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粽叶青青香

(2012-06-16 10:56:52)
标签:

端午节

粽子

文化

情结

分类: 散文

粽叶青青香

http://s9/middle/5307d7cchc28e498c2a48&690

石榴结籽,小麦上场,玉米吐绿的月份,秦岭的风,带着一个千年的日子,轻轻地走进了夏日的深处。不需要遍翻经典地去重复那年复一年的端午来历,也不必去不厌其烦地咀嚼婀娜的白娘子怎样地坠入情网,误饮雄黄酒而经历了身骨蜕变的痛苦。其实,这日子就在百姓们悬挂在门楣上的艾叶间流连,在街头暗芳浮动的香囊间弥散,在乡间小径上送粽子的亲情中婉转。

而此刻最惹我眼睛的还是院子里石榴树下那个淘洗粽叶的身影。她只是与我朝夕相处的一位邻居,平日里见了面也就是点头微笑打个招呼。现在,当一沓青青的苇叶被她纤细的手指撩上滴滴水珠的时候,她并不年轻的心就沉浸在一片宁静之中,身边来来往往的脚步都淡出了她的听觉。她带给我的是撞动心弦的美丽和感动——她洗得很认真,先是将从远方采来的苇叶泡进水池,然后就是一片一片地摩拭,待到浮尘退去,只有莹莹绿色湿漉漉地舒坦时,才缓缓地放进身边的竹篮。似乎端午此时都捧在掌心了。

也许,岁月本就是一条大浪淘沙的长河。走过千年山光水色,洗去了屈原屈左徒葬身汨罗的苍凉,而把穿越年轮的温馨,涓涓清流的亲情注入百姓的心头。民俗文化中的端午,总是被温情缠绕着,被快慰激荡着,被粽叶的清香陶醉着。这女人的身影让我的思绪瞬间飞离在场,去远逝的童心园采撷关于粽叶的记忆。

老村曾经写着我的家族的殷实和富足,尽管当我在那方用门房和厢房支撑起来的天井中诞生时早已家道中落,只留下些许的落日的余晖,虽然灿烂,却绝无朝日的炽热,然而,这个庞大的数十口之家却使我有了诸多的出嫁的姑母。祖母去世后,每年端午包粽子的使命就很肃穆地落在了母亲的头上。母亲是个爱好而又对亲情极为认真的女人,她不愿意拿了买的粽子去看姑母们,也许在她的潜意识里,总不如亲手煮的承载永远撕扯不断的爱。于是,每年一进入五月初,她生命的节律中就多了一道打粽叶的情结。

那时候,故乡宛若青衣绿装的妇人一样的俊俏而又富态。走过母亲河,密密的竹林在村前铺开盈天的翠烟淡霭,与池塘里鞠茂的芦苇相相依偎。选一个周末的日子,约了妯娌们,早早地挎着竹篮,出了鸡鸣犬吠的院落,婷婷袅袅地奔赴苇塘,而我也十分喜欢做了她们的尾巴,懵懂地去触摸这节日的神圣和传奇。那也是女人最惬意的时刻,手里一边打着粽叶,口里却不停地叙说着老屋的家常理道。母亲是家族的长媳,她总是静静地听,细细地采,似乎从每一片苇叶中读得出姑母们青春的亮丽的眼睛。待到采满一篮后,村头的大喇叭里便传出《断桥》里白娘子凄凄艾艾的吟唱。回家的路上,母亲絮絮叨叨地发感慨说:

“你说!白素贞怎么就会吃了雄黄酒,由人变成蛇呢?”

“听说端午这一天,毒虫们都要躲过正午,才敢出来呢。”婶子说:“要不家家怎地就在门首挂了艾叶驱邪呢?”

我不懂这些,我的小脑袋里回旋的是随父亲到镇上看戏时舞台上白娘子的素服粉面,就觉得那白素贞真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憧憬着有一天找媳妇,就找白娘子这样的女人。

吃过午饭,母亲没有一丝的歇息,就上了长满青苔的井台,打一桶清凌凌的井水,倒进瓦盆,然后,就全神贯注地清洗起苇叶来。这个时候,她只愿意一个人打发这可意的时光,是绝不要我插手的。青春的母亲,头发很黑,用出嫁时从外婆那里接过来的银钗挽起一个漂亮的发髻;额头很光滑,没有一丝皱纹;而那淘洗苇叶的手指在绿色的映衬下,纤细而又柔白,随着水花的荡漾,粽叶的清香淡淡地在她周围弥漫,阳光透过井台边上柿树叶的空隙,洒在母亲两颊。我猜不透淘洗粽叶,对于她究竟有着怎样的分量,一颗撒野的心只是想着赶快让粽子上锅,好让我能够得到一个一年才有一回的美味。

这时候,就看见三婶端着他们家的白米和粽叶进院来了,她笑吟吟地埋怨母亲手脚太慢,怎么到现在还没有缚粽子呢?母亲莞尔一笑说:

“不急!一年就这一回,马虎不得。总要叫他姑吃个干净才是,要不,弄个小病大灾的,不是白忙活了一场。”

母亲是村子里出了名的巧媳妇,她用从路边采来的马连草包的粽子紧凑、棱角分明,望一眼都会流口水。母亲说,煮粽子要用文火,整整煮上一夜,那粽叶的清香才能渗入米粒和枣泥。清贫的年月,那粽子也不是纯白米的料,常常夹带些金色的包谷糁,倒真应了古人“角黍包金”的诗句;而品味母亲与三婶的说话,又对关中俚语的雅致多了几许的理解。听听!从女人们口里出来的不是“包粽子”,而是“缚粽子”,这一个“缚”字,古韵悠悠,让你想到《离骚》,想到《诗经》。

我就在粽叶飘香中进入梦乡。后来,在我大了以后,读苏轼的“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读陆放翁的“角黍包金,香蒲切玉”,始知这粽子千姿百态,精彩纷呈,南国人包粽子也不都是用苇叶的,绑粽子是用了彩线的。于是,便从中感悟出一种文化的滋润的质感来。

再大了些,我终于明白,这青青的粽叶,这白玉般的“菖歜碎琼”,是与一位伟大的灵魂交织在一起的。

在我的家乡,送粽子是长辈的事情。清晨,阳光洒满老屋的窗棂,母亲急急忙忙地将出锅的粽子盛进竹篮。这时候,就从厢房里传来祖父对我乳名的呼唤:

“走!跟爷去给你姑送粽子去。”而我就在他走出厢房的那一刻,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了一缕淡淡的忧伤——祖母去世时,姑母们还都是些不晓人事的孩子,因此,这个日子,常常牵出他心头不绝的痛。

唉!岁月送我走进夕阳老境,城市分割了我的生命,那久违的粽叶清香哟,那不绝如缕的亲情哟,那割舍不断的文化情结哟,伴我看晚霞灿烂,送我登上远去的兰舟。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毛俊子2012-06-17 11:24:28[回复] [删除] [举报]


七律
读焕亭兄《粽叶青青香》偶占
壬辰年闰四月二十七日

云岭秦风千载下,人间五月过端阳。
角黍包金缚粽叶,艾蒲祛毒插门窗。
最忆慈颜当日爱,每牵赤子百年肠。
火榴花发向天啸,独醒灵均万古伤。

和毛俊子先生

汨罗濋雨千载下,华夏年年有端阳。

且借龙舟抛角黍,遥祈水府护屈梁。

身骨虽去行吟壮,离骚尽存饮菊香。

信有忠魂无酒醒,忧观远海霭云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