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点松墨写春风(电视专题片脚本)
(2009-12-24 11:40:03)
标签:
书法艺术陈天民中国文化 |
分类: 散文 |
万点松墨写春风
——书法家陈天民的艺术世界
- 2009年岁末的阳光,透过窗棂,暖暖地撒在“易安庐”翰墨飘香的案头,温暖着陈天民神思飞扬的眉宇。
- 刚刚捧回“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的他,凭窗而立,久久地凝望着曾经孕育了大秦雄风的古城,回眸十几年身后的风雨足迹,心中荡起一层层的浪花。
- 昨天,他用披风带雨的步履,用翰逸神飞的艺术思维,谱写了一条探索创新的路;而当一个个灿若明珠的奖杯,一本本鲜艳耀眼的证书拥入怀抱的时候,他的目光油然投向更加遥远的未来。他发现,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 字幕):万点松墨写春风——书法家陈天民的艺术世界
- 巍然耸立在梁山峰顶的乾陵,曾经是盛唐气象的文化标识;铺彩织锦的乾州大地,缔造了钟灵毓秀的地域文化,也哺育了群星璀璨的作家、艺术家。
- 来自乾陵脚下的陈天民,现在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咸阳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从上世纪步入当代中国书坛至今,他步履矫健,一路走来,斩关夺冠,不断创造着艺术征程中的辉煌。
- 早在2003年春,他就以两项专项奖而取得了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资质;2004年,获全国楹联书法奖;2005年,获第五届全国新人新作奖最高奖以及全国首届大字书法展三等奖,从而拉开了他冲击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的序幕。
- “挥洒浊醪观世事,研磨淡墨写春山”,陈天明的翰墨生涯要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的他,早年是一位体育教育工作者,并且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了骄人的业绩。他培养的竞走运动员,曾经在悉尼奥运会上走出亚洲的最好成绩;1992年,国家体委曾经准备调他担任中国竞走运动队的教练。然而,一次意外的家庭变故却使他把人生的价值目标转向了书法艺术。
- (同期声)正在我满怀信心地做着赴京的准备时,我的前妻却遭遇电击而身亡,火灾把家里烧得一片狼藉。所有既定的生活秩序都被打乱了。那一段日子,我开始拿起自己早年就钟爱的笔,用书法寄托对亲人的思念,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
-
1995年,应北京体育界几位爱好书法的朋友邀请,陈天民带着对家人的萦萦牵挂,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北上赴京,开始了他漫漫求索的翰墨旅程。 - 北京,带给陈天民的是生机勃勃的现代化气息,是璀璨夺目的文化氤氲,是书坛百花竞艳的春色烂漫。在这里,他沐浴了中国书法的艺术魅力,他领略了书坛大家的人格风范。当代中国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在看了他的习作后,欣然接受了他的拜师请求。他早年对于书法艺术的情结因了这一次进京而再度遭遇激情,他生命的航舟因为与书法结缘而迸发出新的绚烂。
- “一拳之石取其坚。”
- 这是一条“筚路蓝缕”的苦苦寻觅之路。追忆往事,陈天民总是满怀深情地感谢他现在的妻子与他相濡以沫,共扶艰危走过的清贫日子。
- (陈天民妻子同期声):记得第二次进京的时候,没有学费路费,我把家里仅存的95元钱全部给了天民。天民不忍接受这个钱,说都拿走了,你和孩子的日子怎么过。我说,我和孩子在家里怎么都好说,只要你安安心心地上学。
- 陈天民同期声):95块钱,在当时,连学费的三分之一都不够。交了学费,就没有住宿钱。多少次,我都是在北京的立交桥下度过一个个夏夜的。有一次,看见有人往工地扛钢管。我问人家,扛一趟多少钱,人家说5毛钱。我于是找到工头,说好每天为他们扛30根钢管,然后,拿了15元工资,赶到学校去听课.
- 陈天民就这样地凭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绿叶与根一样的情怀,凭着对书法艺术的痴爱,凭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度过了两年“磨砚”岁月,无论是在书法理论还是笔墨技法上都实现了步入书坛后第一次质的飞跃,以优异的成绩跃入北京师范大学欧阳中石书法研究班,向着一个更高的境界迈进。
-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当2006年深秋的金风传递着收获喜悦的时候,陈天民捧着“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归来了。颁奖现场,陈天民热泪盈眶,他的老师欧阳中石泪光盈盈地对在场的学生说:“论学历,你们比天民高;论条件,你们比他好,可天民拿奖了,为什么?”
- 然而,陈天民深知,“一勺之水取其净。”这是一条创新开拓的探索之路。
-
获奖,只说明昨天,而不能代表明天。陈天民决心从零开始,孜孜不倦地追寻中国书法艺术的真谛。 - 眺望嵯峨崔嵬的秦岭,陈天民想,“山不拒寸土,始能就其高”。他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 漫步在东去的渭水河畔,陈天民想,“水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他需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接纳当代书法精彩纷呈的流派.
- 临池泼墨,陈天民的胸中激荡着时代的旋律:继承和创新,是中国当代书坛面临的严肃课题。他要以自己的实践书写一份精彩的答卷。
- (同期声):继承与创新,说到底就是“囊括万殊,裁为一相”。我的书法,从根本上说,就是宗法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体系的“中和之美”,融入了汉隶唐楷的古朴厚重,以行书入手,主攻草书,而于唐人孙过庭的《书谱》用力最深。目的就是让技法承载人文关怀,民族精神、时代气息。
-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清气上碧霄。”创新,在陈天明的眼前铺开一条宽广的艺术天地。创新,形成了他以“小草”垫底,步入大草,于丰富多彩的线条语言展现西北人沉雄大气,恢弘狂放的主体书风和“要有狂狷精神,不能有技术缺憾”的艺术观。 - 这是2008年的五月,关中平原丰收在望的日子。
- 《陕西书画三百年进京展》》在北京举行,在当代入展的20多名书法家中,陈天民跻身其中。
- 那一天,人民大会堂人头攒动,翰墨溢香。中国文史馆邀请陕西籍书法家举行笔会。陈天民笔走龙蛇,墨泼烟云的恢宏大气,丈二宣纸上书写了巨幅草书作品,赢得了在场京、陕书法家的热情赞誉。
- (当代书法家王蒙同期声):那一天,天民充分展示了大西北书法的沉雄大气,粗犷豪放。他在那里写,大家在一旁给他鼓劲。写完后,一片掌声。我后来在我的《王蒙师友书法集》一书中这样评价他的创作:“即闻沙沙作响,时有金石之声,只见满纸烟云。”带队的省上领导后来对咸阳市领导说:“天民为咱陕西人争了光。”
-
2007年初,陈天民当选为咸阳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这让他深感肩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从事艺术创作的同时,他把大量的精力投入了书法教育事业,不惜牺牲“双休日”,深入基层,举办书法讲座。先后听讲的人数达2000多人次。目前,经他指导的书法爱好者,有不少人已经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仅长武县一个县就有三名中国书协会员。他的故乡乾县,先后有10人加入中国书协。 - (同期声)书法成就了我,我得益于书法,我要用书法回报生活,回报故乡的父老乡亲,因此,我把普及书法知识看做繁荣创作的必由之路,先后在各县建立了培训中心,我常常是周六早上出发,驱车两个半小时到长武,讲完课,急忙赶往永寿,晚上到乾县,奔波虽然累了些,可是看到学员们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殷殷痴情,那种苦都化为一种精神力量了。
-
陈天民深深地爱着他脚下的这片热土,爱着养育了他的父老乡亲。他以赤子情怀播撒艺术的绿洲,以孺子牛的忠贞坚守着一个艺术家的价值观,对于家庭贫困的书法爱好者,他不仅免去学费,而且无偿地为他们提供纸笔。 - (学员同期声):甲:当我向陈老师提出学习书法的请求后,他不但欣然接纳了我,还为我买了纸笔,现在想起来,觉得如果不好好学,着实对不起老师。
- 乙:我从陈老师这里学到的,不只是书法艺术,更学到了做人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
- 丙:喜欢陈老师的艺术,更喜欢他的做人。
- 这是2009年岁末的一次书法讲座,参加听讲的有来自咸阳市各县区的100多名学员,那一双双专注的目光,那一件件严谨认真的作品,是对他辛勤付出最好的回报。
- 冬日朝霞在咸阳湖上铺开万缕嫣红,乳白色的雾霭妆点着古城的早晨,晨练的笑脸迎接着新的一天。
- 我们的主人公陈天民又要出发去山区了。
-
陈天民的目光,望着蜿蜒到远方的道路——前方,矗立着他人生新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