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断爆出关于“蜗居”的新闻:
先是北京78岁老人黄日新设计了胶囊公寓,简易版和豪华版两种。为那些低收入人群解决居住困难。继而又出现重庆一饭店老板买七套房子改建员工宿舍,7套房子住200人,引起居民不满闹纠纷。惊动了城建和警察。
这些新闻说明什么?衣食住行,人生基本需求,居者需要有其屋,而在这样巨大而迫切的社会需求和生存问题面前,政府和开发商的反应未免有些迟钝。为促进蜗居问题的解决,特提出如下建议:
建造什么样的房子适合蜗居者需求?
1、 小面积的商品房:适合低收入的家庭居住的一室一厅房。
2、公寓房:旅店式的一室带卫生间的商住两用房,适合临时性租住。
3、 宿舍式的筒子楼,单间卧室,可以共用走廊,有公共卫生间,公共洗澡间,公共洗衣房,甚至公共食堂,可以设专人管理。适合单身者居住。
4、集体宿舍式的胶囊公寓:几人合住一间。
5、条件好的住宅房屋和公寓房混杂的建筑格局。适合老年人和青年人相互扶助的居住。
上述房屋的户型可能对于解决低收入人群的蜗居问题更加需要。政府和开发商应该加快这样的房屋建设,而不要固守千篇一律的大户型住宅建设。
社会应如何对蜗居者提供帮助?
1、政府和用人单位投资建造安居房可以享受免税或地价零出让,来降低蜗居房成本,为低收入人群购买和租赁房屋创造条件。
2、投资人购买蜗居房低价出租: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了有蜗居房的需求,如果有人建造了这样的房屋,自然也会有投资客购买。
3、慈善基金投资蜗居房出租或收容鳏寡孤独者,对于那些没有生活能力,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线等等需要辅助的人群,由社会慈善机构购买房屋提供给他们免费居住,有利于社会稳定。
4、贫富或老幼杂居相互扶助,共创和谐:我国在日益步入老龄社会,许多老年人独自生活或者儿女在国外,生活缺乏人照顾,住在大房子里自己一时不方便下楼都可能吃不上饭,甚至死了都不一定有人知道。如果建造那种适宜老年人居住的房子和年轻的打工者居住的房子间杂,低收入青年作为社区服务的志愿者来照顾老年人,说不定八小时以外还可能会挣得额外的小时工收入,说不定老年人可以看家洗衣做饭,青年人可以跑外买菜搞卫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甚至成为异性亲人,这种形式可能更有助于和谐社会。
温总理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要让中国人活的体面和有尊严。动员社会力量来解决低收入人群的基本需求是十分必要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尽欢颜”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应该能实现,一定能实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