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师大骄子 |
湖南师范大学校史
1938年抗日烽火之中我国诞生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国立师范学院-国立师范学院,1949年并入湖南大学,1953年8月以湖南大学文学院、理学院成立湖南师范学院,同年9月南昌大学等院校部分院系系并入以及清华大学等院校部分学生并入,1962年湖南文艺学院、湖南体育学院并入,1984年改称湖南师范大学,后湖南教育学院等学校并入。由于湖南大学校名于60年代恢复,师大官方确定前身为国立师范学院,所以这里所列举的53年以前的校友不包括国立湖南大学文理科校友,只包括国立师范学院校友。
一、基础教育界
湖南省60%以上的重点中学校长及中学特级教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地市一级的高级人才中60%以上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现以常德市为列
常德市首批“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评审结果公示http://p.cdcity.gov.cn/rsj/365073044793720832/20050406/29745.html
二、重量级自然科学家
陈星旦
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校友会名誉会长
1946年高分考入本校前身国立师范学院理化系。现任长春光机所研究员,兼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春光机所研究生部主任、《光机情报》主编、《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等职。光机所第四、五、六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1999年10月,经中科院院士大会推选,被获准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通过半个世纪的科学实践,他已锻炼成为辐射计量、光谱学、光谱技术和短波段光学研究的专家。在光学应用技术的许多领域,有高深的造诣,曾组织领导了多项重大的科研项目,是我国光学界有影响、有威望的著名科学家之一。五、六十年代,他在物理技术方面,做过多项国内开创性工作:1954年他负责研制成地磁探矿仪(水平磁力秤),生产多台,提供地质物探部门使用,获中科院东北分院成果奖。1963年他就晋升为副研究员。自七十年代至今,他致力于真空紫外——软x射线短波光学研究,在长春光机所开拓短波光学领域,建立了技术基础。他是我国该领域研究工作的主要开拓者和组织者。研究工作曾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自1975年起,为建立国防科技系统一级光学计量站,负责“真空紫外辐射标准”研究。研制成的壁稳氩弧紫外及真空紫外标准光源,获1984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83年,他在负责国家同步辐射光束线光学预研中,提出“同步辐射光束线中的光学元件及单色仪”、“利用同步辐射建立紫外及真空紫外光谱辐射标准”技术报告,并在长春光机所组织实施。1994年,他负责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软x射线光学基础技术研究”,在多层膜技术、超光谱光学表面加工及检测技术、光学元件及整机测试,正入射多层膜显成像等方面,建立了较完整配套的软X射线光学应用技术基础。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陈星旦同志,早自五六十年代起,即参与决定长春光机所、中国科学院和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七十年代以后,又主持长春光机所的学术委员会和研究生教育工作至今,对该所的发展有重大贡献。他严于律己,学风严谨,道德高尚,有很高威望,他培养的研究生中,有一批人以被破格晋升,成为科研骨干。
刘筠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8年以优异考入国立师范学院生物系,1953年留系工作至今。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一直从事鱼类及水生经济动物的繁殖生理和育种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世界上首次培育出3倍体、4倍体鱼。其成果的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仅中华鳖的人工繁殖一项,全国年均新增产值就达25亿元以上。培育出的三倍体湘云鲫、湘云鲤带来的社会效益数100亿元。获得近20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95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全国省属高校培养的第一位院士;2002年,刘筠院士被评为全国50位杰出科学技术专家;2004年第一位获得首届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夏家辉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1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随即入湖南医科大学工作。
他是在世界上最早将人类显带染色体技术应用于肿瘤病因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为主创建了“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他在世界上最先克隆了神经性高频听力下降的耳聋疾病基因,实现了在我国本土上克隆遗传病疾病基因零的突破。 1次获全国科学大会奖;4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9年获教育部首届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
孙家钟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7年入国立师范学院化学系学习,1950年转入燕京大学化学系,1952年毕业
从事理论化学教学和科研40多年来,在量子化学多体理论方面有重要贡献。在被誉为中国学派的配位场理论研究中,将参数拟合方法发展为新的多体理论,并得到实际应用;深刻地揭示了二阶约化密度矩阵的拓扑空间的几何性质,建立了前人未曾得到的孪函数多组态自洽场方程;得到了多重散射Xa自洽场方法中所缺少的原子重叠作用项,扩展了应用范围,被称为严格的Xa理论。近年来,还揭示了高分子固化的本质是溶胶-凝胶相转变。1982年所参与的配位场理论方法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共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学术专著4部。
1991年经评选被增补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学部委员
张慧廉
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
1963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05年,他主持完成的“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质的发掘及应用”获得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向世华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86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95年国外获得博士学位。成功研制出作用于艾滋病病毒特异靶点的新一代抗艾滋病药物。
奉向东
世界首次合成了具有规则球状的单晶二氧化铈纳米颗粒的领携者。现任美国福禄集团公司(Ferro)首席xO究员和纳米核心技术主席,
美国陶瓷学会院士,
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1982毕生于湖南师范大学化学系,
同年考上中国教育部首届公费出国研究生来美, 1988
获美国天主教大学化学博士, 1988-1990 作博士后,
1991-1994任美国阿冈 (Argonne National Lab)
国家实验室研究员,
1994-1998任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 (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 高级研究员和首席研究员,
自1998中起任职于美国福禄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