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键盘上舞蹈的“高考状元”

博主按:“高考状元”一词,约定俗成,姑且称之。这几年,写过本地的两位“高考状元”。一位是今年的,另一位是2004年写的。挂出来,主要是文章的主人公本身就是非常聪明、非常优秀、非常可爱的青年;还有,就是希望两位“高考状元”的学习心态、学习方法能够给在校读书的博友乃至所有朋友一点点启迪!

让学习变成享受
——记全市高考理科“状元”吴涛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吴涛这样评价自己在今年高考中所取得的662分的成绩。他接着解释道:“所谓情理之中,主要是因为自己用心学习了,用心考试了,我应该取得这样的成绩;所谓意料之外,就是说我考试结束后的估分是在640至650分之间,而实际分数却在这个估计之外。”简单几句开场白,笔者感觉到了吴涛的理性和冷静。
吴涛现年18岁,出生于广丰县吴村镇吴村村一个农民家庭。贫寒子弟更好学,从小学毕业进入广丰中学就读以来,吴涛就表现出很强的自理和自制能力。吴涛说:“父母种田作地供我念书,非常辛苦!我必须珍惜时光、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感恩父母,报效社会。”从初一到高三,吴涛的成绩逐月提高,排名不断前移,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在今年全市重点高中联考中,他每次都位居第一。
学习没有捷径,关键是方法是否对路。谈到学习,吴涛认为,要取得好成绩、考出好分数,一要劳逸结合,二要联系实际。针对这两点,吴涛是这样解释的:“读书不能死读书,要注意劳逸结合,注重体育锻炼。几年来,我每天早晨都要去爬山跑步,坚持了锻炼,身体素质不会掉队,精神也饱满,学习起来就没有了压力。这样,学习就变成了一种乐趣,变成了一种享受。同时,学习要找到自己适合的模式。比如‘分阶段’复习,全班是一个集体,这个‘分阶段’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并不会也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同学。我就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吴涛的班主任潘老师告诉笔者:“吴涛是一个爱学习、善学习的好学生,他不但自己将学习当作乐趣、视为享受,学得不苦不累,学得有滋有味,而且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平时无论学习多紧张,只有要同学请教,他都会放下作业耐心辅导,直到同学完全理解。所以,同学们都视他为班里的‘老大哥’。今年我班有2个同学进入全市前三名、有6个同学全县前十名,这里面也有吴涛的一份功劳。同时,吴涛也是一位极富有爱心的学生,‘5.12’汶川地震发生后,虽然正值高考冲刺阶段,但他情系震区、奉献爱心,主动配合班主任,第一时间在班上发出爱心倡议,并带头捐款。从吴涛身上,体现了当代青年学生必须具备的品学兼优、德能并举的时代精神!”
据了解,吴涛填报的志愿是“香港中文大学”,我们祝愿他如愿以偿,祝福他明天更美好!

诗成珠玉在挥毫
——走近全市高考理科状元纪珽
在刚刚结束的2004年高考中,广丰实验学校纪珽同学以文化总分712分的优异成绩,瞻宫折桂,勇夺全省高考理科第二名,全市理科状元。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笔者与纪珽同学坐到一起,就奋斗目标、学习动力、成功秘诀和学习心态等话题进行了一次深谈。
目标:锁定清华
从小到大,我一直在感受、领悟着水木清华、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一切入话题,纪珽就语出惊人。
清华园,是莘莘学子心中的“圣地”,更是纪珽的精神家园。神往清华,纪珽有他自己的故事:其一,源于父辈不变的情结。纪珽读小学三年级时,有一次,他父亲与他聊起了读书和求学,一谈到“清华”,父亲的脸色立刻变得神圣、肃穆,父亲说:“当时我的成绩也十分优秀,非常向往清华,但由于种种原因,终究未能圆梦,只有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了。”从那一刻开始,“清华大学”这四个字就深深烙印在纪珽的心坎上。其二,基于自己的亲身感悟。初二暑假,纪珽随父母来到北京,一连三天,他哪里也没去,只是虔诚地站在清华大学门口,默默地注视着这所古老而神圣的学府,渴望有一天能成为这里的一员。北京归来,亲戚同学问起感受,听到的除了“清华”还是“清华”,在小纪珽眼里,仿佛北京只有“清华”,“清华”就是北京!
动力:源自兴趣
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从来没有把学习当成负担,兴趣是我真正的动力源。纪珽这样陈述读书的乐趣。他接着说,兴趣需要恒心相依相伴,兴趣最忌心血来潮、半途而废。兴趣在学习中,具体表现为一种亢奋的求知欲,一种持之以恒的追求。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建立在学习意义理解的基础上的,我们一定要明白,学语文可以博学多思,学数学可以明智严谨,学理化可以探究大自然的奥妙和内涵。理解了这一点,想对学习没有兴趣都做不到。
在处理学习与娱乐问题上,纪珽也做得很好。他说:“平时光注重学习还不够,还要注重休息,加强锻炼,适度娱乐,只有劳逸结合,才能事半功倍”。平时,他酷爱球类运动,每天下午放学后,都会与同学们一起,来到绿菌场上踢上几脚;夜自习结束后,他会戴上耳机,尽情享受一下音乐带给心灵的放松,然后在青春的旋律中进入梦乡。
秘诀:唯有勤奋
谈到学习秘诀和成功奥妙,纪珽认真地想了想,作了以下回答: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勤奋应摆在第一位,除了勤奋没有其他捷径。天资固然重要,但光有天资而不勤奋是不会取得好成绩的,《伤仲永》足以警示所有抱这样想法的人;天资不高但注重刻苦用功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既有天资又肯下苦功夫,在我看来,才是胜出的法宝!
勤奋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艺术。纪珽接着说,这里面讲究一个“巧”字。“巧”字如何理解?就是要以自己“动态”的学习方法来应对“静态”的学习任务,老师讲究因材施教,我们也要因材施学,一方面要注重平衡发展,哪门课不过硬,就有意识地多想点法子,多下点时间;另一方面,要学会取舍,进入高三冲刺阶段,各类练习题一叠接一叠,如何应付?如果你一个题目一个题目被动地做下来,不但精疲力尽,而且会迷失主攻方向。我的经验是参照老师的授课计划,充分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特点,主动、适度超前地进行学习与复习。比如我平时有意识地预览了部分大学教材,在这次高考中就发挥了作用。
心态:恬静平和
“读大学是评价人们素质的一项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纪珽就是以这种理性的心态走进考场、接受检验的。长期以来,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在师长的言传身教下,辅以自身的历练感悟,去浮躁、存敦厚、化傲气、育虚心,于一字一句间,在一笑一颦中,纪珽养成一种恬淡平和的心态,在成绩面前不喜,在挫折面前不愠,唯学海冲浪,迎接灿烂日出!
纪珽的母亲吴女士告诉笔者;“我们从小就注重纪珽品格方面的培养,心心相通,思想先行,教育他要立志成为一个健康健全的人,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我们常常告诫他要先做人再为学,要学会在大事面前做大文章,不要在小事面前做大文章。正如一棵树苗,一定要经过整地、施肥、除草、剪枝等环节,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吴女士的话,廖廖数语,足以彰显慈慈爱心。
即将步入高一级学府,回首过去,开拓未来,纪珽说要感谢社会、家庭、老师、同学对他无私的帮助和关心。他说:“在过去的日子里,是老师和同学们,是父母双亲给了我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今后,我将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大家汇报,以更出色的业绩来回报社会!”
笔者为之动容,纪珽年纪虽轻,已深怀感恩之心。感恩,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境界。桃李不言,花草无语,对大自然感恩的人,大自然将赋予他灵气和智慧;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对众生感恩的人,大家一定会深深的祝福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