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南岳气象站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感 |
湖南省有八百里洞庭、八百里湘江、八百里衡山之说。在长沙就能见到湘江;98年大水时曾去过洞庭;不久前为了去衡山南岳气象站,终于有机会一览衡山。
湖南省衡阳市有个衡山县,还有一个南岳区,想上衡山,若去了衡山县则要出错,应选择到南岳区,然后进山。南岳区原属衡山县,后独立成区,还有现在的衡东县,也曾是衡山县的一部分。当地有这样的说法:衡山有名无山,南岳有山无名。其中的山便是指衡山了。
衡山被称作南岳,在五岳中唯一坐落于长江以南,并不算高,第一高峰祝融峰海拔1302米。但山很陡峭,在南岳山下海拔只有80米左右,1300多米的山峰几乎是拔地而起。气象站设在喜阳峰,在南岳72峰中为第二高峰,海拔1265米,位于祝融峰以东500米,两峰相距很近,从观日出的角度,喜阳峰在东,似更有利。在气象站朝东的山壁上还能见到一块光绪年间留下的石匾,上边刻着“观日出处”四个字。我们到达气象站时,见到一对游客正在收起睡袋准备离去,大概是为了观日出而露宿了一夜。
衡山秀美,是著名旅游景区,也是是佛教、道教圣地,2006年02月入选首批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2007年3月成为全国首批5A级风景名胜区;2007年8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被评为最受群众喜爱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
因这次是去看气象站,未能有机会领略景区的风光,留下了些遗憾。在衡山景区取得以上风景名胜的称号和地位过程中,确实还曾有过一段气象站是否留存的争执过程。
衡山上曾有过数十家单位和相关的建筑,包括办公楼和宾馆饭店等,这显然与申遗标准不符。为此,2005年前后,政府部门开始对山上各单位和建筑设施进行清理,并获得成功,多家单位和几十幢建筑告别景区。最终仅剩下气象、广电等几家得以留存。
气象站和原有3000平米左右的建筑,也曾面临被清理的境地。为了保住这个1936年开始设立的气象站,湖南省气象局派了工作组上山应对气象站保卫战,经不断陈述、说服和反复交涉,衡山气象站得以保留,但3000平米建筑被全部拆除,政府出钱重新规划建造了一750平米的水准较高的气象办公用房,虽不如原来的面积大,但质量明显高于从前,房顶上都用了防冻防潮的铁瓦。应该说保卫战取得了预期成果,既保住了台站,也改善了职工工作生活环境。
与其他一些高山气象站类似,在山上工作不是件轻松的事。若一两次旅游,在山上算是享受,可以尽情欣赏大自然的美妙,了解人文景观的内涵。但若长期坚守,就是两码事了,要承受和适应山上一年四季各类自然条件变化,有风和日丽,也有雨雪风霜。
在衡山气象站工作,冬季的冰冻季节和春天的湿潮季节都是很难过的。每年冬天约有40多天测风的风杯会因被冻住而无法工作,需要人拿着手持风向风速仪到观测场测风。站上的观察员给我们演示了人工测风的过程,显然在恶劣环境下不是件容易的事。手持仪器测风在精度上会受到一些影响,但总是有胜于无了。
2008年初的冰冻雨雪灾害,全国十几个省受到影响,衡山也难以幸免。山上的供电曾完全中断。气象站的业务人员在冰天雪地里坚守着,工作着,不舍不弃。南岳区委书记得知山上的情况后,徒步8小时上山看望了台站值班人员。当在值班宿舍里看到被子上冻上了一层厚厚的冰时,书记问为什么不将冰清除掉,站上人员回答:在目前的环境下,冰已成为保暖层,有冰才能挡住寒冷,保住被子里的温度,若将冰敲掉,空气温度更低,感觉会更冷。
听站里的人讲到这些经历时确实心里不是滋味,但他们仍很乐观,说欢迎我在有冰冻天气时上山看看,去欣赏一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满山的冰凌雪景,美不胜收,在山下是根本见不到的。冬天的冷害并不是最难过的,他们讲春天的潮湿更难受。本来山上就潮,再加上冰雪融化,湿气逼人,无处躲避,就如同泡在水里一样,在这种条件下也最容易患上疾病。
到过衡山气象站的领导不算少,除湖南气象局的领导和当地领导外,中国气象局原局长邹竞蒙先生和秦大河院士都曾到站上来过。可以在台站墙上看到邹局长的题词:“衡山气象站”。秦局长的题词是05年写的,稍长一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南岳高山气象站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气象台站。”
临走时南岳局的同志让我留下几个字,这让我感到为难。写不好字,每遇到这种情况都总是要回绝的。但这次有些难以推辞,考虑到衡山站所处的佛教、道教环境,便写了如下几个字:“人顺天意,天随人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算是表达一点意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