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视知觉原则的实例分析

(2008-06-09 10:09:34)
标签:

杂谈

分类: 个人文章

    眼睛的存在是使得视觉成为可能,也就出现了我们现在的视知觉,作为一个重要的感知能力,每个视力正常的人都会有,但是这个却又是因人而异的。在这个差异的存在的同时其内在的联系也是有的,对此库尔特·卡夫卡的《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做出了一些解释,也就成了视知觉的理论基础。而其中出现的是视知觉的八个原则也就成了我们观看(分析)某一幅图片时的依据,我们为何看到的是这样而不是另外的样子,这与我们的视觉感官经验是紧密联系的。

    实例的分析是解释一个理论比较好的一种手段,尤其是像视知觉这样的理论。由于它是建立在观看的基础上的一门心理学,所以用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来证明其理论的可靠性就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对此我选择了雷恩·马格丽特的的油画《强奸》来给出实例分析。每一幅图片中包含的视知觉是非常丰富的,是不可能一次性的完完全全的将一幅图片或者是一幅画分析的透彻的,每个人都只是从某个方面或者是某几个方面来阐述自己对这张图片(或者是画)的理解。

     雷恩的《强奸》这幅作品中展示的是一个超现实主义题材——性。但是作为视知觉理论并不会去深入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而是我们看到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看而不是另外的眼光。

     完型原则是这幅作品中最为明显的原则,画面展示的是一张奇怪的“脸”,这张“脸”是由一个人头的轮廓(包含头发)和一个女性身体的部分结合而成。其实我们并不能把这个图形叫做脸,毕竟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可能看到这样的一张脸的。但是我们的第一印象的确是看到了一张脸,在进一步观察之后我们才会发现这是一张奇怪的脸。“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一些不完全的图形看成是(知觉)完全的图形,把无意义的图形解读成有意义的图形”(完型原则定义的解释)。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在我们的第一印象中被解读成了我们每个人都熟知的东西。《强奸》中正是利用了这一原则或者是说这一原则在画中得到体现,我们很自然地就将这个只是具有人头的外形而有女性身体组成的图形解读成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东西,本来这个图形是毫无意义的,但是由于第一印象的解读(将其看成人头)和进一步的观察(发现是一个女性身体)使得我们很清楚的得知作者想表达什么。当然出现这样的结果也是有另外的原因的。毕竟身体的各部分和脸部的组成也有相似之处:胸部成了眼睛、肚脐成了鼻子、阴部成了嘴巴,而腰部则就成了脸庞。完型原则是《强奸》中的形象具有深刻意义的理论支持,因为我们可以将一个毫无意义的东西尽量解读成我们熟知的东西。

    不是每一幅作品都会有完型原则的存在,但是图底原则则是存在于我们见到过的每一幅作品中的。《强奸》亦不例外。

   “图底区分是视知觉观察事物的基本方式,我们的知觉系统的最基本的能力是在图形和背景之间作出判断,否则图形的辨识就无法进行”(图底原则的定义)。

在《强奸》中我们又是很自然的将那个具有人头外形的图形看作是图,而将其它的部分看作是底,并且这一关系一经确定,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看到的那个形是十分突出的,以至于我们几乎不去观察“底”是什么样子的。当我们对着这幅图看过之后闭眼回忆就会发现这一有趣的现象。

    我们之所以将某个东西看作是“图”另外的看作是“底”,这个是于画面有很大的关系的。《强奸》中我们会发现我们将那个看作是底的部分的亮度较“脸”(也就是“图”)底,并且变化少,颜色单一,也不和“脸”的部分在颜色上发生混淆。在这幅油画中它的图底关系是非常明确的,也是我们一眼就能够区分清楚的。并没有出现暧昧不清的情况,这也是超现实主义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

    通过对雷恩的《强奸》的心理学分析,我们会对其他的作品出现类似的分析,当然不会仅仅局限于“完型原则”和“图底原则”。而是更广泛的分析并注入新的理论支持,使得自己对眼前的所见有了新的认识,也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东西是这个样子,而不是其它的?”视知觉原则的实例分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又一次的感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