师认为我更多地是在“背教案”,眼中、脑中、心中只有教案,而没有学生!怎么办?我试着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能否听懂,假如我是学生,我最希望老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于是课堂中我试着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试着认真接收学生们每一次活动练习后的反馈,试着认真评价、认真引导、认真互动,渐渐地,学生们的课堂反应越来越理想,我也觉得课越上越轻松,越上越有进步,那样的感觉真可以用“幸福”来形容!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磨课的过程是难受的,但这样的一次磨课,对我来说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样的磨课我们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