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美食饮食五味调味品五行学说中国杂谈 |
分类: 美食天地 |
食无定味 适口者珍
文/王明军
有位美食博友问我家里平时一般都备哪些调味品?如何使用?可能是职业习惯,一般和家人去超市,我总要在调味品专区转悠,一来补充家用,二来看看市场有无新品种。应该讲,这几年的调味品新品种增加了许多,这也为家庭煮妇提供了诸多的方便。
味有许多种,但中国古人把“味”和“道”柔合在一起,“道可道,非常道”,难怪老子有句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把治理国家比喻烹饪,这足以说明道家把饮食放在人类生活很高的位置。古人把味道归纳为“五味”,即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它们是所有味道的统称。香有“五香”,通常指烹调食物所用茴香、花椒、大料、桂皮、丁香等五种;说开去的话还有“五色”,中国把红、黄、蓝、白、黑作为正色,其它为中间色。中国菜历来注重色彩鲜明、和谐,力求做到赏心悦目。我们从古人给菜肴的命名就可以略知一二。如《山家清供》记载:“采芙蓉花,去心、蒂,汤焯之,同豆腐煮,红白交错,恍如雪霁之霞,名‘雪霞羹’。”中国古人为什么在饮食上对“五”的数字如此偏爱呢?我认为这与中国的五行学说有关。五行学说认为,宇宙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所构成,人世间的一切事物无不与这五种物质相关联。再看我们的中医理论,人体中反映生命气息的运行也是五行,即五脏,这绝对与五行学说有一定的联系。于是,我想“五味”中的酸对胃,甜对肺,苦对肝胆(肝胆相照),咸对肾,辣对心,有没有道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在这也不算什么研究成果。
调味究竟有何标准,古人云:“食无定味,适口者珍。”“众口难调”是现代厨师最爱引用的一句话,他们从心里感谢老祖宗对饮食的高论和理解。是的,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有的人则坚持食材的原汁原味;有的人却喜好复合味;有的人主张养生,以清炖、清蒸为主;有的人却另辟蹊径,追逐“怪味”;有的人酷爱浓油赤酱;有的人却非清淡不用,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家中的调味品如下:
厨柜中的调味品有:鲜辣粉、黑胡椒、白胡椒、孜然粉、椒盐、五香粉、咖喱粉、嫩肉粉、十三香、生粉、小麦粉、棉白汤、桂皮、八角、香叶、孜然、红干尖椒、葱油、蒜油、辣油、芥末油、花椒油、麻油、糟卤、鲍鱼汁、鱼露、烧烤汁、辣酱油、六月鲜、老抽、生抽、醋、黄酒、精制油。
灶台上有:盐、鸡精、白沙糖、元贞糖
冰箱内有:蜂蜜、牛肉酱、猪肉酱、海鲜酱、白芝麻、黑芝麻、豆豉、乳腐、榨菜、虾皮、甜辣酱、蚝油、番茄沙司。
自制的调味品有:胡萝卜酱、蒜泥酱、海带酱、豉油皇。
我以为,调味品的变革、创新,意味着美食制作就更加便捷。比如过去烹制麻辣花生,开油锅,熬辣椒、花椒,花生炒制后还要倒在报纸上吸油,很是麻烦。现在好了,花生放烤箱烤制后,拌上辣油、花椒油、少许十三香和盐即可,又快捷,又好吃。
最近用鲍鱼汁比较多,有时连炒青菜甚至冲紫菜汤也放一点在里面,味道可好了。从超市(7.90元/瓶)买的鲍鱼汁,你千万别指望这里面真的有鲍鱼,现在大多酒店的鱼翅汤都是用调味品调制的,骗你的舌头没商量。科技的进步,给饮食行业也带来前所未有的烹饪革命。
正确答案和获奖人在2009年3月6日凌晨公布。
正确答案:
特邀德高望重的心宽大姐担任此次活动的公证人,公证处地址:
(http://blog.sina.com.cn/bsq7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