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桥仔排”是杭州西溪湿地的镇席名菜

(2014-04-01 05:31:30)
标签:

过桥仔排

西溪湿地美食

杭州美食

杭州食文化

美食

分类: 饮食文化

“过桥仔排”是杭州西溪湿地的镇席名菜

文/王明军

“过桥仔排”是杭州西溪湿地的镇席名菜

“过桥仔排”是杭州西溪湿地的镇席名菜

    杭帮菜有大福蹄、大红蹄的红烧蹄髈大菜,全国各大菜系里似乎都有这道镇席菜。然而,在杭州西溪湿地,却流传着类似红烧蹄髈做法的一道人们喜闻乐见、婚丧嫁娶都要上桌的“过桥仔排”。

    “过桥仔排”的特点是肋排整段用大锅烹制,做法基本与红烧蹄髈的做法无异,但装盘时,肋骨凹面向下,形似一座拱桥,当地人判断该菜的优劣,桥的造型形似是重要的评价指标。“桥面”配有零零散散的蛋黄皮,葱花点点,煞是好看,犹如一座缤纷的彩桥,通向幸福的未来。

    在四五千年前,西溪的低湿之地,如受天目山春夏洪水的冲流,此处被淹没便成了湖泊,而干旱之时,湿地也就出现。湿地随隐随现的现象,因此可以把它称为雏形阶段。从东汉熹平元年(172年)建造南湖算起,到唐末五代为止,大约有一千多年时间,是西溪湿地形成期。到了宋元时期,在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朝廷正式在此建置西溪镇,这是西溪进入新阶段的开始,这也说明了西溪是个千年古镇。明清时期,西溪两岸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得到了多方面的进展,养鱼育蚕、种竹培笋与茶叶果蔬等农副业得到发展,成为郊区农业的特色。但是民国后,湿地日渐萎缩。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西溪地域多个乡镇的建立,工厂企业的发展,使西溪湿地范围逐渐缩小。而如今杭州市对西溪湿地实施的综合保护工程,终于让西溪湿地迎来了新生。

    福堤是一条南北向的长堤,全长2300米,宽7米,位于蒋村港的西面、深潭口港的东面,自南向北贯穿了整个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中间串起六座“福”字桥,分别名为元福桥、永福桥、庆福桥、向福桥、广福桥、全福桥。六个“福”字,寄托了西溪百姓美好的心愿,散发着无限浓郁的乡情。“河是自然,桥是文化”,福堤“六福桥”先后串接起了御临古镇、高庄、交芦田庄、交芦庵、曲水庵、洪园、河渚街、蒋村集市……等众多景点,是西溪的一条文化堤,其意为杭州是“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仔排一度还被人称为“福桥肉”,西溪人把桥文化与代代相传的美食年复一年地传承下来,同时也寄托了西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饮食须知》是元代贾铭的烹饪著作,贾铭是一位很具传奇色彩的老寿星,经历了南宋、元、明三代,活了106岁,明太祖朱元璋曾向其请教养生之道,他便把《饮食须知》呈进给朱元璋。其中便有一道类似于红烧蹄膀的肴馔:“蹄膀一只,不用爪,白水煮烂,去汤,好酒一斤,清酱酒杯半,陈皮一钱,红枣四五个,煨烂。起锅时,用葱、椒、酒泼入,去陈皮、红枣,此一法也。”西溪湿地仔排传承了古老的形态,营养丰富,肥而不腻,入口即化,老少皆宜。它的原型还可以在清代的《调鼎集》找到:“红煨肉:或用甜酱可,酱油亦可,或竞不用酱油甜酱,每肉一斤用盐三钱,纯酒煨之,亦有用酒煨者,但须熬干水气。三种治法皆须红如琥珀,不可加糖炒色也。早起锅则黄,当可则红,过迟则红色变紫色,而精肉转硬。多起盖则油走,而味都在油中矣,大抵割肉须方,以烂到不见锋棱,入口而化为妙,全以火候为主,谚云:‘紧火粥,慢火肉’,至哉!”

    据传,清康熙二十八春,康熙南巡之杭州,幸西溪湿地,专门品尝“仔排”。看着刚上桌香气诱人的仔排,康熙问陪同高士奇,如何辨别其烹饪的优劣,高士奇略加思索回道:“此菜不尝便知,只需拍桌便可。”康熙随即拍了一下桌子,只见仔排晃了一晃。高士奇便解释道:“仔排似桥,天镇必晃而不断塌,实为上乘之作。”站在门外的太监不知情,以为龙颜震怒,吓得直打哆嗦。康熙品尝后赞赏有加,高士奇便向太监说:“过”。太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忙问:“过...过啥?”,高士奇幽默地回道:“过桥。”意为该菜通过,得到皇帝认可的意思。太监这才松了一口气,并向御厨房传话——过!康熙大悦,乘兴赐名为“过桥仔排”。从此,“过桥仔排”在杭州西溪湿地代代相传,是当地的一道家喻户晓的地方镇席名菜。

    “过桥仔排”西溪人一般都整席食用,几条整根的肋骨骨肉相连,大盘装,恰似桥型的仔排横卧两头,既有大富大贵的豪迈之气,又意喻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和万事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