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说说这次的诺贝尔文学奖
(2019-10-11 09:57:44)
标签:
转载 |
分类: 文学杂谈 |
说说这次的诺贝尔文学奖
张颐武
诺贝尔文学奖的典型的选择路子和趣味,大概是三个方面,一是作家已经有相当的积累和在纯文学领域中很高的声誉,同时还始终保持持续不断的写作,不断有新作品出版。二是一定要有现代主义和其后发展起来的复杂的叙述技巧和独特的语言表现。这是纯文学区隔与通俗文学的最重要的标记。这是得到诺奖的作家必须具备的。三是对人性的理解和表现也相当深入和复杂,能够有多重的阐释的空间。这样的作家才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选择的视野中的典型的作家。至于像鲍勃·迪伦获奖,绝对是一个特异性的别格,是一个偶然。这一次的两位其实都完全合乎这个标准,他们的写作都持续了很长时间,具有很大影响,同时有很多形式方面的探索和追求,也对于人性的表现复杂深入。这次的选择可以说是一种常规性的选择。全球的纯文学,有它的自身的出版和运作的完整的机制。这种纯文学和一般的读者接触的大众小说等等其实是有相当的区隔的。诺贝尔文学奖其实是纯文学和大众最重要的交集之处,让在纯文学中具有名望的作家有机会进入大众的视野。所以,能够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视野的作家必然地在这个机制之中已经有长时间的积累,才可能最终得奖。这种积累包括不同语言的翻译、在纯文学圈子中的广泛的认可、在虽然小众但在全球有影响力的纯文学的跨不同文化的读者中的影响力等等,都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托卡尔丘克和彼得·汉德克都是具备了这样的条件的。
对于现代主义之后的文学来说,最重要的区分就是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区分。纯文学一定是要有复杂的技巧和表意方式,不那么容易被一般人理解,有象征、隐喻、主观心理的复杂描写和叙述角度的变化等等,对人性的表达也更复杂和微妙。这些都是相对小的圈子里的选择。也就是相对专业化,由专业的读者和相对小众的中产“文艺青年”构成主要读者。阅读的方式精微化,没有一般现代主义和其后的文学的知识,就难以进入这些作品,往往觉得如坠五里雾中,不明其壸奥。这个圈子在发达的西方就已经较小,在一般发展中国家就更小,但由于全球化的发展,这些人连接起来,也就不算少。而且这种高雅的趣味,对于一般相对隔膜的普通中产来说就不敢轻易发言,往往对其相当敬畏,因为全球中产都重视自己的文化修养的提升,对于这些复杂的文学虽然平时不接触,但还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敬仰。诺贝尔文学奖就提供了纯文学和这些大众之间的切点。大众通过这个奖接触到纯文学,也会买书来作为自己也接触这些高雅文化的证明。这其实是普遍丰裕社会的重要的文化形态。
村上春树作品过于流行,本身就难合诺贝尔文学奖的标准。他作品相对复杂性不够,受一般中产读者欢迎,就让要求现代主义之后复杂技巧的纯文学领域不会非常接纳他。至于在之前突然引起中国媒体和公众广泛注意,被认为接近这个奖的残雪,对于一般的较少接触纯文学的中国公众是极为陌生的名字。
这次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引发了人们对于纯文学的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于跨文化的传播和全球文学的变化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