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
(2009-11-09 19:25:26)
标签:
原创鼓浪屿情感文化 |
分类: 游记 |
鼓
到了鼓浪屿,有种风景如画的感觉。
这种感觉是有沉淀的。是我在北京住鲁院时的小丫告诉我的。我们班数她最小,齐耳的短发,一脸的稚气,穿着一件白茸茸的小大衣,逢人便说,我们的鼓浪屿可好哩,一年四季美如画,你要去后不想家。
是的,她说得不假。登上鼓浪屿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绿,广大无垠的绿,倏地向我扑来。一眨眼,亚热带的常绿树、椰子树、清香的棕阔树,还有那些不知叫什么郁郁葱葱的树,使我的心都成绿的了。接下来是红,那一片片的三角梅,红得晃眼,红得耀眼。(听说这是鼓浪屿的市树)还有那些用素雅耐火砖,铺就的各色各样图案的大小人行道,人们犹如在地毯上行走着。
我希望这样永远行走着。
可不多时,嗡儿嗡儿地报警车、救护车、洒水车 ,一古脑儿地从我的面前冲过去。让我奇怪的是,咋就没见一辆自行车、机动车哩?听小丫说,他们的鼓浪屿,有的是鸟语花香,缺的是车马喧嚣,难道这是真的吗?
立在道路旁,想能过来一辆三轮车。没有,几分钟过去了,没有三轮车的影子。只有洒水车哗哗哗地洒着水来回跑着。任您怎么想,摆在您面前的却是事实!
我彻底被小丫的说法折服了!可您不会想到,在宋代以前,这儿却是一个杂草丛生、渺无人烟的小岛。相传鼓浪屿西南海边有巨石,长期受海浪冲唰而中空,宽容数人,宋末元初,有一个嵩屿李姓族人上岛开发,才逐渐形成聚落。后来,每逢潮涌,如擂鼓石而得名为鼓浪屿的。(鼓浪屿现约2万人口,面积约1.8平方公里)鼓浪屿的文化是深远的。我姓李,说不定我的祖先也会与此有相联吧?山西大同老槐树下的认祖归宗,全国各地的人们不也在那儿认过祖吗?
没容我多想,领队的要我们去登景点日光岩。
为什么叫日光岩?有人说李姓祖先,每天早晨要去沐浴日光;也有的说山峰最高处怕岩石晃动,起名“晃岩”,后来有人把“晃”子拆开,就叫成日光岩了。叫法真否,来不及考察。要命的是,一进山门,快要往上攀登的时候,我的鞋脚跟却掉了半块儿。
这可怎么办?
难为情中,我忽然想起手中拿的那把长把子的伞。顾不得游人们笑话,我拄着伞,身负着点跛的阴影,去看山峰中嶙峋的怪石,峭壁的石刻——“鼓浪洞天”、“鹭江第一”、“天风海涛”等题词。这时候,一群小鸟从我们的头顶飞过去,便成了游人们的拍摄点。我没拍,呲呀咧嘴,脚痛难忍,只有饱餐双眼了。和我同行的老A说,活该,何苦来……可他那能理解我的心吗?踏入到每个不同地方大自然的神奇变化之中,去了解、去探讨、去研究,是我最惬意的呀!鬼知道一个女人家偏偏有这方面的爱好。没法,改不了!
我是最后一个走到山顶的。
山顶上有一个圆台。我站在山顶上,托着栏杆,凭栏远眺,鼓浪屿的风光尽收眼底。我常常地吸了几口清新的空气,算是一个日光浴。万物生长靠日光,鼓浪屿的文化也是日光普照的!
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屯兵鼓浪屿训练水师,收复了台湾。1840年鸦片战争后,厦门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1902年,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英、美、法、德、日等13个国家先后在岛上还设立过领事馆。这也照就了这个弹丸之地的小岛上,荟萃了上千座风格各异、中西合壁的中外建筑。称鼓浪屿是“万国建筑博览”的不朽美称!
还有纪念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屯兵鼓浪屿时构筑的“水操台”、“龙头寨”等旧址,在微风中清晰地映入我的眼帘。我多想去看看新建的“郑成功纪念馆”。领队的说今天不巧不开馆。一阵儿狂风吹过来,英雄的灵魂像有感应似的,我对着纪念馆默默地哀思了几分钟,在心内引吭一呼,只觉得喊声在山谷中羸弱地回荡着……
太阳慢慢地往西偏。领队的说,回吧,时间太紧 ,只有这样走马观花地看看了。
回音刚落,我发现游人们都撅着嘴。还听见一老妪说 ,骗人哩。
是的,只要稍一思考,就知道领队的再搪塞我们。良久,我忽然想起小丫和我说过的一段话,我们的鼓浪屿呀,不仅风景好,还是个小维纳斯哩!
唉,我恨我的鞋。那掉了半块儿鞋跟儿的鞋,阻扰了我不好意思跟领队的央求,让我们再多停留一会儿吧。
不料,就在我厌恨的时候,在距离我的不远处,在夕阳的映照下,神秘的,红艳艳的上面贴着淡黄的,“世界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少年音乐会在鼓浪屿召开”的一幅长条标语飘过来。
我懵了 ,游人们都懵了。紧接着,就是游人们的欢呼声……
原来还不好意思的我,陶醉在游人们中间,拄着伞把儿,疯了一样的去追赶那支音乐队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