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世博

标签:
旅游 |
分类: 杂记 |
在世博园区,沙特馆无疑是最热门的展馆之一,投入也名列前茅,达20亿元人民币。参观后,是否实至名归,见仁见智,不好判断。豪华的展馆,是按阿拉伯神话中传说的“月亮船”造型设计的,独特的视频显示技术,可以体验到高投入的效果,也能从中见识到沙特国家的民俗风情、历史变迁、自然风貌和现代发展。但作为一个博物馆,总还是觉得缺少些现场感,那些影视画面无论多么精美,也不应成为展馆中的唯一。
石油馆属于后来者居上,作为企业馆,在参展初期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但随着游客的体验和比较,越来越得到到认同,目前已可以与沙特、日本、德国等展馆齐名了,加入到最热门展馆行列。石油馆是中国三大石油巨头投资建设的,从投资背景也可想象出其实力。
馆中最吸引游人的亮点也是一个4D影片,据说是园区内所有同类影片中制作水平最高的。高水平的背后自然离不开高投入,影片制作聘请了美国大片“阿凡达”的制片团队,投入4亿元人民币,拍了55分钟的影片,最后压缩成11分钟的展示片,供游客欣赏。影片拍得确实很有创意,也有技术含量,逼真、惊险,独特的画面设计及影片外的环境互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与4D影片相比,我更想了解一些与石油相关的其他知识,在石油馆里确实可以发现。从人类的衣食住行与石油的关系,到石油的发现、开采历史和相关技术都有所展示。因此,石油馆的设计更符合一个博物馆的理念,至少与美国馆、沙特馆相比,内涵要丰富许多。
每个展馆都会选择其独特的参展方式,至于是否能得到参观者的认可,就很难有一致的标准了。与那些热门馆不同,乌克兰馆以其朴素、简单的方式吸引着来往的游客。我去时,馆内的一个乌克兰小伙子在门口相迎。他用流利的汉语说:“去年金融危机,我们国家很困难,最后终于争取到经费支持,赶上了世博参展。我们无法与那些大馆相比,但还是尽力向世人展示我们国家的文化、风俗和近年来的变化。”我问这位乌克兰年轻人在哪里学的中文,他说是在青岛海洋大学,并希望能到北大读经济学的研究生。
小伙子的话倒也符合事实,乌克兰馆不算大,估计有400平方米左右吧,里面也没有特别吸引人的高科技项目。但从民俗风情来看,还是有独到之处。几位乌克兰人的歌舞演唱表演,吸引了不少游客。据说这样的表演天天都有,且每天不同。与那些4D大片相比,这种真人秀可能在科技含量上会略逊一筹,但从展示民族特色的角度,就难说了,至少吸引了我的目光,可以体验到更真实的一面。看到我给他们的表演拍照时,他们也拉我与他们一起合影,表现得很大方、开放、热情。其实,西班牙馆的舞者也是很吸引游客眼球的,在色调变幻的灯光背景下,西班牙女郎时而翩翩起舞,时而俯地沉睡,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相对那些影视作品而言,我更喜欢这类现场展示。
印象中俄罗斯人爱喝酒,估计乌克兰人也有类似的习俗,在乌克兰馆不大的展出面积中,设计了一个酒吧,里面似乎真的可以买酒喝,有一个老外坐在里面喝啤酒,或许是乌克兰人,不知是在为酒吧作展示,还是作为游客在品尝、享受杯中之物。
加拿大馆的总代表是在中国颇有名气的大山,这倒是不错的选择,凭大山的魅力,有助于协调参展中遇到的难题,相信也能吸引不少游客。在不同场合与大山见过几面,很认真也很热情,操一口流利的中文,在中国办事不会遇到任何语言交流上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