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纯夺冠第四届冰心散文奖

标签:
陈奕纯画家散文《向上的春天》第四届冰心散文奖 |
分类: 经典华章 |
陈奕纯《向上的春天》夺冠第四届冰心散文奖
备受文学界广泛关注的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于8月1日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揭晓,陈奕纯的作品《向上的春天》荣获单篇散文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以及在京的著名作家、评论家李瑛、林非、从维熙、贺捷生、王巨才、袁鹰、何西来、雷抒雁、王宗仁、石英等出席颁奖大会并为获奖作家颁奖。
冰心散文奖由中国散文学会根据冰心先生生前遗愿于2000年创立的。其宗旨以推出优秀散文作品,繁荣文学事业为己任,不断发现、培养中青年散文作家为目标,在前三届评选中,先后有贾平凹、肖复兴、赵丽宏、铁凝、迟子建等100多位作家获得此殊荣。本届作品为2007年至2009年在中国大陆公开发表出版的散文单篇作品、散文集和散文理论作品,题材广泛,既有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事迹,也有对建国60周年的情感抒发,也有对现实生活的状写以及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从获奖作品的整体水平看,大体代表了这一时期散文创作的总体质量。8月1日下午,获奖作家围绕新世纪10年散文的回顾和对未来10年的散文展进行了很好的座谈与交流。
著名书画家陈奕纯的散文《向上的春天》获单篇散文奖,该文曾发表于《安徽文学》、《中国作家》杂志,并荣获2008年中国散文年会金奖。据悉,在第一届至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的获奖者当中,陈奕纯是第一位获此奖项的中国画家。正如本届评委会授奖词所说:“陈奕纯先生是一棵年轻的‘散文树'。读《向上的春天》,我们看到的是作家将艺术美学、书画艺术创新对于自然的理解,一字一句地融入在作家本人浓得化不开的‘白玉兰情结'中去。我们认为,《向上的春天》之所以能被众多的评委和读者喜爱,理由有三:一是这篇散文本身就是一幅大美的工笔画,围绕着‘白玉兰'这一花木景致,作家‘由花生情'、‘由情作画'、‘由花生画',从自己孩提时偷偷捡花、少年时花下早读,一路写到大学选修书法和国画课、读研期间至毕业后潜心研究玉兰画、受命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以白玉兰为主题的《碧玉生辉》大型工笔画等等,由时间所衍生出来的许多细节,更凸现出中国作家的乡愁情怀;二是陈奕纯在画家与散文作家的边缘走得很远,它成功地将绘画技巧转化成了文学语言,这些绘画当中的技巧和美学思想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一种美的发现、美的创新以及情的宣泄,可谓是在水墨中顿悟人生了;三是《向上的春天》标题比较新颖,第一眼就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绿意弥漫的感觉,如早晨六七点钟的太阳一样灿烂、年轻,给人活力,催人奋进。这样,一段悠长铭心的时光被陈奕纯尽收于笔下,虽短小,但显得格外飘逸别致、心境高远了。”
感谢评委会把本届“冰心散文奖”单篇散文奖授予了我,也感谢大家对于《向上的春天》这种“画家散文”的青睐。说起来,我写散文不久,浸染了一点点中华书画艺术的水墨气息,一字一句地融入在本人浓得化不开的“白玉兰情结”中去,不想能够得此殊荣,真是没想到。
我对写作的冲动完全是自发的,对文字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这并不是简单地能用“诗书画”三个字所能概括了的。我为什么要写作呢?法国女作家弗朗索瓦兹·萨冈说:“写作的快乐是难以解释的,就像突然之间,我找到了一个形容词和一个名词可以组成绝妙的搭配,一个与我们想做的事完全不符的想法,但令人快乐。……有时,也是令人耻辱的,即当我没能写出我要写的东西时。那时,就好像已经死了一半。”我想,我时常会和萨冈那样为了生活的快乐而痛苦,让句子们整日聚集在一起,最终变成了自己的观众。
世上所有艺术的创作过程,就是一条寻找美、寻找爱的道路,也像我本人创作大型工笔画《碧玉生辉》以及散文《向上的春天》一样,为了一种理想。
甚爱玉兰,曾经给中南海画过一幅《阳光灿烂,春暖花开》大型工笔画,并写了一篇关于白玉兰工笔画创作的文章,总不尽兴。现在,为人民大会堂所画《碧玉生辉》白玉兰工笔画已经完成,那天下午,我凝视着画中盈盈绽放的玉兰花,关于玉兰花及其一些感绪开始逐渐浮上脑海,随即蔓延开来。
家住花城,孩提时,所居大院里长有三棵玉兰树。树两大一小,每逢花开季节,大的花多,小的花少。只是,可惜那时大院里的孩子们中,属我年龄最小、个子最矮,总是摘不到花,又不堪他们的引逗,也不去索要,惟有眼巴巴的看着他们摘下玉兰花后兴高采烈的嬉戏。不过还好,能偶尔拾到他们落下的一朵,便急慌慌藏到衣兜里,在没人时偷偷拿出来,闻一闻,嗅一嗅,那种淡雅的清香,几乎弥漫了我的整个童年。
上中学后,我们教室后面的山坡上,也种有很多玉兰树。这样,在玉兰花盛开怒放的日子里,我与同学们犹如觅香的粉蝶,每天在玉兰树林间恣行无忌、尽情徜徉。清晨是争相跑到玉兰树下早读,午间是争相到玉兰树下复习、小憩。中学四年的每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玉兰树林里,总会有朗朗的欢笑声与读书声伴随着玉兰花的清雅幽香一起飘向远方。
大学期间,我专门选修了书法和国画课,读读画史,看看画集,知道了成熟于五代的工笔花鸟画,历经宋代宫廷画家精工细作的弘扬光大,达到登峰造极,形成体系完备的“院体画”。这类画恪守“外师造化”以至“中得心源”。如五代徐熙的《玉堂富贵图》和明代陈洪绶的《玉兰柱石图》,就是两幅著名的“院体画”。前者构图饱满,设色古艳,对玉兰花的刻画采用了以写实为主的手法,用线高古,表现出玉兰花的野逸典雅;而后者构图则非常疏朗,设色薄透清雅,用介乎写实与装饰的手法,以凝重的用笔、轻松的线条、简约概括的造型,来表现玉兰花端庄、隽永、清秀、淡雅的精神面貌。尽管两位大师以不同的手法,刻画出玉兰花迥异的风貌,但都寓喻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他们的画风深深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玉兰花探究者。
“净若清荷尘不染,色如白云美若仙。微风轻拂香四溢,亭亭玉立依栏杆”。出于对玉兰的崇爱,那时的我,便常常看着画册想,要是我能画出这样美的玉兰花该多好啊。“行动随于心动!”于是,课间,每次研习牡丹画之后就试着画玉兰花。然而,年少时留下的只是花香,而对玉兰花的生长结构和基本的形象特征却记忆空白。以致每次画每次不象。情急中,我才感觉到观察与写生对于画好工笔花鸟画是如此重要。可是学校周遭是没有玉兰树的,这样,玉兰花便开在了我的梦里。
大学毕业后,我到深圳当记者,单位旁边是荔枝公园,有天进去散步时,猛然间闻到了一股香气,那是熟悉、久违了的幽香。心情不觉激动起来,循着芳香快步前行,果见十余棵玉兰树出现于眼前,花朵繁盛、簇簇拥拥着,和梦中的一样。望此情景,心中不觉窃喜,此乃天赐我学画玉兰的良机!这样,每天下班或假日就到公园里对着玉兰写生。开始是局部写生,如画一朵花的各个面,一朵花从含苞到初绽,到盛开的各个过程。或画一批叶子,一片叶的正、侧、反等不同面。进而对玉兰的枝条、花朵、树干进行整枝缩小写生,不断掌握取舍与夸张的处理方法,把玉兰表现得更加生动传神。
一年多后,我大胆攻向直接写生中最难的课题——折枝写生。每次都在一定大小的画幅内,不论繁或简,进行完整章法的玉兰写生。运用线的形态、浓淡、疏密、节奏等等,来体现我对玉兰的感受和表达能力。并以花为主体,枝叶助势,花如人面,枝如躯干,叶如四肢,所以花叶枝构成一个有生命的整体,其生气和神韵跃然纸上,正是画面的灵魂、最美的所在。
转眼一年多又过去了,我负笈北上求学。阳春三月,玉兰花遍布京城。欣赏京城玉兰,潭柘寺、大觉寺和颐和园都是经典。这时,白天和同学骑车去看,晚上已经能凭着记忆熟练的默写玉兰了。
思绪折回,这幅《碧玉生辉》算是我多年来写生玉兰积累下来的创作体现。先说说笔法:第一是用圆润、挺拔的线条勾勒玉兰花瓣的外轮廓,用饱满又富有弹性的弧线来表现玉兰花瓣的转折处,使玉兰花瓣饱满、挺拔、具有肉质感;第二是以抑扬顿挫、方中寓圆的笔法勾出毛壳的干枯、脆薄的质感,与花瓣形成对比;第三是画老树干时则是中、侧、逆三锋并用,以点、线、面的组合来把树干苍厚、粗涩的形象尽情的刻划出来;第四是用双钩的笔法勾出柱形的雌蕊,用淡墨点出雄蕊的花丝。花蕊的点缀是表现玉兰花的精神之笔、点晴之处,因此在行笔时,要快捷且干净利落。
再谈谈构图:这幅画采用“∽”构图,画面右半部分的花朵密集重叠,左上部分则疏朗空灵,达到密不穿针、疏可跑马的艺术效果。而左上方的明亮光景恰好与右下的山崖鸣泉互相呼应,通过回旋和流动的描绘,把画面引向无限的空间。六只小鸟在花中吟唱,和叮当的泉声、阵阵的微风、浓郁的花香汇成一曲春天和谐的颂歌。
前些日子,又到中南海怀仁堂看要我画画的地方,管理处的刘助理说,你喜欢画玉兰花,我带你去看看这里的玉兰花。正值玉兰花繁盛季节,怀仁堂这两棵玉兰树花开怒放,一紫一白,清香四溢,让人通体惬意。我在树下留影,遐思却随着暗香涌向了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