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人性的灵魂救赎
(2015-10-03 14:25:17)
标签:
原创文学 |
分类: 读书随想 |
今年前半年,无意中与市文联副主席王善民老师谈论起阿根廷短篇小说大师博尔赫斯,忽然想起我在书店时买过一本《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其中一篇《圆形废墟》,当时读后触动很大,只因时间关系,暂时搁浅了。这一谈论,就又引起我的关注,回家后寻找出来,不由啃读起这本集子来。
没想,我越读越想读。如果说在建立新的语言结构方面,“意识流”小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那么阿根廷短篇小说大师博尔赫斯,在短篇小说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上做了大胆的尝试。
作为一位底层写作者,尽管我们面临的是广大的农村题材和地域文化的挖掘,但随着全球网络文化的建立,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处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博尔赫斯的小说正好迎合了这种变化。他用他尖锐的笔法,对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处境做出大胆的推测,对理性和知识做出质疑。如果将我们被知识和理性所构建的世界,比作一座房子,那么这座房子还稍许结实。但理性的人们已经习惯了这座房子,对一些细小的裂缝便习于为常。可博尔赫斯就像一个泥瓦匠,在修理这座房子的时候,他把他自己的观点,不动声色地融入到他的小说叙述中去。而且这个世界在他的小说叙述中不断地打散与重组,不断地颠覆和描绘,最后终究成为他心目中的人物形象。
比如我过去读过的《圆形废墟》,小说刚一开始就告诉读者,在某一天的夜间,有一艘竹舟沉没在神圣的泥沼里,谁也知道是从南方来的一位沉默寡言的人上了岸。但第一大段的中间部分却说是由于这个人的意志决定来这个地方的,并且是超自然的要梦见一个人……
就从这个超自然要梦见一个人开始,博尔赫斯巧妙地从世界单一的实在构成为多重的,虚幻的,如同镜子似的相互反射出那种奇妙的,无穷无尽的循环中来叙述他的想象……
刚一开始读,还觉得是实在的,但读着读着,小说的进展却完全推翻了这一切——因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个虚幻的幻影,这让阅读者不由陷入到一个被小说所设置的脚色中去——我的感觉就是所有人类的感觉,我的命运就是所有人类的命运。当小说最终写道自己是一个幻影后,这个幻影还要培育一个儿子,读在这儿,阅读者就非常模糊、非常震撼起来……
不仅如此,主人公还想象它的不真实的儿子,在别的圆形的废墟里也做着同样的梦。而且他“就是靠着他灵魂的缩小获得营养的,他的生命目的已经达到,使这个人不得不沉浸在狂喜之中。”他还写到:“构成地球的全部生物中间,只有火知道他的儿子是一个幻影”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我既是上帝被创造的幻影,却同时也可以创造幻影的上帝。因为“小说是哲学的艺术证明”,从这点出发,他的叙述就可以无限制的延伸其含义,就可以荒诞地包括人类的生存意义,使之真实与荒诞共存……
我怀疑,博尔赫斯是否也读过我们中国庄子写的《逍遥游》?仅此这一篇,从哲理上讲,是何等的如出一撤?
不难看出,博尔赫斯靠梦,靠幻想,迷宫似的叙述妙法、穿梭于小说宇宙的虚实之间,的确是费尽一番心思的……
不仅如此,他所写的短篇小说除痴迷于梦境一般的叙述之中外,从他的《镜子和面具》、《巴别图书馆》、《交叉小径的花园》等等短篇小说中,还沉浸在深邃的隐喻,和哲学的范畴之中。开创了现代小说存在的意义,和对现代文学探讨人性的灵魂救赎。乃至于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马尔克斯、库切等世界文学大师,都非常地崇拜博尔赫斯。因此,有人在网上这样评论:“博尔赫斯是书,是文学,博尔赫斯也是时间、空间、博尔赫斯更是知识,是智慧,是无止境的智力活动。”
是的。目前在几乎由商业出版主导的文学时代中,像博尔赫斯这种纯粹的写作形式,很难进入读者的视野。但是,博尔赫斯所代表的短篇小说高度,却是代表文学纯粹的高度的。按照当代著名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的解构主义来分析,博尔赫斯的小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次解构,都能出新意,并且这种新意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可能的小说交织中,组成文学链,不断地出新意。所以,《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的前言中就写到:“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概括地说,具有四个特点,即:题材的幻想性,主题的哲理性,手法的荒诞性,语言的反复性。”
鉴于此,我建议我们的文友们,能挤出你一点点的时间,涉略一下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从某种程度讲,或许对你的文学创作,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