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内蒙古日报》贺军成文章:科学防范泥石流灾害

(2010-08-20 00:00:00)
标签:

泥石流

自然灾害

科学防范

健康

分类: 为您服务

  《内蒙古日报》贺军成文章:科学防范泥石流灾害

  《内蒙古日报》贺军成文章:科学防范泥石流灾害

  此文发表在2010年8月20日《内蒙古日报》上

                       科学防范泥石流灾害

                                                     作者:贺军成(山东烟台)

  编者的话:8月8日凌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因持续强降雨而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导致一千多人遇难。这一特大自然灾害,再一次引起人们对泥石流的关注。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夏、秋两季。我国泥石流的多发地区主要包括:甘肃南部、西藏、陕南秦岭——大巴山区、四川省的西部、云南省的北部山区、辽东南山区等。西南地区一般多发生在6至9月,而西北地区则多在6至8月间发生。那么,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来临前有什么预兆,泥石流主要危害有哪些,又该如何科学防范呢?
  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由暴雨、冰雪融水等引发的在山地一带突然爆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我们称之为泥石流。泥石流的暴发往往很突然,在很短时间内,山洪便携带着大量泥沙、石块奔腾而下,并且伴有巨大的响声,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等集中降雨的激发。而发生一般是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是在连续降雨稍后。且具有周期性。活动周期与雨洪、地震的活动周期大体一致。当雨洪、地震两者的活动周期相叠加时,常常形成一个泥石流活动周期的高潮。
  临前预兆
  泥石流往往发生在峡谷地区以及地震、火山多发区,在暴雨期具有群发性。一般泥石洪流瞬间暴发,是山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我国不少山区经常发生泥石流。泥石流的特征是来势凶猛、暴发突然,混浊的流体沿着陡峭的山坡奔腾咆哮,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瞬间把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
  泥石流发生之前,通常会发生以下几种现象:暴雨时或者暴雨过后山谷中如果出现雷鸣般的声响,预示着将会有泥石流发生;连续性强降水期间,如果附近再发生轻微的地震,极有可能引发泥石流;泥石流发生前,河水有轰鸣声,出现主河流水位上涨以及正常流水突然中断或者水量突然明显减少等现象。
  主要危害
  对人类的威胁:
  由于泥石流具有突发性、多发性、阵发性、短暂性(约几分钟至2小时左右)、多相性(具有泥沙石块和水组成的不均质的固液两相流体)、周期性(好发于夏秋季节的傍晚至深夜这一段时间)、能量大、冲击力强、迅速成灾等特点,并伴有崩塌、滑坡及洪水破坏等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往往比单一的滑坡、崩塌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更为严重。
  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1)直接冲击居民的房屋等建筑物,给人体造成各种创伤、挤压伤、骨折等损伤,可形成感染性伤口,容易引起破伤风等特殊的感染性疾病;还可使人因被埋压或吸人泥浆水而发生呼吸道梗阻,出现气促、胸闷、咽喉部不适、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如不及时抢救,会导致死亡。(2)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将公路、铁路、桥梁等建筑物摧毁,使当地居民与外界的联系中断,运输中断,受灾区从外界获取生活物资援助的困难增大;而当地饮水困难和摄食困难,抵抗力下降,容易使灾区群众发生各种急性传染病。(3)破坏耕地,使农作物减产或绝收,造成灾区群众日后生存艰难;如不及时解决温饱问题,灾区群众的生存能力下降,容易出现饥饿或营养不良等症状,各种疾病的患病率会明显地升高。
  如何自救
  1.在山区,一旦遇到大雨,要注意观察周围的情况,特别要留心倾听远处是不是传来隆隆的轰鸣声。如果听到了这种声音,很可能要发生泥石流,应该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远离山谷、河床等低洼的地方。
  2.发生泥石流时,最短最安全的逃生路径应是向垂直于泥石流两侧的山坡或者高地跑,跑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千万不能沿着泥石流滑下的方向跑,来不及奔跑时也要就地抱住高大的树木。
  3.万一不幸陷入泥石流之中,千万不要慌乱,应大声呼救,并且沉着地自救。由于黏性大的泥流具有强大的浮托能力,比较容易躲避,所以,身陷其中时要尽量做游泳的划水动作,以保证头部向上,避免窒息。也可以尽力将身体向后仰,轻轻躺在泥淖上,同时双臂张开,慢慢将身体抽出。千万注意不要胡乱挣扎,以免越陷越深,并预防各种石体对身体的撞击。
  4.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应经常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尤其是在夏秋季节,对连日降雨量超过100毫米以上或日降雨量超过250毫米的暴雨天气要格外地注意,提前做好转移的准备工作,转移时注意不可携带太多、太重的物品。
  5.泥石流的发生常常滞后于强降雨,所以,连续降雨或者暴雨过后,不能立刻到危险地带去玩。
  6.及时向下游区域的居民和单位报警,使之迅速撤离,以减少灾害性的损失,限制下游桥梁的车辆行驶及行人通行,避免因泥石流引起火灾、水灾和交通事故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心理救援方案
  编前:研究发现,大的自然灾难发生以后,亲历者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进而出现特殊的生理与心理变化。这个时候,进行紧急、有效的心理救援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生者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和稳定恐惧、震惊或悲伤的情绪,恢复心理平衡状态,从而减少产生长期痛苦的可能性。这需要爱心、细心、耐心和时间来一步步救援。
  在实施心理救援的过程中,我们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无言的陪伴。这是心理救援应当做的第一件事。因为每一个亲历者都会产生强烈恐惧的心理,此时说一些安慰的话并不是最好的做法,因为这时候你所说出的看似安慰的话其实对恐惧而言往往都是废话。而真正有效的则是你的存在与陪伴。
  2.无条件的倾听。让灾难亲历者一吐为快,这是心理救援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最为重要的步骤。只有让其说出心里话,像倒垃圾一样把内心深处的负性感受、想法不加掩饰地表达出来,才能引导他们不断走向积极的方面。
  3.无限的关怀。当事人在灾难过后往往特别渴望关怀和理解,有时一杯温水或一个关爱的动作或许胜过千万言语,手中感觉热水的温暖以及亲眼看着你关怀的动作,这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4.无条件的接纳。对于哭诉者,最错误的做法是叫他们不要难过,不要哭泣,相反这时最正确的处理方法就是给他一张面巾纸,这样他就会感觉自己被你接纳,终于有人可以让他大哭一场了,于是他们心中的伤痛便可得以疏解。此时还应当告诉他,哭泣、悲伤与内疚等都是人在痛苦时的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这并不是软弱,而是完全正常的。
  最后,需特别说明的是,老人本来就是需要社会关心与照顾的弱势群体,而在面对特大山洪泥石流导致的家园坍塌以及痛失亲人的情况下,一些幸存下来的老人就更易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因此,对他们的心理救援工作更不可忽视。
  ■贺军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