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意载人文   墨张气韵——品一山水画赏读

(2011-03-05 11:10:23)
标签:

中国

天上玉屏

山水画

江山无处不物华

笔墨

文化

分类: 评论

意载人文   墨张气韵

——品一山水画赏读

http://s11/middle/5307d7cc49db3cbb8053a&690  墨张气韵——品一山水画赏读" TITLE="意载人文   墨张气韵——品一山水画赏读" />

读品一的山水画,无论是布局章法还是笔墨语言,都彰显出对于“山水”传统的执着传承,对时代精神的知性诠释,对艺术创新的孜孜追求,从而在笔墨意趣中传达出一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人文情怀和“挟风雨雷霆之势,见神工鬼斧之奇”的博大气韵。

http://s2/small/5307d7cc49db3cf1e0101&690  墨张气韵——品一山水画赏读" TITLE="意载人文   墨张气韵——品一山水画赏读" />

所谓中国山水画对人文精神的承载,说到底就是贯注在作品中“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是从个体的知觉出发,对于自然和永恒的生命体验,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性解读,是人对于自身在自然界位置的一种美学认知。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说,它是艺术家打在客观物象上的思想和情感印记。作为一个走在时代激流中的艺术家,品一的作品少见历史上某些封建士大夫所谓的“闲适”和“萧疏”,而以赤子的情愫,倾情于祖国山川的“江山多娇”,黄土文化的博大浑厚,大千万类的“自由竞艳”。这种清醒的价值选择,使得他的作品在布局上追求一种背景的旷远,主体的宏阔和画面的幽深,读他的巨幅画作《天上玉屏》,仿佛心灵穿越于险峻奇峭的峰峦叠嶂,精神翱翔于松柏苍郁的云海空谷,情遨游于山重水复的蜿蜒逶迤,脚步驻足于钟磬悠悠的山间古寺。显然,作者的视角是“会当凌绝顶”的俯瞰,而胸中激荡的是关注人类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的“大爱”文化情结。在这里,林林总总的客观物象都不过是被意象化了的文化符号,而“符号是艺术篇章中最基本的元素,符号构成了艺术的表达”(尤鲍列夫语),它所蕴含的是作者对历史沧桑的知觉体悟,对民族品格的纵情讴歌,对人的尊严和伟岸的移情诠释,其显形的意象和隐形的意象都是十分丰富的,人不在画内而情在山水气韵中,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正是中国传统艺术之异于西方艺术的真谛所在。如果说,《天上玉屏》是作者人文视野的全景式体现,那么,《黄土情》所要告诉读者的,则是浓郁的地域文化信息。苍茫起伏的黄土高原,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而且曾经书写了中国历史的“风云际会”,缔造了多少凭虚御风的“一时豪杰”。因此,作品所要告诉读者的,绝不只是沟壑纵横的陇原逶迤,是“分野中峰变,白云回望合”的极目旷达,而是一种穿行在历史长河中的文明存在。作品运用多彩而又多变的线条和笔墨语言,质感而又意象,状物而又写性地表达了作为一种文化既在,黄土高原对于人类生存的根魂一样深远的意义。既彰显了作者“咫尺天涯”的“大我”理念,又反映了画家内在的情感和气质,是一种为民族责任感所支撑的社会意识和文化自醒。透过作者的气息运筹,不难看出他对于艺术规律的自觉把握。不用说,在成像空间上,“天、地、中”等传统范畴的熟稔驾驭,营构了作品凝重、高阔的气度,而布局的主次、错落、参差则使得“意”与“象”之间实现了美学层面的升华和过渡,正如当代著名画论家颜锋所说:“笔墨看似技巧,实际上却是画家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学识、阅历,志趣个性的综合表现。”而所谓“笔墨精神的式微”,正是文化意识淡漠的表现。品一作品的人文精神,对于医治今天弥漫画坛的浮靡之气不啻是一种有益的警策。

http://s2/small/5307d7cc0762b94ff5831&690  墨张气韵——品一山水画赏读" TITLE="意载人文   墨张气韵——品一山水画赏读" />

中国山水画自经历了五代南梁荆浩而完成集成之变后,无论从艺术思维到表现手法都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认知体系和范式。然而,它从来就不是一个桎梏画家审美追求的窠臼。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事实上,一代一代的画家总是不断地吸纳自然和社会对艺术灵性的浸润,书写着属于自己,也属于他所赖以存在的时代的笔墨意趣,而创新和发展就在这演进的理路中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

不用说,构图时的“气、韵、思、景、笔、墨” 等要旨,状物时的“ 筋、肉、骨、力”的走势,意境上“神、妙、奇、巧”的品格追求,在品一的作品中都获得了艺术逻辑的承继和坚守,然而,当他将这些理论的范畴赋之创造实践时,那种求新求变的辩证思维是不言而喻的。一是在刚与柔的相辅相济中体现意象“和谐”。如《山松图》中,为表现中原山岳奇峰兀立,嶻巕险拔和岚浮翠涌的苍茫蓊郁,以面造势,以线为骨,主体山峰采用点错皴,以表现绿苔丛生,草木葱茏,而次峰则多用斧劈皴,把群峰耸天,“刺破青天锷未残”的峻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山峰交割处的岚霭缥缈,更有着“方欲去而忽来,乍欲行而若止”,“中含坚质”、“含烟飞雾”的气象万千。

二是在“远”与“近”的景深透视寻觅心灵栖居。“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中国画对于透视的体认丝毫不亚于西画理论。品一的青绿山水《江山无处不物华》,其山与水的相依和勾连;聚与散的对立和照应,断与续的错位与交织,不仅营造出画面的纵深和幽远,而且铺绘出祖国风物的飞彩叠翠。近峰群聚而有序,远山简约而有章。正所谓“远山一起一伏皆有势,疏村或高或低则有情”(董其昌语),笔墨不过是手段,而承载的是画家“登山则情满于山”的艺术审美,因而,作者笔下的一山一水便都被赋予了生命的张力。

http://s11/small/5307d7cc49db3d4c3e01a&690  墨张气韵——品一山水画赏读" TITLE="意载人文   墨张气韵——品一山水画赏读" />三是在“虚”与“实”的相映生辉追求意境超越。虚与实无论是在山水画还是在花鸟画创作实践中,都是见证画家艺术直觉的重要范畴。“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品一的作品十分注重于尺幅之间追求象外之境,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致,在有限的语言张弛中表现宇宙和自然的广袤和无垠。如果说,“实”在他的创作中具体地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性书写,那么“虚”则更多地寻觅画外蒸腾的境界。从《暖春图》到《山居新村》,从《东峡之春》到《山村秋意》,写景则“情以物迁”,留白则“心游物外”,清人石涛曾经主张画为“心画”,品一的山水,就是他人生的“诗意栖居”,是一曲曼妙俊逸的心灵诉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