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报》:灾后重建人是第一位的
(2012-05-17 18:27:35)
标签:
张汉亚汶川投资者报援建灾后重建财经 |
分类: 报纸精华 |
《投资者报》记者 苏慧
汶川地震四年后,《投资者报》记者在震区发现,重建后的灾区,设备闲置浪费情况严重,安置房空置的情况也处处可见。5月1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汉亚接受《投资者报》专访,他认为,灾后重建的高标准建设是事实,超标建设也给腐败留下了空子。
《投资者报》:我们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汶川地震四年之后,先进设备的闲置浪费很多,还有安置房空置。该如何看待这种浪费?
张汉亚:地震灾区的住宅、学校、医院等,其实都是政府、社会各界捐助建设的,这种建设其实就应该有超前意识,某种程度上,可以把超建看作是全国人民对灾区的慰问,是一种补偿。据我所知,国家对灾区建设也有标准,首先要抗震,另外对于灾区的要求也会尽可量的给予满足。所以,超前一些是难免的,不能只从GDP增长的角度来考率。
政府允诺高标准高质量重建灾区,所以从国家拨款发改委立项来说都是给予很优惠的待遇,肯定是钱多,所以才会有高标准的建设,这个是事实。
当然,就学校来说,教学设备太先进也会造成一些问题。教学设备太先进不好操作,老师学生都不会用,客观上也造成暂时的浪费。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讲,一年两年用不上,三年五年不提高教学水平也不行,总不能让好好的设备放坏了。
《投资者报》:医院、学校的建设有长远的打算可以理解,但是如媒体揭露出来的科级干部享受66平方米的办公室,明显就是超标的建设。这其中是不是涉及到政府规划的一些漏洞?
张汉亚:其实,这就是国家把钱给了地方,地方只要是报了规划国家都会批,谁设计的图纸,谁来做的这个事不好说。但是国家总归是对灾区要宽容些,让他们灾后生活更好些,但是客观上可能会造成的浪费,确实没有考虑到。地方上可能会有一些贪大求全的思路在起作用。
有句话说“地震的时候援建、捐款是任务,而花掉这些钱,则是当地官员的任务。”这话说的就是事实。超标建设也给腐败留下了空子,发国难财的人任何时候都有。
《投资者报》:现在的灾区,楼是盖起来了,但是商业并不繁荣,市场没有人,房子也没人住,这样就更没有人气。还需要怎么做,才能繁荣当地的经济呢?
张汉亚:商业繁荣就在人气上。现在人是比较少,很多走掉的之后也没有再回来,所以现在就是很多的住房没有人住。这些可能就是在规划的时候只考虑到了一些好的方面,对于后续的工作难点考虑不多造成的,政府有些想当然了。不过,灾区援建和一般的建设不同。还是上面的原则,宁可多也不能少,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投资者报》:汶川目前正在着力打造旅游产业,很多对口援建的省份也给予帮助,这是当地最好的选择吗?其他产业是否需要加强扶持?
张汉亚:对于汶川来说,旅游业是一个选择,但是一个地方要发展不能只有一个选择。过去它的制造业、农业、商业等传统长项都应该加强扶持。现在各省对口援建,尤其是有些省是比较有钱的,他们觉得没有问题,但是重点在个人是不是愿意去投资。从现在来看,首先当地劳动力可能就不足,另外配套产业建设跟不上,个人投资问题就比较大。从旅游业来入手,可能是一个突破口。吸引外地的人来旅游,增加收入。对于一些生活必需品,能在当地生产就生产,不能的话就从外面买,这就看原来的工业基础怎么样。
归根结底来说,人还是第一位的。而建设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能盲目求快,还需要多积累。三年之后也许汶川就不是现在的样子了。如果那时候还是和现在一样萧条,就说明有很大的问题。
《投资者报》:从投资角度来说,汶川可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但是中国的投资效率一直被人诟病。高投资低回报似乎已经成为中国投资的标签?
张汉亚:投资首先应该是以回报为主,项目施行之前应先做好可行性研究,算算投入产出比等,力求获得好的效益。这个规则对于企业,或者是个人投资人来投钱做项目都是成立的。但是当一个投资执行者并不用自己的钱来做项目的时候,他可能就没那么精打细算,特别是这些资金来自政府的时候。可能执行人认为怎么好就怎么来,没有规范,没有必须遵守的法则。再加上一些贪腐在其中,浪费的程度就更大。
其实这种现象存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从计划经济时候开始,几十年都是这个路子来的。国家有钱,但是监督机制跟不上,项目执行人就有各种寻租的可能性。也许我们不能说这是普遍情况,但一年接近万亿的投资,10%被浪费了也不是个小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