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的启迪
(2011-03-14 11:39:18)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想 |
《城堡》的启迪
有一朋友和我随便闲聊起来,他硬说卡夫卡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卡夫卡。我想纠正,又怕伤了他的自尊心,便把我买的世界文学名著宝库卡夫卡文集《城堡》打开给他看。他觉得不好意思,看了我一眼,走开了。
其实,我早就买了这套书,可对卡夫卡文集,只读过他写的《变形记》、《判决》、《乡村医生》;其它的,没怎静下心来读。没想,这一将军,我便放下手中的《大国崛起》,读开《城堡》了。
不读也罢,一读把我吸引住了。
对卡夫卡的作品,历来评论不一:有的说是早期的存在主义、有的说是自然主义、还有的说他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的影响,去印证自己的想法等。可我觉得他有他的现实感。
仅就《城堡》而言,虽然从发表至今80多年过去了,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当今仍有十分积极的客观意义!
在现代社会里,凡具有理性、意志、社会观念的人,不会完全成为强权力量的玩物。也正因为此,人们丧失自由和丧失力量的境况,就造成人们的沉闷世界。而人们又不愿处在这个沉闷世界中,就努力去追求自由和希望。尤其是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小人物,就像《城堡》中的K那样,卑怯地屈从于世界,疲惫地走过世人复杂而挑剔的目光,交织扫射强权力量所构筑的城堡,任自己脆弱的生命在指缝间流去。甚至,却又自以为已经捕捉到了真正的个体自我。实际上,人们却是生活在一种虚假的幻想中,犹如疲疲沓沓的影子,被踩在脚下呻吟。
从写作技巧上分析,读卡夫卡的作品,应该把握他梦幻般的内心体验。但这种体验,有时又不是主人公自己,而是通过别人的口,用散文似的叙述方式,来描述作品的中心思想。比如《城堡》中的,“桥”旅馆老板娘,还有奥尔珈说什么、做什么,都是来反衬K的内心活动的。这种写作方法,如果没有一定的驾驭能力,很可能是苍白无力的,而卡夫卡却能将细节描写的真实与情节整体的结构紧密地联系起来。比如十五章的264页中写到:
“奥尔珈说到这里停止了。屋子里一片寂静,只有老人们不时发出的沉重而困难的呼吸声。K漫不经心地仿佛要补足奥尔珈故事似地说:你们都在做弄我…….”正好说明当时K的真实想法。
总之,卡夫卡的作品,想象力丰富又神秘,甚至把荒诞的现象也摄入他的写作视角。有时看似荒诞,但如果冷静地加以分析,又觉得他不荒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