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孙式太极拳精讲 雷世泰

(2011-05-10 14:16:57)
标签:

杂谈

孙式太极拳精讲 雷世泰
第一节   起式
     
     动作要领
     (1)两脚呈90度,身体直立,如平地立竿,不偏不倚,头部百会穴上顶,项竖直,但不可紧张僵硬。身体其余部分完全放松。手自然下垂贴在两腿旁。此时身体重心平均放在两脚上。
     (2)重心移至左脚,右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向内旋转45度(向正前方),并随即向后拉至左脚后,以右脚的踝骨对着左脚的脚跟。
     (3)重心移至右脚的同时,两手沿着左脚尖的方向向斜前上方徐徐抬起伸出,胳膊似直非直,不可过于弯曲,手指尖始终指向前方,抬至与肩平齐,稍停。
     (4)重心仍在右脚,身体仍保持直立,腿慢慢弯曲下蹲(下蹲幅度视个人能力而定,初学者不宜过低,以下蹲5~10厘米即可),同时把手从原路拉回,收至小腹处。轻轻贴住。
     (5)左脚向脚尖方向轻缓迈出,脚跟先着地,随着右脚前蹬而逐次落满全脚掌,在右脚开蹬的同时,两手再向前伸出,回到原来的位置,一旦左脚踩实落上重心,即将右脚跟上(右脚跟步时脚尖要尽力向上钩起,而不要下垂),脚尖虚点在地放于左脚后,距离10厘米左右,两脚间的夹角仍是45度。
     
     动作精解
     在孙禄堂老先生的著作中没有“起式”这一节,用的是“无极学”和“太极学”的名字。而在孙剑云先生1997年版的新著中,把“无极学”和“太极学”合并为“起式”。名称不同,而动作就是一个,即从两脚分开90度站立到右脚转45度止。而据笔者的看法,以老先生的叫法似为更妥。因为前者是如平地立竿,空空洞洞,没有动作,也没有动作的意念,当然是合于无极。后者脚一转动,即是心念在动,有了意念和动作,从无到有,道自虚无生一气,便是太极了。依笔者之见,应该保留“无极式”与“太极式”两节作为拳的起点,而不宜笼统地合二而一。因为,虽然只是右脚转了45度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但本质上的差别却极大。
     依笔者之见,孙式太极拳的套路应起于“无极式”和“太极式”,在此之后应有“起式”为第三个动作。在这里所说的“起式”跟孙剑云先生的又不一样,相当于他们二位的“懒扎衣”中的前三个动作。之所以分出来的理由是:1该动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整套拳的动作开始;2   该动作与懒扎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懒扎衣是水平运动,而该动作是垂直方向的运动;3   懒扎衣如果包含了该动作,则会跟后面的所有懒扎衣都不同,破坏了动作的统一性。
     该式分三动,动作看起来简单,只是手臂在划弧形。第一动,两手如抱球,亦如托住一个重球,从体前向上向外划一个弧形出去,放至极处。此动有两种练法,一种是手臂划向上凸的上弧线向前,另一种是划向下凸的下弧线向前,两种都可以。第二动,随着腿的弯曲,由腰的力量带动手臂向内向下划弧回到小腹处,这时手的动作是划了一个完整的椭圆形(不是圆形,而是长轴在水平方向上的椭圆)。第三动,随着向前的进步,手臂再划上半个椭圆。如此的往复运动,实际上从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地把太极拳的许多基本要领讲明了,那就是弧形运动,起落与收放,不是单纯一个胳膊的运动,而是用腰带着全身的劲在催动着手臂,头要顶住,沉肩坠肘,含胸塌腰。这也是这趟太极拳第一个沉下身体的动作,是从平常态进入练拳态的转折,所以务必全神贯注,常见有人轻描淡写地就把起式比划完,大概是认为这只不过是起式,还没有到真正的拳路中。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从胳膊抬起来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在拳中了,第一动虽然身形没动,只是手臂动,但全身的意气都贯注在手上,与胳膊前伸抬起的同时,头在顶,足在蹬,腰在塌,命门穴在向后突。

 

 

*

 

起式有它的实际应用价值,其实际用法就是在弧形运动中动摇对方的重心。据说,当年郭云深初练形意拳时,总找不到形意拳起落走弧形的劲儿,他的老师就让他到井上去摇辘轳,把水打上来,再放下去。摇过辘轳的人都知道,要领就是在整个过程中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劲儿,也不能用猛劲儿,只能稳住劲儿,匀着劲儿来。郭云深摇了^_=三个月辘轳后终于悟出了形意拳的真谛,成为一代宗师。所以,学习孙式太极拳,不可对起式掉以轻心。这是一个可以反复练习的动作,在往复的前进后退中体会手臂的弧形运动,体会如何运用自己的重心和动摇对方的重心。
     
     第二节   懒扎衣
     
     动作要领
     (1)右脚跟落地踩实,重心移到右脚上,左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向右旋转45度,与右脚平齐后落实,重心移到左脚上,右脚脚跟提起,足尖虚点于地;在两脚转换的同时,两手手腕(从手掌直立状态)同时做顺时针拧转至右手心向上,左手手心向下,随着身体的旋转,两手均向右划弧,但轨迹不同,左手是顺着右小臂向后抹去,最后到自己胸前立掌停住;而右手在左手后抹时向前向右外侧挂去,然后向自己胸前缩回,立掌停住(两手的动作是模拟人穿衣服,一手提领,另一手穿袖,习惯动作是提领之手过头,而懒者不过头,只送到肩,故名为懒扎衣。切记两手不可做同样的运动。例如以左手指点在右手腕上两手一起运动。似此,则如同被铐住一般,既不便于应用,且与动作名称不符。)
     (2)右脚向前迈出,脚跟先落地,然后全脚掌着地,左脚跟进,脚尖虚点地放在右脚后10厘米处,两脚夹角仍为45度(以后凡没有特殊说明的,进步与跟步都是如此规矩),在移动脚步的同时,两手顺着右脚尖方向推出,立掌,右手在前与肩平,左手在后略低,指尖在右手腕后面。
     
     动作精解
     这是一个象形动作。扎衣就是穿衣。正常的穿衣动作是右手向袖子里伸的同时,左手提着衣领从头上转一圈回到身前,如果犯懒,左手就不从头顶上转过去,而是提着衣领在右肩处往后送一下,也就把衣服穿上了。所以,太极拳中的懒扎衣动作应该是两手在水平方向做不同轨迹的两个圆运动。即左手开始向后沿着右臂运动时,右手还在向前伸展,等左手运动到右肘部时,右手也开始向后划圆弧,然后两手做反向运动,左手向左,右手向右,有外开之意。两手虽做不同的弧形,但弧形的末端都收在自己的胸前,殊途而同归。常见有人做此式时把左手搭在右手腕上一起向后划弧,然后收到胸前,两手做着同样的路线,这显然不符合懒扎衣的原又。
     整趟拳中,除了开合与搂膝拗步之外,就是懒扎衣最多,足见其重要。在整套拳中共有8个懒扎衣,只有第一个懒扎衣因为连接的关系是没有捋和挤的动作。所以,完整的懒扎衣应该是四个动作:后捋,前挤,后掤,前按。这是太极拳里最重要的动作之一,棚捋挤按全在懒扎衣之中。孙老先生早年的套路里没有捋和挤,直接做棚(也就是懒扎衣真正的象形动作)和按,晚年始才加上了前面的捋和挤,使之更臻于完善,彻底提升了懒扎衣在太极拳套路中的重要性。
     孙存周先生所授之套路中,懒扎衣是依照孙老先生早年动作,没有捋和挤,而且掤的动作开得大,把扎衣的动作做得更形象了。附带说一下,存周先生自己曾亲口说过,在他所传授的套路中是故意留下了一些记号的,以区别自己的门生和父亲的门生,除了懒扎衣外,云手、云手下式和野马分鬃等动作都有所不同。
     习练懒扎衣最须注意的是:1   动作要做到家,手要伸至极,收也要收到极处,收到不能再收为止。在老先生的书中曾多次明确指出“到极处”,而后来的一些人为了强调柔而不敢提“极处”的概念,这是误解。“到极处”不等于使拙力,恰恰相反,如不能放松,手就到不了极处。2   动作开合转换时刻务必全神贯注,不可散乱,不可有气势上的间断,否则,旧力用尽而新力未生,那就只会被动挨打。后捋时身体不可一味向后坐,随着手臂的后拉,身体要逐渐产生向前的意念,手还未运动到最后时,身体已经开始往前动了。挤的动作也如此,在手还没有挤到头时,身体已经开始向后缩,手臂继续向前不停,掤着劲向后退。下面两动亦如是,前半段棚是开劲,两手如撕扯弹簧或拔丝(不是陈式中的缠丝劲),后半段按为合,如挤压弹簧或推在橡皮墙上,从开到合的转换都要前劲未退而后劲已生,不可间断。那么,在练习时就要做到“举轻若重”,虽并无他人之手加在自己的身上,但意念中要如有人在加压,如此,在动作中的式子转换时就不会随随便便地动,而是要考虑如何化和打。拳经上说:“自己练拳要如有人,与人交丁,要如无人”,前者就是“举轻若重”,后者就是“举重若轻”。3   懒扎衣中的两进两退,是孙式太极拳最重要的步法,有进必跟,有退必随。

 

* 务求进退自如不费力,在自如的基础上加大步幅,增长功夫。无论如何进退,也无论步幅的大小,总要注意意念中支撑脚的重心踏在涌泉穴卜,这与坐满在后脚跟上是不矛盾的。因为只把重心放在后足跟上,而脚趾不抓地,容易使重心动摇。前腿支撑时,如果重心过于靠前到了前脚掌上,也容易被拔起而动摇。
     懒扎衣的用法除棚捋挤按外,还在于手的插、挑、拨、挂,有如八卦掌的穿掌,或做反关节的擒拿。
     
     第三节   开合
     
     动作要领
     (1)落实左脚,右脚以脚跟为轴向左转至脸向正面,两脚平的同时,两手回至胸前如抱球,手掌直立向上,距胸10厘米许。
     (2)两手掌心相对,由肘带动向外开至与肩同宽为止。
     (3)两手顺原路里合至与脸面同宽为止,同时,身体重心由左脚换到右脚上。
     
     动作精解
     开合是孙式太极拳特有的动作,而其它各式太极拳则无,可称为孙式太极拳中的第一动作,数量上占到了27%,足见其多么重要。其重要性在于“太极即开合,开合即太极”。太极拳取象于气,气没有固定形态,可以流动,可以膨胀和压缩。气没有同定形态,是最柔和的,所以太极拳内外相合,顺其自然,尚意不尚力,用柔不用刚;气是流动的,则太极拳要如行云流水,绵绵不绝;气有胀缩,所以太极拳有开合。气是无形无象的,这恰恰给了它伸缩收放的自由,所谓“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就是形象地描述了气之开合的自由程度。所以,拳中的开合也是基于对气的摹仿,是对于气的功能与状态的向往与追求,或者说是由于对气的本质有了深刻理解后设计于拳路中的动作。实际上,人们在练习太极拳时所应该追求的就是在各个方面去体会气的感觉,它的柔和,它的流动,它的伸缩。有了这三点,太极拳的体用皆备矣。柔和,则外力无法伤我,“抽刀断水水更流”,何况气乎?流动,则得机得势,“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而伸缩(也就是开合)则是最关键的,是气之用。气的作功,全在伸缩之间。世间的一切爆炸都是源于气体的迅速膨胀,其威力尽人皆知。太极拳的用也正是摹仿于此。拳之用,在于把对手放出。放就是开,就是吐,就是伸,就是发力;要放,须先化,先调整自己,使得机得势,就是收,就是吞,就是缩,就是蓄力。所以,太极拳中不论有多少动作,其实都足肢体的伸缩与开合的演绎,开合的变化罢了。从这一点来看,说“开合是太极拳的本质”,那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以上讲的是贯穿整个太极拳中的广义开合,具体到套路中的“开手”与“合于”,则是狭义开合。在套路中,“开合”有三个作用:1   体会开合;2   调理气息;3   转换蓄劲。但据笔者的观察,练孙式太极拳的人中十有八九在开合动作的外形上就没有练到位,更谈不上体会内中涵义了。依笔者几十年经验,看一个人练孙式太极拳,只看他的开合动作,就可以判断出他的功夫高低,开合不到位,体会不到拳中三味,这已是屡试不爽的了。
     那么,正确的动作应该如何呢?第一,两手要始终保持平行如抱球,立掌、塌腕,手背要有挂劲,四指上指,大指横平,虎口要撑圆,心里要时时想着手不要歪,不要让球跑掉。常见的毛病是手掌容易向外或向下敞开。第二、胳膊要保持自然抬起,既不能向上翻时,也不能向下故意夹肘,总以腋下能放下一个拳头为好,也就是约45度为宜,这一点只要看老先生书中的照片即可一目了然,当然也要因人而略有差异。第三,运劲而时意在两肘,以肘为引导,以肩为枢纽,以腰为力源,开时如拉弓,保持手形和臂形,肘部一定不要上下动,也不能手动肘不动,要整体向外开,手指和手腕上要拔住劲。孙剑云先生在她的书中说到开合的用法时是这样说的:“若对方自身后用双手突然抱住我双臂,我即用肘撑住对方双臂,速往下按,并顺势向左转身或向右转身。”这里所说的“用肘撑住对方双臂”,若练习的时候肘部无意无力,如何撑住?所以,在开的时候一定要有撑的意思。开到手与肩宽时便不能再向外开了,不是不想开了,而是开不动了,两手有如被钢丝捆住。由开转合时最关键、切忌有断劲,要在开到极处时不停,保持继续向外开的意念,同时用含胸做转换,慢慢向内收,合的时候有如向内压缩气球,压到与脸面同宽时便也压不动了,开合的路线不是直线,而是一个很缓的弧线,总之,此开合动作最忌轻飘飘,随随便便地一动,手上没感觉。一趟孙式太极拳中,把开合动作练好,拳就会了一半儿。

 

.*  说到用法,其实在一开一合中、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的意思全有了,用法可谓多多,例如用开劲儿配合转腰,即是一捋,在练习推单手时,完全都是开合的劲儿。
     开合之中天地无穷,先祖把开合设计于拳中,别式太极拳绝无,匠心独具,真点睛之笔也。习练者千万莫以为是无关紧要的小动作而掉以轻心。
     
     第四节   单鞭
     
     动作要领
     (1)左脚向左横着迈出,脚里侧先着地,逐渐放平至全脚踏实,身体重心随之左移,成为偏重的马步(左脚70%,右脚30%),右腿不可蹬直
     (2)与迈步移重心的同时,两手在胸前如捋长杆,向两旁分开推出,极力推住,立掌,头颅极力顶住。
     
     动作精解
     孙式太极拳的单鞭与别家的都不同,是一个特色动作。不同之处就在于两手同时向外分开,而不是单手向外推出。腿的姿势切不可做成弓箭步或马步,而是三七的偏马步,或日偏转的三体式。整套孙式太极拳中没有一个弓箭步和马步,这也是与别派太极拳不同之处。
     两手要立住,虎口撑圆,尽量往外开,伸至极限,十个手指都有被抻筋的酥麻感,方算到位。至于手高些还是低些,是走直线(如捋长杆)还是走弧线,都不重要。通常的毛病是手没有抻到头,手上和两膀及腰上没有感觉。从外形上看,要有力士推山的气势,身体如稳坐太师椅。腰是大旗之杆,腰催背,背催肩,肩催肘,肘催腕。从内里的感觉说,两肩两胯要顺着开劲,“此时,身体如同四方物,四面用绳子相拉,均一齐用力相争一般,腹内空空洞洞,如天气之圆,身外如地形之方,此谓内圆外方之义也”(孙禄堂,《形意拳学》)。就笔者的体会,做单鞭动作时,身体有非常舒展、圆满、充实、沉稳而又轻灵的舒服感,可以说是整套拳中最舒服的动作。
     (接上期)
     
     动作
     
     五、提手上式
     (1)重心移到左脚,将右脚提离地面并到左脚旁(钩着脚尖),落地时脚尖虚点地,脚跟提起。
     (2)左手同时上举到头顶前额处(手心向前上方),右手下收在小腹处(手心向右,大拇指根靠在肚脐上),两手与右脚要齐起齐落。
     
     六、白鹤亮翅
     (1)左手自头顶下落,手心向前,右手自小腹上抬,手心向后,两手在脸前交叉,左手在里,右手在外,手心相对。左手下落至胸口处停住,右手举过头顶后沿着右耳前边落下,也至胸口处,与左手平齐,均手心向外。
     (2)两手在脸前交叉时,将右脚轻轻迈出,足跟虚点地。
     (3)两手平着极力推出,右脚进步,左脚蹬并跟进,与右脚平齐,足尖虚点。
     
     七、开合
     (1)两手掌心相对,由肘带动着向外开,至与肩同宽处止。
     (2)两手顺原路向里合去,至写脸宽止;同时,身体重心由左脚换到右脚上。
     
     八、搂膝拗步(左转)
     (1)左手内旋,从胸前向下向左搂去的同时,左脚向左后方45度迈出,脚跟虚点地;右手外旋,与左手对称,向外向上拉开,身体随着两手的拉开先向右转,随即随着左脚的迈出而左转(取欲左先右之意)。

 

.*

 

(2)身体向左拧腰,蹬右脚,将重心移到左脚上,左手向膝盖外搂,作弧形回到左胯边停住,右手同时从下颌处如捋胡须般再继续从左肩处推出。右脚跟步至左脚后,脚尖虚点。两手与右脚的动作要同时完成。
     
     九、手挥琵琶(左式,左手在前)
     (1)撤右脚,坐重心,左脚随之后撤,脚尖点地。
     (2)左手顺着右手小臂向前捋去,如捋长杆状,极力抻出,手指向前;右手随之后捋至左肘处,手指亦向前。手脚的动作要同时开始和同时完成。
     
     十、进步搬拦锤
     (1)左脚向前迈步,脚尖向外斜45度的同时,右手转为手心向上(同时左手转为手心向下),向前伸出,左手向后至右肘处,两手动作如捋长杆。
     (2)向前出右脚左手,要求与上动作的左脚完全相同,只不过方向相反。
     (3)左脚直着向前迈,两手变拳,右手拳从左拳的上面直着打出,右脚跟上,虚点于左脚后。
     
     十一、如封似闭
     (1)撤右脚,坐实;随左脚落于右脚前,足尖虚点地。
     (2)与此同时,双手变掌,后撤至胸前,手心向前,立掌。
     十二、抱虎推山
     (1)左脚向前直迈,右脚跟步虚点于其后;
     (2)两手自胸口向前平着极力推出。
     
     十三、开合(右转)
     同前。
     
     十四、搂膝拗步(右转)
     同前,唯手足与动作均左右对换。
     
     精解
     
     第五节提手上势
     此式之关键在于两手两臂要同时相反方向(左手向左上,右手向右下)提穿,旋拧,左手向着前额,右手向着腹部,右手的大指根定在肚脐上,但不要只用臂力硬拧,而是要用足蹬和拧腰的力,用身体旋转的劲带动手臂。演练时虽不可用拙力去刻意较劲,但意念中一定要有整体运动的概念,切不可轻描淡写摆样子。其定式有如猴形,整个人如猴一样缩在那里。
     此式之用在于靠两手的同时,反向旋转以解脱对方的两手攥握,一般来说至少可以解脱一只手,即使不能完全解脱,也可以使得对方的两手处于很别扭的地步,如敌之右手被引带到高处且成为反关节的念势,而左手则被引带到下边,对方越他劲抓握,此时的身体就会越倾斜,要想保持重心守中已是很困难。
     实战中此式并不会从单鞭的位置开始(两手伸展得很开),而是通常在身体的前面,略宽于肩处,这更有利于动作的完成,因为胳臂缩短了,拧的劲儿就更大了。此式与下面的白鹤亮翅结合起来用会更完美、更有效,所以在演练时要两式一气呵成,不可有些许间断。
     
     第六节 白鹤亮翅
     接前式,已经把敌之两手引带到了一高一低的位置(我之手左高右低,敌相反),敌必然会有反应,或顺着我之劲而放松抓握,或反向挣脱,如是前者则我之目的已达,若为后行则接着突然做反向运动,正好顺着对方的挣脱劲运动,则对方必然冉也拿不住我的舣臂,而其两手又被我阻隔在外围,其正中胸腹全暴露在我之两掌下,再无防御。

 

.*

 

  此式练习之要并不在两手之左右分开,而在于如何分开,若无旋拧之力,则想分也分不开。另两手在向前推出时,不要等到右手从耳边落下到胸前与左手会齐后再前推,要边落边推,左手边起边推,即两手一边分开(绷住对方双手)一边斜着向前推,则功效更妙。
     
     第七节 搂膝拗步
     这也是孙式太极拳中数量最多的动作,计有单独的五个,两个倒撵猴中有八个,共十三个,与开合相等,亦足见其重要。
     搂膝多理解为搂自己的膝,前手将对方的来手或脚搂出,后手当胸击出。如此理解则把此式看得太过平庸,稍有武术常识的人都可以设计出来。而且如此体会也有悖于太极拳“舍己从人”的原则,硬搂硬打,毫无悬念,岂非太过简单。
     实则应该搂对方的膝,至少在意念中应该搂到对方的膝,最好是搂到对方的脚腕,则对方一脚被我拍空,重心已失,而我则在搂的同时迅速前进贴到对方身上,以肩或胯击打已失重之敌,敌必两脚腾空而起。所以此式的重点是搂的那个手,搂得到则有,搂不到则无。
     那么另一只手的作用是什么?首先是保护自己,使自己进去的那只手能顺利地搂到对方,那么它的位置就不应该在身体的正中向前击打,而是在身体的一侧向外拨挂,有如形意拳的蛇形之上手位,即对方如进右手时,我以左于贴住其胳膊外侧向后引带,我的右手和身体则顺势向其右侧穿过去,身形要矮,左手不要用力,更不要抓死,只要拦住对方的首就行了,在身体向前穿去时,左手也要顺着向对方的肩部滑动,这样在发力的时候,我的左手、右肩和右胯都处于击发位置,可以同时用,也可以分开用,因势而动。所以,后手的击出位置不在当胸,而应从自己的下颌至肩部推出,自己的身形始终是半侧着45度对着对方,这种45度半侧着对敌的身法是形意拳的典型身法,在这套拳中也是使用最多的基本身法。如果将身体打成了正面对敌,则失去了阴阳相合、看阴似阳、阳中有阴的太极韵味。
     至于搂的那只手,在搂的时候也不要用蛮力,不要非把对方的腿搂起来不可,而是一拍即可,只要拍动了重心就行。
     所以,此式在使用时要注意:1、搂的手要放松,尽量放长伸出,意念中要越长越好,而不要着意于横向的搂;2、身形要活,要快要矮,要敢于往对方身上贴,越近身越好;3、发力时不可拘泥于固定身法手法,自己的身体哪一部分挨到对方就用哪一部分发力,发时要像鲤鱼打挺,将对方弹出;4、此式的步法非常重要,身形能否到位,全看步法是否到位,要迈得出,跟得上,不可呆滞。
     平常练习时就要有意识地从“舍己从人”处揣摩,从应用中找劲儿,而不可拘泥于套路动作的外形。
     
     第八节 手挥琵琶式
     其定式之身法是形意拳三体式脱化而来,虽有微小的外形差别,而内中之意则完全相同。前手要极力前伸,后手要极力后拉,脚步不丁不八,重心前三后七,中正安舒,稳重而又轻灵,进可攻,退可守,蓄一触即发之势,有随机应变之能,作为桩步多站,自会大有好处。
     
     第九节 进步搬拦捶
     此式有八卦穿掌之能,有形意“起如挑担,行如槐虫”之意,两手如捋住长杆向前走,又如拉长绳牵住的重车,车向我来,我向车去,前手虽向后拉回,却并无弯臂曲回之意,而是用腰胯的抽劲往回带的同时,另一侧的身体向前进,手臂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并没有向后的移动,这很像形意拳中劈拳、崩拳等的打法,虽然是前手向回拉,后手向前打,但前手实际并没有向后曲回,而是在前面顶住,是后手和身体向前了。又如八卦之穿掌。前手拦住敌手不可曲回,后手即随着迈步转身向敌之臂下穿去。

 

*

 

此式练习时手臂一定要尽量伸出去到极处,不可太弯曲、太靠近身体,要在前面撑住。两肘不可过于向里裹,两臂要圆满,自然微曲,始终有拥劲在。
     此式的脚法为连续向外摆步,前脚与后脚成倒八字形落地,相距不可太远,重心前移的过程中,后腿的膝盖要顶在前腿的膝盖窝处,成形意拳中的剪子股式,向前进的动力来自后脚腕的蹬劲,而不是整个腿的迈步。
     此式的用法不在最后的一捶,只要前手能搬或拦住对方的进手,我则或拳或掌,随之而进。可以托住对方的肘造成反关节,再向前挫去;也可以如形意拳狸猫上树之法,拿住其手臂同时,用前进脚向其膝盖以下踹击,脚不要高,高则慢且易被察觉,低则快且动作隐蔽;还可以如八卦穿掌法用之。无论如何,总要转动自如,步法灵活,做到身随手走。
     
     第十节如封似闭
     如敌之双手在我之外,则我向后缩撤时要取棚劲,如敌之手在我之内,则我取裹劲,总要吃住对方不使丢掉。向后退时切记先将脚虚着向后撤,足尖点地,然后逐渐落重心,坐实在后脚跟上。太极拳所有后退之法皆如此。
     
     第十一节抱虎推山
     接前式,两手或向外棚劲或向里裹劲的同时向前推出,腰腿要如推重车般,不可有轻浮感。或有人说此式与形意拳中的虎形相似。动作和内中的意念是相同的,惟虎形要向前纵跃,而在太极拳中只可有此意不可有此形。
     练此式之关键并不在两手扑出,这是任何人都会的动作,而在如何合理运用棚劲和裹劲,也就是说不论是向前还是向后,两手的弧形运动要得机得势,不可拘泥,总要不丢不顶,吃住对方为要。而要想不丢不顶,全靠脚下的进退灵活。
     
     第十二节肘下看捶
     左手极力伸出,不可往回缩,保持着绷劲,顺着对方的捋劲随着走,同时松肩转身用身体向前极力靠拢,有如八卦之身随掌走,我虽被敌两手捋住,但形势上却不吃亏,等于我之一手拿住敌之两手,我的右手可以随意使用,或捶,或掌,看形势而为。
     此式最难处在前臂的分寸,要松而不软,要吃住对方而自己又不被屈住,仍能放得出力来。这就要求不但手上有分寸,脚下更要跟得上,脚跟得上,于才能随得上。
     
     第十三节三通背
     此式的姿势最接近形意拳的顺势炮拳,脚下是标准的三体式,不可做成弓步和马步,以便保持前脚的进步灵活与后脚蓄势而发的蹬力。两手如拉弹簧,前手极力伸出,后于有钻、滚、翻之意,停在头顶前方,肘不可抬起,亦不可过于裹住,总要自然,适中为度。此式若将后手放下在肚脐处即为标准的三体式。
     动作的关键在于从左通背掌(左手在前)变为右通背掌的过程:两手要如托住重物向自己的身后捋,但不是用首向后拉,而是舍己从人用身体去找于,同时身体向右转180度,身形要矮,转动要灵活,身体的运动方向和手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反,就好像是从自己的手下钻过去一样。从左通背掌开始到右通背掌,再到撤步向后拉回,两手再到斜着垫步把两手钻出,这样四个动作要一气呵成,不可滞涩。
     此式与八卦掌的“大蟒翻身”有异曲同工之妙,为摔法,其用就在这一转之中,对方的手腕和肘被我托住并顺其势向后引带,我之身体从其臂下或臂侧钻去,并突然转身,彼必有突然落空的感觉,其臂即被引带成反关节的逆势,被我拿住,或顺势放出,不过动作必须快于对方,后发先至,方能主动。
     
     第十四节 云手
     云手是最能代表太极拳的动作,是太极拳的标志性动作。在太极拳中可说是和懒扎衣同样的最重要的动作,最形象地演绎了太极拳圆活的机理。如果说懒扎衣足在练习绷捋挤按四正手的话,那么云手则是在练习采捌肘靠四隅手。
     云手是腰胯的水平转动和手在垂直方向的圆周运动同时进行的复合运动,也就是手的运动轨迹是立体的球而不是平面的圆,这样,无论是化和打都使对手不易捉摸到我的劲力。
     孙式太极拳的云手和其它各派之不同主要在于形,手掌始终向外,立掌撑住。手腕虽没有缠丝之形,但不可无拧转之意。此式在形意拳中为遂形,在八卦中为单换掌(太极式)。练习时手要极力伸出,不可过于屈曲,且特别须全神贯注,不可忽快忽慢、忽大忽小,两手的劲要匀,要对称拉圆,一手向上时,另一手必阳下,一手向左则另一手就向右,有如流星赶月,互相追逐,既可互相保护又可连打连进。
     此式之用绝非一手一式,而是全身如球滚动,要使敌陷入我双臂的乱环缠绕之中,化开敌手,贴身近战,就着转动之力进身,掌、腕、肘、肩、胯、膝、足,不论哪个,挨上就打。(待续)

动作

    十五、懒扎衣

    1.撤左脚,坐实的同时,左手腕里裹至手心向上,右手自胯部前伸至左手上面,手心向下,与左手配合如共同抱球状,一起拉回到小腹处,右脚同时随撤到左脚前,足尖点地。

    2.前出右脚,右手臂略里裹到手心向里,左手以指尖搭于右小臂上,随右脚向前斜上方挤去,手伸到极处时,左脚跟上,虚点在右脚后。

    3.后撤左脚,重复前面第二节所讲懒扎衣的动作。前面第二节因为是从起式来,所以只有懒扎衣四个动作中的后两个,此节的懒扎衣为完整动作,以后所有的懒扎衣均与此同。

    十六、开合(左转)

    十七、单鞭

    十八、肘下看锤

    1.左手从立掌转为手指向左,右手握拳,右臂拧转至拳眼向下。  

    2.身体左转的同时,将右拳从右向下向左如钟摆状,向着左肘下打去,右脚与之同时起,落到左脚后,虚点于地。

    十九、倒撵猴

    1.撤右脚,随左脚到与右脚平齐,手不动。

    2.右脚尖内转到与左脚平行(向前);同时,两手回到胸前如抱球,左手心向下,右手心向上,重心移回到右脚。

    3.向左做搂膝拗步。

    4.先落实右脚,身体右转到本节开始的方向,然后向右做搂膝拗步。

    5.再向左右各做一次搂膝拗步,共四个,组成为倒撵猴。最后要面向练拳开始的方向。

    二十、手挥琵琶式(右式)

    撤左脚,出右手,与前面的动作相同,左右向反。

    二十一、白鹤亮翅

    左右手直接在脸前相交,其它与前面的相同。

    二十二、开合

    二十三、搂膝拗步(左转)

    二十四、手挥琵琶式(左式)

    二十五、三通背

    1.左手向后向下搂(手心向下),右手向后向上(手心向上)起脚先不动,身体微向右转。

    2.左手搂到左胯处,大拇指贴住;右手自右上方回到头顶,再向下按去;同时,左脚撤回到右脚前,脚尖点地,右手随着身体前俯(脊柱尽量挺直不弯),按到左脚踝骨处。

    3.起身仍直立,出左脚,右脚踩实,重心不动,右手上抬到前额处,掌心向外,左手自胸口立掌极力平推出。

    4.左脚以脚跟为轴向里(右)扣,身体右转,左手随之上抬到头前额处;不停,继续右转身体,右脚也以跟为轴右转,右手自头前随之落下,动作与转身前方向转了180度而左右换位。

    5.右脚撤到左脚后,左脚也回撤随到右脚前,两手变拳拉回到小腹处。

    6.向前斜着垫出左脚,双拳拧至手心向上,向斜上方推出,手脚须同时到位。

    7.右脚跟上来,虚着点在左脚前,手也拉回在小腹处。

    8.出右脚,做懒扎衣的“挤”式。

    二十六、懒扎衣

    接前,完成懒扎衣。

    二十七、开合(左转)

    二十八、单鞭

    二十九、云手

    1.左手自左向下又向右如钟摆状弧形划下到右肘部;同时,左脚也随之收到右脚旁,足尖虚点地。

    2.向左横出左脚回到原来的地方,随着重心从右脚移到左脚上,左手由下向上向左弧形划上至左边,极力伸去,右手自右向下做弧形下划至左肘部,右脚随之落到左脚边,足尖虚点地,手脚要同起同落。

    3.脚不动,只是重心从左脚移到右脚上,同时右手自左向上向右弧形上划至右边,极力伸出,而左手划下弧形到右肘处。

    4.重复做,直至云到左边为止。

    三十、高探马

    1.向后直着撤左脚,坐重心,右脚尖虚点地;同时,右手自脸前直着向前出,伸到极处,立掌,手指向前,左手横着合在右手的肘部,也立掌,手指向前。

    2.右脚尖向里扣,与左脚成八字形的同时,两手收回在胸前,转为左手心向上,右手心向下如抱球状,重心在两脚上。

    3.重心移至右脚,左脚收到右脚边与之相平,同时,两手旋至立掌如开合手在胸前。此时身体斜对着原来的运动路线。

    三十一、右起脚

    1.重心至左脚上,两手如单鞭状向外推出;同时,向上抬起右脚,至手脚相交,起脚之意在足尖。

    2.手脚均从原路返回,手合掌于胸前,脚并齐。

    三十二、左起脚

    动作与右起脚相同,唯方向相反。左脚落地时不与右脚并齐,而是脚尖外旋45度。

    三十三、左蹬脚

    接前式,右脚尖向内旋与左脚齐,其余动作均与前同,唯脚足蹬出,意在足跟。

    三十四、践步打锤

    1.左脚外摆,斜着45度落地,抽左胯,身体左转45度的同时,左手不曲回,拧至手心向下,右手自胸前手心向上,自左手下面出去,至左手在右肘处止。

    2.再出右脚左手,与前面动作相同,左右相反,此两动作与前面的“进步搬拦锤”的前两动相同。

    3.直着出左脚,左手从前面屈回至胸前再收到左胯处,右手在右边自前而下而后而上再到前面,抡一个圈,向下握拳打到左膝盖处,手脚齐到,腰挺住,躯干微前倾,但不可低头弯腰。重心在后脚上,身体如同骑虎,将其按在胯下。

    三十五、翻身二起

    1.左脚向里扣,身体右转,右手拳自脸前向右后方打出。

    2.右脚外摆,收回到左足前,落地垫步的同时,右手拉回到右肋;然后上左脚到右脚前,左手自左胯处向前搂出到胸前。

    3.起右脚,用右手拍右脚面。

    三十六、披身伏虎

    1.接前式,后撤右脚,不停,再撤左脚,连撤两大步,不停。

    2.双手握拳,自左边向上抡去,不停,再向右向下,抡到右膝盖上,停住;与抡手的同时重心从左脚转到右脚上,而左脚跟上在右脚旁,虚点地。

    3.左脚踩实,右脚提起,外摆仍落下,左膝要顶在右膝窝处,双手提起在胸前,变立掌,如开合。   

    三十七、左踢脚

    与前面之起脚相同,唯意在脚尖,起左脚,两手如单鞭推出。

    三十八、右蹬脚

    左脚紧贴着右膝向后落地,拧身转180度,起右脚蹬出。

    三十九、上步搬拦锤

    1.右脚外摆着落地,同时出左手,与前面的“进步搬拦锤”同;

    2.出左脚,双手变拳打出。

    四十、如封似闭(同前)

    四十一、抱虎推山(同前)

    四十二、开合(右转)

    四十三、搂膝拗步(右转)

    四十四、懒扎衣

    同前,唯最后两手两脚如白鹤亮翅,平行推出。

    四十五、开合

    四十六、斜单鞭

    与单鞭同,唯左脚向斜后方落地。

    四十七、野马分鬃

    1.做云手第一动,即云到左边。

    2.左手不动,右手右脚向原处落回,重心回到右脚。

    3.左脚尖外摆着迈在右脚前,身体矮下去,重心在两腿上,两手自旁边抄在左脚处,手心向前,然后抬起双手到头前额处。

    4.身体向斜前方起去,同时两手左右分开,头如顶物状用额头侧着顶去。

    四十八、懒扎衣(同前)

    四十九、开合(左转)

    精解
   
    第十五节  高探马

    由两动组成,前式在脚步后撤中手向前击打,与形意拳中的倒劈拳接近,其定式与手挥琵琶式相近,惟身形略高,但用法截然不同,手挥琵琶式是走边路,从对方外侧去拿对方的手臂,而本式是中路突破,横中取直,单刀直入,破掉对方的防御圈,打乱其防守态势。

    后式的手法有其特点,有一个曲回胸前抱球后又沿球面拧转的动作,从动作表面看似乎没有什么,实际包含着擒拿缠腕的道理,不是某一种缠法,而是蕴涵着多种缠腕与反缠腕的可能性,这与八卦中猴形“自猿托桃”的手法非常近似,就是两个手腕靠在一起做各种方向的拧转,至于何时用何种具体手法,要看对方手的位置而定,随机
应变,不可有一定之规。

    第十六节  左右起脚

    太极拳始终单重,总有一个脚是虚的,随时可以起脚,如单鞭、进步搬拦捶、手挥琵琶式、高探马等,都有用脚之法,所以不可拘泥于套路,套路中有起脚的才会,没有起脚的就不会。在这套拳路中设计了几个起脚的动作,主要训练支撑脚单脚站立的稳定性和动作脚的轻柔感。太极拳并不以用脚见长,但不可不会,而且用脚有自己的特点,即不要任何预备动作,可突然起脚,出脚短平快,不求高飘远。

    用脚要快,而练习时则要轻慢,才能增强控制能力,用的时候也才能自如。这和整套太极拳是一致的,都要慢练快用。

    第十七节  践步打捶

    此式重心须在后脚,腰坐住,挺直不可弯曲,许多人低头弯腰,甚至做成如清朝的打千行礼状,劲意全失。应该如骑虎,把虎按住而不可松劲,如此则右手只能打到左膝盖处,无法再低了。此式之要在“践”字上,脚踏中门,方位走对,以下盘之力挫敌之根,而手上的动作是吃住对方,并不在于击打也。

    第十八节  翻身二起

    即二起脚,在少林拳里要求腾空连出二脚,出脚要脆快,拍打脚面要清晰有力,并非为了好看,而是可以检测自己的发力是否整。在太极拳中视练习者的情况而决定是否要腾空,年轻者还应尽可能跳起,但虽跳跃而不可努气,仍须松静而为。也可以不跳起,但拍脚面还是必需的。

    第十九节  披身伏虎

    此式乃大起大落,共分四部分:1.随着左脚的撤步,两手齐动从前向下再向后向上走一个大的立圆,手要抡起来,抡圆,要越高越好,身形也要上起(仍塌住腰),腰一定要活,转动的幅度要大,要把对方的两手从左肩外带过头。此时重心在左脚上,转的时候右脚虚着不可死板,脚尖要随着腰一起转动,手向后时脚尖向后;2.随着手抡过头顶再向前下方抡回去,在右膝盖的上方微停,同时重心前移到右脚,右脚尖转回到向前;3.手继续走弧线向胸前提拉,同时重心再移到左脚上,右脚虚起,向外摆脚尖,向前蹬踹下去;4.右脚踩实,左脚跟步,用左膝盖顶在右膝盖后面如剪子股式,左脚跟提起,两手如开合抱在胸前。

    此式只在我被对方抓住两手腕时才好用,我抓对方时要看怎么抓,由上往下顺抓时不好用,由下往上逆抓时可用。可拿可摔可踢可打。

    拿:对方被我带着走了一个圆周后,由于我的拧腰转身,对方的两臂已被缠在一起,右臂尤其成为反关节的背式,我的右手压住对方右手,左臂压其肘,成为标准的缠腕动作。

    摔:当将其双手抡到头顶时,我之左脚向敌之身前插去,扣步,向右突然转身,则对方被我背起,若发力则必摔出。

    踢:我不拿不摔,而敌已失重,我就其余势继续将其双手向身前引带,右脚虚起的同时即可起脚向敌踹下。

    打:手转回到前面时,敌背我顺,敌之两手均被我罩在下面,我可直接用肘或掌击其胸或脸部,彼不及于防。

    第二十节  左踢右蹬脚

    在拳中是两式:左踢脚;转身右蹬脚。这两个起脚动作并无新奇,关键是如何连接地快,左脚踢完立即转身再起右脚,转身动作如果慢了,那就是挨打之时。一般的练法是:左脚踢完后曲回,右脚转270度后,左脚落地,起右脚。如此练法并非不可,但在右腿单独支撑旋转270度时很难做到既稳又快,若有重心的动摇则容易为敌所乘。正确的旋转方法是:左脚踢完后迅速回收,贴着右膝盖向右脚的外侧落下,以脚尖点地,两腿要贴住,然后右脚跟抬起,两脚同时用脚掌支撑身体迅速向右拧转,初转时头不可动,仍看对方,待留不住时快速甩头转到原来的方向,术语称之为“留头”,两脚边转边换重心,等身体完全转过来时,重心也完全落在了左脚上,左脚转完时足跟也即落地踏实,右脚即可蹬出。此种转法,我无一刻失重心,且比前一种方法迅速。

    当然在实战中可以完全不用转身,落下左脚向左一侧身即可起右脚。

    第二十一节  野马分鬃

    这也是孙式太极拳的特色动作之一。

    这是由下向上用头打的动作,所以身形要矮,腰腿要有力,拔住劲,两腿盘下去时为剪子股式,两膝盖要顶住,与形意拳之龙形相同,时时蓄着上起之意。上起时头和身体是向斜上方而去,用两手分开对方的双手,用额头撞击对方的下巴或鼻子。此式若练高了,矮不下去,或虽矮下去而两腿无力,则全无用处。

    第二十二节  玉女穿梭

    此式的灵魂在于脚步的灵活,左旋右转,要如水上行舟,活泼无碍,越平稳越轻灵越好,一如八卦的步伐,再配合上手法,就完完全全地演绎了八卦的“搬拦截扣,推拖带领”,前四个字是手法,后四个字是步法,玉女穿梭就要按照这八个字去练,练好了玉女穿梭,八卦拳等于会了一半。有了玉女穿梭的步法做基础,太极拳推手的大捋又有何难?

http://cnc.qzs.qq.com/ac/b.gif雷世泰" TITLE="孙式太极拳精讲 雷世泰" />


 第二十三节云手下势
     此式孙禄堂先生和孙剑云先生的练法略有不同,老先生的练法是:云手到左边时(左手到了极处,右手到了心口左边),身体左转,左手搂回至小腹再贴着身子向上,右手同时向前微探,左手再从右手的上方搓出去,出左脚,右手拉至胯旁,定式与三体式相似,整个动作与形意拳劈拳的第一式相同。孙剑云先生的练法:云手到右边时,左手向左继续云,而右手停在后边,只是把掌心翻着朝上,然后身体随着左手而左转,待左手到极处,跟右脚,平着推出右手,同时左手拉回,最后出左手左脚,成定式。前者动作紧凑,更接近于形意拳,后者更舒展,更具太极意味,练习者可随自己的爱好而选择。

 

.* 第二十四节金鸡独立
     此式最代表太极的脚法,紧贴着自己的身体提膝,脚要贴住自己的支撑腿,脚尖抬着,脚跟有向下蹬的力,极力抽住腰和胯,使得膝和脚越靠近身体越好,这样便于在近距离内使用,抬得起。内家拳用脚,讲究抬腿不过膝,目标全在对方的膝盖以下,用蹬踏之力,这样动作隐蔽,快捷,准确率高,效果好。
     目前流行的散打,跆拳道等,都在腿上用功夫,讲究出腿高飘,清晰有力,用于比赛是对的,用于实战则未必佳。历来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说“手是两扇门,全靠脚打人”,另一说是“抬腿半边空”,这两者都有些极端。人有四肢,当然要都使用上,不可偏废。习内家拳者似乎并不重视脚的用法,既不压腿,也不踢腿,所以抬起腿来总有笨拙费力之感,在练到太极拳的起脚动作时就不如那些有少林拳功底的人做得高飘优美,这是不争的事实。究其缘由,是内家拳讲究顺其自然,不强求,如果一开始就要人忍受抻筋压腿之苦,就会有许多人望而却步,永远无法体会到拳术之美妙。所以太极拳的动作都是比平常动作略难一些,让习者有兴趣而又能克服,总有进步,这样循序渐进,功夫便自然上身了。这是从传习引导方面讲,若从实战上看,太极拳是要近战的,越近越有优势,所以起脚都是近身的小动作,目的并不在一定要踢倒或踢伤对方,只要能分散对方注意力或动摇对方重心即可。同样的道理,在形意拳和八卦掌中也充分体现着,形意拳脚踏中门,直打直进,对方不管有腿还是无腿在前,我都要向前踏下去,如入无人之境,腿的攻击力不是非常明显吗?在八卦中有72暗脚之说,指的是凡虚脚都可以随时起脚攻击,不必一一在套路中练习。具体到太极拳中也如此,凡虚脚都可起,只要大的原则不违背,就都是对的。
    
     第二十五节十字摆莲
     在孙剑云先生的书中是把高探马后面的两个动作也算在十字摆莲里,即:1.随右脚向外摆步,两手合抱球在胸前;2.两手沿球面拧转的同时,身体右转,左脚放在右脚旁。这应该是高探马的动作,至少在前面的高探马中是这样划分的,为求前后统一,十字摆莲的动作还应该从起脚算起。
     摆莲脚在少林拳中是基本功,有里摆外摆,这里的式子是外摆,意在外脚背,用摆动的惯性去击打对方头部,所以脚位要高,摆得要脆。手的拍击脚面只是练习时才有,实战中无。起脚也是越靠近身体越好,能打在自己头前一尺之内最好,就像形意拳中狸猫上树的起脚,要像从下巴那里踢出去的最好。
    
     第二十六节进步指裆捶
     此式有三要点:1.身形要越来越矮;2.步子不可大,亦不可像舞台上的小碎步,行走要轻快不费力,而又不会重心冲出,被人牵动,总之以步子平滑无顿挫,就像车在轨道上行走为好;3.意念中是人随着手走,即对方捋着我的手走,而我随之,彼快我快,彼慢我慢,不丢不顶。老先生形容为“两足往前迈步时,身体之形式,如同一鸟在树上,束着翅膀斜着往地下,看着一物飞去之意”,当年孙存周先生练此式,身穿长袍,由于行走迅速,似不觉脚在动,只觉人在飞,其下降前冲造成的鼓荡之气竟将长袍前后衣襟充涨起来。整套太极拳都可以慢练,唯此式须快,快走而不是跑。无论如何不能将此式练得慢吞吞的,那就不是飞鸟束翅,而是狗熊掰棒子了。
     此式身形与形意拳鸡形之“金鸡食米”式很像,只是不跳跃而快走。
     此式是直走,配合前面玉女穿梭的转身走,体现在太极拳中的八卦步法身法就都有了。
    
     第二十七节上步七星
     此式从身形步法上与“肘下看捶”非常近似,唯手法不同,用法也就迥异。此式之手法为十字交叉,暗含左右转身擒拿缠腕之法,也可拿住对方而起脚,使其无可回避。

 

*

 

第二十八节退步跨虎
     对方从下三路进攻,如抱腿,指铛捶,野马分鬃等头部较低的动作,我即就其势向后引带,以膝盖迎之,左手同时搂其头使为合力。此式用时不可向下坐身,而是身形要拔起,膝盖要抬高,因为对方的头是不可能很低的,我的膝盖太低则用不上。当然,实际也可不退步而用,双手拢住对方的双臂,即起膝盖攻击小腹等处,不可拘泥于定式。
    
     第二十九节转角摆莲
     此式转身的要领与左踢脚接右蹬脚时相同,即不可单腿旋转,而要左脚紧贴着右膝盖踩下,两足足尖着地同时拧转,扭头,甩头,转完左足跟落地踏实,再起脚做摆莲。摆莲的动作一样,只是两手拍脚面。手拍脚面并不是好看好听,而是训练身体的协调性,手脚的反向运动,可以增强脚击打的力度,在实战中手是先向对方的眼睛划去,然后顺势起脚。
    
     第三十节弯弓射虎
     此式的身法步法手法都完全与形意拳吻合,脚下走的是“之”字步,取闪开中央走两旁之意,头面对中央,身体要斜对着中央,很多人练成了正对着中央,就失去了意义,既不利于应用也不美观,实际上练起来也不容易站稳。手随头而对着中央,与出脚方向有一定夹角,两手随着身体的角度而一先一后,不可齐平,这也是一些人的毛病。出手也有讲究,一边两肘向里裹住劲,一边手掌和小臂向外翻转,从腰部向斜上方插去,从手心向上最后变为手心向下,如同摸着一个大球的表面向前插去。手的感觉劲路与形意拳的马形相仿,步法与熊形相近。
    
     第三十一节双撞捶
     身体仍斜对前方,不可太正,保持斜45度向前,双手一前一后,仍将裹与翻的两种劲合住,与马形无异。整套拳中,两手齐向同方向出的动作,除了抱虎推山和白鹤亮翅是两手平齐无分别外,剩下的动作左右手都有先后、上下的区别,如懒扎衣的按,是左手护住右手腕,前后高低都不同。这主要是由于身形所决定的,因为身体是保持斜45度半侧着对敌,所以两手若平齐是不可能的。

动作
    
     五十、单鞭
     五十一、右通背掌
     左脚向里扣的同时,左掌随着身体右转抬起到额头处。身体继续右转,右手不动,重心仍在左脚上,停住。该式与“三通背”中的左式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五十二、玉女穿梭
     1.右脚撤回,外摆垫在左脚前,左手自头顶落在胸前,手心向里,右手缩回到左臂后面,手心向外,护住左肘。2.向左前方斜出左脚,右脚跟步,虚点地;左手外翻抬至额头,右手顺着左脚平推出。3.右脚落实,左脚以脚跟为轴,向右转至与右脚成八字形扣步;同时,向右转身换手,左掌自额头落下至胸口,手心向外,右手缩回转至手心向里,高与口齐,身体极力向右转去至不能再转为止。4.向右后方斜角方向(如把玉女穿梭的起始方向定为基准,则第一动向左前方出脚是45度,此动与前一动方向的夹角是90度,第三动与第二动仍为90度,最后一动回到起始位置)出右脚的同时,右手翻拧到额头处,左手自胸平推出,跟左脚,虚点于右脚后。5.左脚踩实,右脚向前直着垫步的同时,右手自头顶落到胸前手内向里(如第1小节),然后向左前方出左脚动作(动作如第2小节)。6.扣步转身换手(如第3小节)。7.回到起始方向,出右脚左手,跟步(如第4小节)。需要说明的是,四个穿梭中,前三个推出去的手都是半推半含,并不伸直,只有第四个,手极力伸出。
     五十三、(退步)懒扎衣(同前)
     五十四、(左转)开合
     五十五、单鞭

 

*

 

  五十六、云手
     五十七,云手下式
     做完第三个云手,重心移到右脚,左脚虚起点地,左手收回到小腹处,右手微探出,身微蹲,整个动作如形意拳之猴形。左手自右手向上极力伸出,右手拉回到右胯旁,左腿随左手一起迈出;同时,身形向下略矮些,但顶头塌腰,不可前俯。
     五十八、金鸡独立
     接前式,下蹲,移重心至左腿,左手收回到左大腿旁,右手顺着右腿穿下,又与右腿一起抬起,腿抬至大腿平,而手抬至右耳旁,微停。向前下方迈出右脚,蹲下再起左手左脚,与右边动作完全相同。
     五十九、倒撵猴(同前)
     六十、手挥琵琶(右式)
     六十一、白鹤亮翅
     六十二、开合
     六十三、搂膝拗步(左转)
     六十四、手挥琵琶式(左式)
     六十五、三通背
     六十六、懒扎衣
     六十七、开合(左转)
     六十八、单鞭
     六十九、云手
     七十、高探马
     向后直着撤左脚,坐重心,右脚尖虚点地的同时,右手自脸前直着向前伸出,伸到极处,立掌,手指向前,左手横着合在右手的肘部,也立掌,手指向前。右脚尖向外扣,身体右转的同时,两手收回在胸前,转为左手心向上,右手心向下,如抱球状,重心在两脚上。上左脚至右脚旁,平行,与肩宽,两手如捧球状旋转至左手在后,右手在前,交叉于胸前,同时两腿微下蹲。
     七十一、十字摆莲
     重心移到左腿,右脚自左下至右上摆动,同时用左手拍击右脚面。落地在身体的右前方,两手平伸开如单鞭,重心在两腿间,右脚偏重些。
     七十二、进步指裆捶
     两脚直着向前迈步走去,两手从两侧渐渐收拢到小腹处,再顺着脚的方向伸出,右手握拳,左手扣在右手腕上,整个身要越走越矮,如同一个鸟收拢翅膀从高处向低处飞,又如同远处墙角有个洞,我缩身下行,欲钻入洞中之意。脚步要小不要大,要轻灵不可沉重,要快不要慢。无论走多少步,总要到右脚在前时停住,左脚虚着跟在右脚后。手如前,仍扣着腕伸在前面。
     七十三、退步懒扎衣
     退左脚,做懒扎衣的后两动。
     七十四、(左转)开合
     七十五、单鞭
     七十六、单鞭下式
     向左扣右脚,右手同时收回按在右胯处。左脚微转至脚尖直,左手原地改为立掌。整个身形要比平时练拳低些,是为下式。
     七十七、上步七星
     左脚上前一步,右脚跟进,虚点于后;同时,右手向前划弧线向上至左手前,两手成立掌,交叉。
     七十八、退步跨虎
     撤右脚,随左脚,右手自下而后而向后上划弧,再向前至左膝上停住,左手搂到左胯处,身向下蹲,再起时抬左腿到大腿平。
     七十九、转角摆莲
     左脚往右脚后落下,足尖点地,全身拧转的同时,双手高举在头上抡动,待左脚踏实,右脚摆起,用双手拍击其脚面。
     八十、弯弓射虎
     右脚落地时,足尖向里扣住,双手手心向上收在腰处,身体微右转,以左肩向着目标,双手从腰部顺左肩的方向徐徐翻转着伸出,至手心向下,再将左足收到右脚前虚着点地,手同时变拳收到腹前。
     八十一、双撞锤
     左脚直出,右脚跟进,虚点于其后,双手与肩平着打出。
     八十二、阴阳混一式
     右脚踩实,左脚以脚跟为轴,带动身体整体向右转,转至面朝起式的方向,两手在身体转时不可屈回,在身前裹至手心向上,左手在右手上,然后撤右脚,左脚虚起,足跟点地,左手翻到右手外面成交叉。
     八十三、无极还原式
     左脚收回到右脚旁,双手亦收回到身旁,然后徐徐站起,是为收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