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第62回酒令的玄机(转文cxqstj)

(2008-09-15 16:33:38)
标签:

红楼梦

62回玄机

酒令隐射

人物结局

探轶

文化

《红楼梦》第62回酒令的玄机(红学·探佚)

  《红楼梦》第62回酒令的玄机(转文cxqstj)                                                   

 《红楼梦》第62回酒令的玄机(转文cxqstj)

  《红楼梦》第62回酒令的玄机(转文cxqstj)

 《红楼梦》第62回酒令的玄机(转文cxqstj)《红楼梦》第62回酒令的玄机(转文cxqstj) 

宝玉芳辰,怡红院设宴,所行的酒令,有所隐伏。(第62回)

 

                                

   宝玉笑道:“谁说过这个,也等想一想儿。”黛玉便道:“你多喝一钟,我替你说。”宝玉真个喝了酒。听黛玉说道:“落霞与孤骛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得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说得大家笑了,说:“这一串子倒有些意思。”黛玉又拈了一个榛穰,说酒底道:“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大雁是宝玉的象征:

 

   其一,黛玉打趣宝玉,比之为“呆雁”:宝玉见到宝钗的酥臂,看呆了。黛玉见了,蹬着门槛,咬着手帕笑。宝钗问:“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黛玉笑道:“何曾不是在屋里的?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唤,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宝钗道:“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一瞧。”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一声飞了。”将帕子向宝玉脸上一甩,正打在宝玉的眼上。(第28回)

   其二,群芳放风筝,“宝钗也高兴,也取了一个来,却是一连七个大雁的”。(第70回)大雁是象征漂泊的意象,古文、旧诗中习见。细点人数:宝玉、黛玉、宝钗、探春、李纨、宝琴、湘云——不多不少,恰巧七个。大雁暗示这七个人日后的命运。大雁也是特指宝玉。宝钗放大雁风筝,是暗示日后宝钗“借词含讽谏”促使宝玉出家。

    这个酒令是黛玉代宝玉而说的。为什么不让宝玉自己说呢?是因为宝玉才思不若黛玉敏捷吗?表面看,的确是如此。其实还有其它用意。两次由黛玉道出大雁,是特意相犯、相重,以引起联想:第一次是指宝玉,第二次是否也指宝玉呢?答案是肯定的。黛玉代宝玉而言,大可视为宝玉自言、自况,因为他们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

《红楼梦》第62回酒令的玄机(转文cxqstj)《红楼梦》第62回酒令的玄机(转文cxqstj)

    这个酒令暗示了佚稿中的情节,极其重要:

    这“大雁”(宝玉)离家远行,甚至渡江了。有“风急江天过雁哀”为证。

   “落霞与孤骛齐飞”出自王勃《滕王阁序》。下句为“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水”指的是什么?滕王阁在何方?《滕王阁诗》末句是什么?明白了这三点,诸位就不会指斥渡江一说为谬论了。

    渡江去了何方?我以为是金陵。大雁南飞是秋日,想必宝玉离家也是秋天。

  “风急”是说行途凶险。为何而“急”?盖照探佚学研究的成果,后30回写到宝玉离家,是为避祸,正乃贾家获罪之时,“风刀霜剑严相逼”,形势十分凶险,情况十分危急。

   “哀”是说行者(宝玉)忧伤。为何而“哀”?自身闯祸,家族获罪,吉凶未卜;黛玉沉疴在身,又为他的安危而牵心、断肠,以泪洗面,日夜悲啼,病势不免恶化,生死难料。

   “折足雁”极言宝玉境况之惨。

   “叫得人九回肠”,这个“人”可泛指贾家上下,宝玉外出避祸,家人悬心。对看第43回,为凤姐过生日,宝玉偷跑出去小半天,家里上上下下急坏了,“再一会子不来,都反了”。也可特指黛玉。这个酒令正是她代宝玉所说,自然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人”即自指,口语中“人家”一词就有这用法;她代宝玉而作,等价于宝玉自云,“人”即“伊人”之意,宝玉以之指黛玉。

    “九回肠”语出司马迁《报任安书》“肠一日而九回”,极言痛楚焦虑,是说黛玉牵念、担忧之深。

     酒底是预示黛玉思念宝玉:

     次年三月,宝、黛婚事说成、议定。黛玉已是宝玉名正言顺的妻子。[①]明白了这一点,有助于更深刻地领会酒底的涵义:

     榛子比喻忠贞。其一,“榛”谐音“贞”;其二,蔡义江先生云:《左传庄公二十四年》疏“榛粟”为“妇人之贽”曰:“盖以‘榛’声近‘虔’,取其虔于事也。”则“榛子”又可谐“虔子”即一片挚诚、忠贞不渝的意思。[②]

   “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化自李太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诗写的是闺妇怀远(“何当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暗示宝玉远行,黛玉深忧。

     再想到黛玉的话:“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唤,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我才出来,他就‘忒儿’一声飞了。”这分明是隐喻日后宝玉离家避祸,与黛玉匆匆别过的情景。

 

                             

 《红楼梦》第62回酒令的玄机(转文cxqstj)

     底下宝玉可巧和宝钗对了点子。宝钗覆了一个“宝”字,宝玉想了一想,便知是宝钗作戏指自己所佩通灵玉而言,便笑道:“姐姐拿我作雅谑,我却射着了。说出来姐姐别恼,就是姐姐的讳‘钗’字就是了。”众人道:“怎么解?”宝玉道:“他说‘宝’,底下自然是‘玉’了。我射‘钗’字,旧诗曾有‘敲断玉钗红烛冷’,岂不射着了?”湘云说道:“这用时事却使不得,两个人都该罚。”香菱忙道:“不止时事,这也有出处。”湘云道:“‘宝玉’二字并无出处,不过是春联上或有之,诗书纪载并无,算不得。”香菱道:“前日我读岑嘉州五言律,现有一句说‘此乡多宝玉’,怎么你倒忘了?后来又读李义山七言绝句,又有一句‘宝钗无日不生尘’,我还笑说他两个名字都原来在唐诗上呢。”

      宝钗向来很端庄,在宝玉面前尤其不苟言笑,岂会以宝玉的名字“作雅谑”?这就不可疑吗?千万小心。细思之,深思之。

     “宝玉”一词出于何书?宝钗不会不知,一来这是她所覆,二来她很博学。不由宝钗道出,把机会给了香菱。又特地让湘云说“并无出处”。何也?只是为了表明香菱苦心学诗,博览群书,烂熟于心,其博闻强识已不亚于湘云?不。还有一个目的是强调:连湘云都不知道,香菱却晓得,到底出自什么生僻的诗文呢?作为读者的我们,自然对香菱的解说格外留心。其目的还是凸显“敲断玉钗红烛冷”、“此乡多宝玉”、“宝钗无日不生尘”几句诗。

     湘云说:“这用时事却使不得,两个人都该罚。”何谓“时事”?就是不久将会发生的事。“罚”指受苦、遭罪,暗示这“两个人”(宝玉、宝钗)日后都吃了很多苦头。

《红楼梦》第62回酒令的玄机(转文cxqstj)

    “宝钗无日不生尘”出自李商隐《残花》,“此乡多宝玉”出自岑参《送杨瑗尉南海》。李商隐的“隐”,暗示有隐。李商隐号“玉谿生”,“玉”借指宝玉。李商隐的“商”与岑参的“参”,都属二十八宿。“参商”一词,辞书上的解释是:商星在东,参星在西,处于相对的位置,两者不同时在天空中出现;比喻亲友不能会面或感情不和睦。杜少陵《赠卫八处士》有云:“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正是暗示宝玉、宝钗志趣不同、感情隔阂,或身处异地、不得相见。

     “底下宝玉可巧和宝钗对了点子”是说宝玉娶了宝钗。“敲断玉钗红烛冷”、“宝钗无日不生尘”,直指宝钗。古语有云:女为悦己者容。“敲断玉钗”、“红烛冷”、“宝钗生尘”,是良人远行而闺妇懒于梳妆、布设的景象。宝玉弃宝钗远行,宝钗孤苦一生。

    “敲断玉钗”是指宝玉、宝钗分离:敲断,使分离也;玉,宝玉也;钗,宝钗也。其时,宝玉已远行。钗、玉,一金一玉,暗点“金玉良缘”。“敲断玉钗”指“金玉良缘”落空。钗,女子首饰,插于发髻,由两股簪子组成。其特殊的形象,本身也隐喻夫妻分离。

    “敲断玉钗红烛冷”的下句是“计程应说到常山”,是暗示宝钗计宝玉之行程、盼宝玉之归期。然而宝玉永远不会回来了。

    《石头记》有三个宝玉——贾宝玉、甄宝玉、通灵宝玉,不可谓不多,故曰“多宝玉”。“此乡多宝玉”,非泛泛之语。

   “此乡”是哪里?是金陵。甄宝玉在金陵,贾宝玉弃宝钗出走,“悬崖撒手”,遁入空门,曾去金陵。

 

 《红楼梦》第62回酒令的玄机(转文cxqstj)

 [①]

    这样的情节是深受程高本伪续毒害的读者所不能想象的,但雪芹的构想的确如此。黛玉《葬花吟》云:“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香”比喻燕子生活的安宁、和睦、幸福、快乐、美好。燕子窝里从来都是成双成对的,雄燕子和雌燕子不辞辛苦,衔泥筑巢,以栖身落脚、遮风蔽雨,下蛋育雏、生儿育女。《葬花词》是有谶语的作用的,明义《题〈红楼梦〉》其十八云:“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说的是三月间,宝、黛的婚事说成、说定,成双配对,是正式、合法的夫妻,巢筑好,只要一个仪式,即可生儿育女。然雄燕子飞走,宝玉被迫离家避祸。[见《蔡义江论〈红楼梦〉》(宁波出版社,1997)第51页]

   兴儿告诉尤二姐、尤三姐:宝玉和黛玉的婚事老早暗中定了。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一开言,再无不准的了。(第66回)这时,老太太果真发了话,一言九鼎,宝、黛的婚事便定下来。

 

 [②]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中华书局,2004)第312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