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技工问题

(2008-07-24 22:06:25)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章

 

    单位里一台大型卫星接收天线的旋转底座出了问题,裂了一道缝。由于会对业务造成严重影响,赶忙四处去找维修的人。联系到了一位专家,到现场查看后认为并不严重,只要对裂缝进行细致的焊接,就可以恢复正常。但一定要找到高水平的焊接师。

    问题看来不难解决,大家松了口气,开始联系焊接师。但意想不到的事又出现了。通过电话联系了若干个地方,对方听了情况介绍后,都说不行,派不出能接这样活的人。有一位业内的专家讲:你们若是需要院士,在北京我能找几百个,但要找能接你们这活的的技师,全北京不会超出四个。话说得绝了些,但毕竟还是留下了希望,不超过四个也行啊,总算没断了后路。

    最终通过关系,联系到了到了师徒两人。师傅年纪已大,不能亲自动手了,指导着女弟子对裂缝进行了精心的焊接,解决了问题。焊接的水平确实不一般,精湛的技术令在场的人赞叹不已。据说这师徒俩常参加各类技术大赛,屡屡获奖,在全国范围内能超过他们焊接水平的人确实不多见。

    对我们国家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情况时有所闻,但若不是遇到实际问题,真正体验到了难处,感受大概不会这么深。我国目前已快步进入到了世界制造大国的行列,但与世界制造强国的目标差距尚远。以追求高学历、高职称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方式,在多大程度上扭曲了中国的人才发展模式,确是一件值得认真反思的问题。

    记得曾在日本驻华使馆工作过的伊藤宗太郎先生曾谈到过:“中国在民用技术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有相当大的技术差距;在为数众多的研究人员中缺少大量的技术人员。”有报道说,德国长期以来把职业教育作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秘密武器,目前有各种职业学校9000多所。在德国,仅有30%左右的青年上大学,约70%的年轻人都选择了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和发展方向,一方面应鼓励每个人充分考虑其兴趣和特长,但同时也应在就业、晋升等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政策方面给以切合实际的调整。否则,就不能抱怨年轻人不下功夫钻研技术,而去追求未必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文凭、论文或职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珠峰情
后一篇:百年奥运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