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堕泪:大观园最后的诗会(转文)

标签:
令人堕泪最后一次诗会家族败落人物结局文化 |
令人堕泪:大观园最后的诗会
《红楼梦》第七十回,湘云、黛玉、宝钗等人,闲来无事,拟得“柳絮”为题,又限各色小调,发起了贾府大观园的最后一次诗会。
随着时光的推移,对四大家族来说,它的衰败的命运急转直下,一发而不可收,大观园里的叛逆者与封建势力的矛盾冲突逐渐明朗,日益尖锐,宝黛的叛逆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更强烈地要求摆脱儒家传统的思想束缚,发展他们的爱情关系。
另外,派系之间、嫡庶之间、夫妻之间、婆媳之间,勾心斗角,生活上的挥霍无度,经济上面临入不敷出的窘况。这一切,都标志着声威显赫的贾府,已经是江河日下,走向败落。
柳絮诗会,就是在这个时期,这个背景下展开的,因此,它的调子是低沉的,消极的。黛玉作了一首《桃花行》,宝琴拿与宝玉看: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他已然嗅出悲音来了。(安子:其实《桃花行》是黛玉病入膏肓时的最真艺术写照,大家可以查看一些肺结核晚期的病人就知道了)
再看众人的词作。
(1)史湘云的《如梦令》,“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情调悲凉婉转,既是对往日春光一样豪华生活的眷恋,又是对今日家业的凋零的惋惜。
(2)探春的《南柯子》,写了半阕,就难以下笔,“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就已经流露出她内心的痛苦,及对封建家族的颓势已至的无奈的哀叹。
(3)贾宝玉的《南柯子》后半阕,已到“莺愁蝶倦”,真实地反映了他对大观园已经到了末路的心里感受,虽然面上他豪言壮语,不动声色,“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其实也就是自我安慰罢了。“纵是明春再见……来年期”,还是掩饰不住他对荣华富贵的留恋与向往。
(4)薛宝琴的《西江月》,“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是对四大家族的穷途末路的高度概括,又是对自己未来悲剧的虚叹,只是蕴涵在诗里,隐蔽性强点罢了。
(5)林黛玉的《唐多令》,情调更加悲伤,措辞尤为沉痛。她触景生情,倾吐着自己不幸身世的凄婉悲音。“草木也知秋,韶华竟白头。”孤立的处境,封建礼教的压制和摧残,使她隐约察觉到自己的结局,也将要像柳絮那样飘零,无依无靠。
(6)薛宝钗的《临江仙》,在柳絮词中与众不同,“白玉堂前春解舞”,是其待选才人的理想破灭之后,又想在贾府爬上宝二奶奶的宝座,施展个人报复的野心的露骨的表现,她不承认贾府即将没落的历史命运,也反对哀叹命运的那种情绪。“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正是她踌躇满志,利用贾府后继无人的时机,梦想自己成为贾府的主宰。同时暗射将来自家和夫家败落后,宝钗是理智的对待和解决。
总之,柳絮诗会在红楼梦中,虽然是大观园的最后一次诗会,但它却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变故,人物的内心世界,及贾府所代表的封建社会的衰败,(安子补:还有众金钗即将要面临的悲愁嫁别、生死流落),是值得研究的。(贺晓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