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不到六点钟我便醒了。
是一个念头支撑着我,如何能把早餐做好,使家里的人,都能高高兴兴地吃好饭去上班。
老公活着的时候,是老公做早餐,我老抱怨他做得不好。现在临在自己头上了,想改变一下过去光做小米粥的做法,里面便放着小米,玉米仁、山药、枸杞子、南瓜、燕麦片,在小火上熬制。
我用着心的做,像个孩子似的,想盼望着一个“好”字!然则,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做好趁热吃,很有味道。如果延迟一个小时之后去吃,不仅饭变稠了 ,味道也变得不那么新鲜了。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理解了老公过去做饭,并不是不用心,而是我们没有趁热吃。而孩子们却说好吃好吃。
然则,从做饭这个过程中,我又深深体会到一个哲理——也就是,你想了解哪门学问,你就必须亲自去尝试,去研究,去探讨其中的奥秘 ,而且,你还要亲自去体验, 去总结。否则,就无从说自己做的多么好!
心是有呼应的,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言一句,都是发自他内心的反应。
谁不想把这个饭做好?让家里人美美的吃好去上班,可就是,每一个人的口味不同,你做出来的饭,只能迎合某些人,而不能全部迎合。这就是事物的不确定性。而作为操作者来说,你在某种情况下,就不得不想方设法去做好。不是为别人,而是在你的思维里,存在着一种不确定性因素,也就不由你朝着一个不确定的影子去操作。这就是人的下意识感觉,在无形中操控你的思维,去行动,去不断地研究 。
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
于是,我就开始研究做这种特殊味道的新鲜早餐了。像是在研究一个什么写作计划。实则上也是在给写作积累素材。这么一想,我的心便温和地安静下来。安静得如何按比例,做好新研究的小米粥。
很有意思!当我将这些小米、玉米仁、生荞麦、南瓜、山药、枸杞子,按比例放在加了水的做饭锅里时,老公的影子,老在我的眼前徘徊。我闭住眼又睁开,只感觉他在某个角落里窥视着我。
康德就曾指出:“自我”这个概念是非常矛盾的,因为对自己的意识本身已经包括了双重性的“自我”吧。
是的,我常常在其徘徊不定。也说明,人能拥有自己的自我表象这一点,使人大大高于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体。
做饭是一门特殊的学问,它既能使全家人欢欢喜喜地融在一起,共度那种家的味道,还能延伸传统文化的饮食习惯。
这使我清楚地看到,一个人在他行进的过程中,只要脚踏实地面对真实的生活,即使偶尔有狂风暴雨,但总将会迎来和风细雨的。
—2021年9月1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