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有关部门发布的报告,汶川大地震发生前,一点前兆也没有。一场造成数万人丧生的特大灾难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发生了。为此,地震是否可以预报的疑问也就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一些所谓的“前兆”传闻在人们将信将疑中以各种方式持续扩散着,一些难以充分印证的事前预报结果也时有所闻。
在突发的地震面前,有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不能像预报天气那样预报地震呢?尽管天气预报也时有不准的时候,常遭到抱怨,但相对而言,作为一种不很精确的有用信息,还是得到了普遍认可。
那么,地震是否就真的如某些人说的那样不可预测呢?或者说因为准确率太低而根本不值得去做呢?根据业内专家的意见,不能轻易下这样的结论。
说到预报,先要明确预报的内涵。具体来说,预报可以分为定量预报和趋势预报。天气预报的短期降雨预报或温度预报属于前者,可以量化到具体值;而气候预测中的年度预报或季节预报目前只能预报趋势,可以报出相对于常年的矩平值,偏高偏低或偏多偏少,但要报出具体值就困难了。不论是哪种预报,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使用者的某些需求。
为了达到预报目的,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和科学认识水平选择不同的方法。如经验方法、数学统计方法、动力物理方法等。各种方法依据的条件不同,但还是可以发现一些共性的基础。如:要有具有预报意义的基本信息,分析这些信息的具体方法或预报模型等。无论是天气预报还是地震预报,这些都是必要条件。
对于气象预报,无论是哪种方法,发现预报信息相对比较容易。人们每天可以感知到的温度、云雨、风、湿度、气压、能见度等天气现象的变化都可以用来预告未来的天气。包括长期的气候异常,不仅可以在大气层中找因子,还可以通过海洋、冰川、陆面植被的变化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传统的经验预报只要掌握一些实况数据,就可以凭经验对近期的天气进行分析和判断;而数学统计方法不但需要当前的天气信息,还需要历史资料,用来构建统计模型;动力物理方法则需要将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温、压、湿、风等信息在天气图上进行分析或作为数值模式的初值进行计算。从目前的发展看,数值预报模式的能力越来越强,已成为预报人员所依赖的主要工具。
地震预报方法与气象预报也有类似之处。如通过对地球构造运动的分析来判断板块应力变化的方法,同天气预报中的动力模型有些类似,只是研究的对象有固体和流体之分。天气的剧烈变化往往发生在不同性质的气团界面处,同样,地震也常发生在不同板块交界处。地震预测同样也有前兆分析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只是无论哪种方法,在获取有预报意义的信息方面,都存在较大困难。这也是地震预报较气象预报要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现状来看,地震的短期临近预报更难一些,而长时间的趋势变化是有一定基础的。包括美国的科学家也预测在未来30年内,旧金山湾区发生一次重大地震的概率为67%,南加利福尼亚的概率是60%,这应算是一种概率统计预报。
地震预报虽难,但作为一种对大自然的科学探索,对人类防御自然灾害又有重要价值,应坚持下去。气候预测也是一个世界难题,到现在并没有很好解决。一些发达国家曾放弃过,认为没有实际意义。但在中国,科学家们始终坚持,取得了不少成果,现在世界上多数国家也都开始发展气候预测业务或进行相应的研究了。
解决地震预报的问题显然不能指望一朝一夕解决,但一定要坚持,静下心来做研究,不急功,不放弃,通过一点一滴积累,一步一步攻关,一个一个问题的解决,才有可能逐步接近成功的彼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