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行
(2009-10-09 13:59:24)
标签:
原创福州旅游情感文化 |
分类: 游记 |
福 州 行
五代后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始建的福应寺,现叫鼓山寺,又叫涌泉寺——因地面有泉水涌出而得名。位于巢湖市之东,合、巢、芜公路北侧、西楚霸王亚父范增之故里鼓山之上。
寺内以大雄宝殿为核心,殿、堂、楼、阁、院,依山就势,层层跌进。
可让我奇怪的是,走着走着,寺庙隐遁了。又走了一会儿,寺庙又突兀在眼前,山又隐遁了。一问,方知有“进山不见寺,入寺不见山”之说。
这到底为什么?也许不为什么,你只能悟。一切云云雾雾的朦胧,谁又能一时半会儿找出答案呢?
这时,我忽然想起一个故事:唐代的智闲和尚曾拜灵佑禅师为师,一次灵佑问智闲,“人还在娘肚子里时候,会在做什么事哩?”智闲看了看灵佑,哑口无言。灰心之余,智闲回去后,把所有的佛籍经典全烧了。虽如此,他并未放下这件事。一天,他随便扔出去一块儿碎瓦片,没想,瓦片扔到竹子上,发出了清脆的声音,一下,智闲和尚豁然顿悟……
想到这儿,我忽然悟出一个道理:胚胎在娘肚子里会想做什么呢?什么也没想,天下万物生于有,有就是有无。当时修寺庙时,是否出于此意?
我这么想着,风骤然而来,两尊金童、玉女也飘然而至。我心又是一揪:我游历了多少寺庙,头一次见塑有金童、玉女雕像。不知游人们是否与我一样的感觉?我屏息看着,希望有一双眼睛与我沟通。没有。都急着去看寺内那三件宝:鸡丝桌、铁树、血藏书。
我很是惊奇那670余件血藏书。高僧们用血写出来的书,或许是用生命的完整意蕴超越于知性思量之外吧?我想找个僧人问一问。四下里瞅了瞅,突然吹过一股寒气。我浑身一激灵,寺庙门开处,进来一伙人,也吵着要看血藏书。我想借借光。没想,迎面进来个管事的,说你们来的时间不凑巧,只好委屈你们了。
是的。鼓山是藏有秘密的。不然,怎么说来福州不来鼓山转转,算是白来呢。
接着,我们去看朱总司令亲笔提的“兰花圃”。
我过去一看,有一块儿牌子挂在那里。牌子挂得比地面高出许多,许多。四下里全是绿色。这种感觉,憋得我喉咙眼儿都是清凉的。我想细看,人们又嚷嚷着说,怎么树上会长出绿色的小兰花来呢?
我被这稀奇愣住了。愣得我想起周天侯的《兰花咏》:
“绿叶淡花自芬芳,深山庭院抱幽香。惠质不堪逐流水,露华何妨润愁肠。何人轻步踏小径,几杯残酒倾三江。怜花还需解花语,花魂诗魄传潇湘。”
这首诗里不难看出,兰花是喜阴、吸水、适宜生长在环境流畅的地方。而古代人把兰花比作“王者之香”。可见,兰花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朱总司令不也会写诗吗?我盼望着哪儿会出现朱总司令的诗?旋转了一圈后,空空的。我只好静下来再看那些小兰花:
听说兰花分春兰、蕙兰、建兰、寒兰、黑兰五大类,那这绿绿的小兰花属于哪一种类呢?我恨我多嘴没让导游来。我开始走神儿,直到走在鼓山的最底层——“无水亦佳处”,我才慢慢地静下心来。
只是,鼓山上为什么种兰花,现在也是个谜。
罗星塔相传是宋代柳七娘所建。七娘是柳南人,因姿容秀丽被乡间豪强看重,暗设圈套,说夫有罪,夫服苦役。七娘随夫入闽,没想,夫被折磨而死。一气之下,七娘变卖家产,在次修建了一座石塔,为夫祈祷。
真真假假,无法说清。反正,流传下来,几经修复、重建,就成了一个游览的好地方。
现在的石塔是,七层八角,高31余米,每层都建有拱门。
从宋代到现在,1000多年的历史,流传下一种精神,流传下外国人把罗星塔确认为国际公认的航标,是闽江的门户标志,有“中国塔”之誉的称呼——用邮票的形式,世界各地邮往马尾的信,写上“中国塔”三个字,就能畅行无阻。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们从底层开始,慢慢地往上登。
台阶很陡,我生怕一不小心踩空掉下来。想想七娘,我顿时觉得脸红耳根:一弱女子建一座石塔,该需多大的勇气和毅力!这种勇气和毅力,飞越了10几个世纪,有什么还比这传说更鼓舞人心的呢!
惊呼悲痛,悲痛惊呼,嘀铃铃,风吹铃响,一鼓作气我登上了罗星塔塔顶――七娘,您永远活在游人们的心中!
2017年10月13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