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濒临死亡的中国文学

(2010-01-09 02:18:33)
标签:

《收获》

中国文学

出版机构

批评家

朱大可

文化

分类: 杂文

                                     濒临死亡的中国文学

    当年伊沙高呼解散中国作协,应者寥寥,大概和我一样,对中国文学尚存有一份敬仰之心,今天的中国文学已走到了濒临死亡的边缘,新近的民意测验表明,《最小说》打败了高不可攀的《收获》,在中国最大的读书类网站和各大知名图书销售平台上,所谓的作家们的文字,堆在数据库和图书库批发市场的角落里,大多成了无人点击过问购买的废品。

    民意就是天意,以雅俗来分解当下中国文学的界限,未免太早了点儿,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发展也不过百年多而已,此前多为志怪类和为帝王将相立传的史记类文字。

    如果不是郭敬明,中国的纸媒刊物就快消失了,找手纸你能很快找到一张印刷精美的招贴,方便之余还可博得一笑,但你绝对找不到一页纯文学杂志的尸体,你很荣幸,因为你免去了......!

   《最小说》在全国有14家一级印刷工厂;127台大型高速印刷机器;47台胶订机器流水作业;3060名印厂工人;9名文字编辑6名校对编辑6名美术编辑720小时轮班赶制;16家全国大型货运公司;126辆重型运输卡车;67条铁路、公路运输线路;4700件加急航空特快;30个省市、直辖市;292家代理商;370000余家大小书店;2000000读者。这些数字足以让那些……,我不想说,我没脸没资格说!所以转载一段记者最近对著名文化学者、批评家和随笔作家朱大可先生的一次访谈。

   (朱大可(1957~),著名文化学者、批评家和随笔作家。生于上海,祖籍福建武平(客家)。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朱大可崛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前卫文化的重要代言人,目前主要从事中国文化研究与批评,在中国文化界享有盛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批评家之一。因其前卫的思想、对社会弊端的激烈批评、独特的话语方式,以及守望文化现状的理性和深刻,对当代文化研究领域产生广泛影响。2006年9月号的《凤凰生活》杂志,推出“影响世界未来50华人榜”,“中国文化守望者”朱大可入选,与李敖、余秋雨、王小慧、程抱一等人一起,成为“思想的力量”的代表。)

 

 

吴怀尧采访朱大可

哀伤地目击文学年华老去 

1.相比上世纪80年代,当下文学期刊显得荒凉而凋敝,很多濒临死亡的边缘,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有解决之道吗?

这来自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中国大文化的整体性退化;第二是文学在新媒体和后现代思潮冲击下的世界性衰退;第三是中国主流作家集体进入个人写作衰退期,而新生代实力单薄,无法力挽狂澜。基于这三种原因的联手出现,中国文学衰退的景象变得更加触目惊心。对此我没有任何解救的药方。我们唯一能做的,也许只是哀伤地目击它年华老去。

2.现在出版界也有不少“潜规则”,最让写作者头痛的就是出版机构隐瞒印数和克扣稿费,对此你怎么看? 

你所说的正是我亲身经历多次的事实。比如我的《话语的闪电》,出版商只付了一万册的版税,而后就开始堂而皇之地“自我盗版”,多次重印,甚至放在大型超市销售,而我没有再拿到过一分钱。这不仅是作家和出版业的耻辱,也是中国市场的耻辱。我们也许还需要经过很多年,才能重建基本的出版伦理和诚信体系。当然,如果有一个民间独立的仲裁机构,事情也许会有所好转。

3.《收获》是中国的老牌文学期刊,这次被你弃而不提,能否透露下具体原因?

我觉得《收获》的优点在于坚守80年代的文学标准,这使得《收获》币其它杂志更接近文学,而它的弱点也在于它过度信赖这种尺度,以致这类文学期刊的路越走越窄,跟时代需求发生错位与失调。如果它能够适度引入新媒体文本,例如电视电影脚本、手机短信乃至图片叙事文本,则会使文学有“凤凰涅槃”的机遇。放弃向《收获》投票,也许是抱着这样一种希望:能借这一象征性行为,推动它和其它文学期刊的观念更替。

4.文学新人在和各类文学期刊、出版机构打交道时,你觉得他们应该注意什么?

我不知道。 我本人是这方面的失败者。对于出版机构,我们一直处在选择上的两难境地:善于把玩市场的,未必有诚信;而讲诚信的,又未必能玩转市场。文学新人大多没有经验,但却比我们更具有市场营销的本能和潜质。他们在这些方面不易上当。当然,文学期刊大多生存艰难,对于它们,文学新人应该把对稿酬的欲望压得很低。在今天的文化格局里,投稿是一次布施,投好稿就更是一种高风亮节。

 5.如果让你担任一家出版机构或者文学期刊的老总,你最先做的三件事是什么?

 不当国有出版机构的这类角色。但假如有人用刀架脖子的方式胁迫,那么我上任后最先做的三件事就是:第一,解散出版社,第二,劝其他出版社也解散掉,第三,自己辞职回家。

 

http://s8/middle/5302f643x7cabf3e3f6b7&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