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岳远学 常 言
只有有资金、有技术、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参与进来,才能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对接,才能实现产业化。
位于滇东北的巧家县药山镇,素以山泉水资源和中药材资源闻名于省内外,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吸引了广大商家前来巧家县圆他们的投资发财梦。近日,以寻找资源项目著称的云南海全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相中了“药峰山泉”,与巧家大药山绿色食品开发公司签订协议,决定斥资1亿资金打造“药峰山泉”为水产业知名品牌。在药山镇的水即将走向全国的同时,药山镇野生的中药材也引起众多投资者的关注。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药山镇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为此,记者专访了巧家县药山镇党委书记孟孝升。
记者:孟书记,您好!如今的药山镇已成为省内外知名的资源名镇,请您向云南经济日报的广大读者简要介绍药山镇的基本情况。
孟孝升:好的。药山镇位于巧家县城东北部,集镇距县城62公里,国土面积38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782万亩,森林面积29.802万亩,森林覆盖率39.6%。境内最低海拔1800米,最高海拔4041.6米,年均气温14°C,年降雨量1100—1400mm,霜雪期短期4个月,长期达9个月之久,是巧家县唯一一个不出水稻的乡镇。全镇辖17个行政村345个村民小组5.3万余人,居住着汉、彝、苗、布依、回等五个民族。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41元,人均有粮363公斤,是一个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山区乡镇,素有“立体资源宝库”美称,境内生物资源、植被类型十分丰富,有野生动物260余种,国家级保护动物30余种,植物191科2448种,药山镇是全县天然中药材分布和生长的核心区域,根据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药材普查提供的资料统计:全镇有药用植物 2000多种(《中药大辞典》收载),有正品中药材90多种(《中国药典》、《国家药品标准》及省级药品标准收载),有大宗药材60多种,名贵中药材10多种。由于地处高寒山区,属典型的农业大镇,境内土壤、空气、水质均未受工业“三废”、农药、重金属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污染,为中药材种植基地创造了最佳的生态环境。
记者:药山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长期以来一直默默地深藏在大山深处,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媒体的宣传助推作用让药山镇声名鹊起,“药峰山泉”已让“云南海全公司”慧眼相中,同时,大药山中丰富的中药材也吸引众多商家的投资欲望,请您谈谈药山镇的优势主要有哪些?
孟孝升:药山本身是中药材的天然品牌。药山因盛产药物而得名,是滇东北的第一高峰,位居全国三大药山之首,境内山脉逶迤,奇山胜水,山高谷深,层峦叠嶂,地貌种类复杂繁多,各种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尤其是名贵中药材非常丰富,自然景观众多,人文底蕴深厚,是彝族“六祖分支”的发祥地,故素有“生物宝山、民族圣山、文化名山”的美誉。2005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药山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被县委政府作为对外推介巧家的一张“名片”。因此,在药山镇发展中药材,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从优势方面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具有适宜中药材生长的自然条件。药山的野生药用资源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各类药用植物种类达到850多种,主要有柴胡、党参、贝母、重楼、天麻、虫草、土黄芪、滇北乌头、升麻、半夏、何首乌、龙胆等,其中贝母为名贵药材,堪称药中之宝。
具有相对丰富的土地资源。药山镇是巧家第三大镇,土地、林业资源丰富。全镇国土面积384.6平方公里,可用耕地面积13.8万亩,耕地面积5.3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地0.56万亩),适宜开发种植中药材林地10万亩。根据不同海拔和区域特点,可划分为三个不同区域:第一区域为海拔1800—2400米的有天生、发泥、塘上、荞麦地、大元5个行政村;第二区域为海拔2400—3000米的座脚、发拉、大村、小村、半箐、大富、羊场、麦坪、团堡9个行政村;第三区域为海拔3000米以上的药山、木瓦、洗羊塘3个行政村。
具有种植中药材的历史经验。开发利用野生中药材资源在药山镇有着悠久的历史,解放前大量地产野生中药材通过人背马驮运往四川,冠以“川药”的名称销往全国各地,形成了很多有名的地道药材,如:川乌、草乌、半夏、重楼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药山的中药材开发利用达到了顶峰时期,年收购量达50多万公斤。以后,随着野生药材的大量采挖,导致资源枯竭,地产中药材的年收购量逐年萎缩,到目前为止,只有个别的药农零星收购,年收购量只有2万公斤左右。
干部群众对发展中药材热情较高。药山镇由于盛产野生中药材,广大群众在长期的采掘和销售中,不但对中草药的生长习性十分熟悉,而且还得到了较大经济实惠,特别是随着野生中药材的日渐减少,药材市场价格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药材收入成了不少家庭的一项重要收入。因此,在实践中认识到发展中药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对发展中药材具有较高的热情。
记者:既然药山镇在发展中药材产业方面有这么好的优势,那么它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显然是无以伦比的,请您就这两方面具体谈谈。
孟孝升:从中药材的市场前景看,在"回归自然"的潮流扑袭全球的今天,天然药物以其较小的毒副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无疑成为我国中草药种植业发展的绝好契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类健康观念发生了显著改变,已由单纯的疾病治疗型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相结合,中草药正成为研究开发预防癌症、艾滋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新药药源。同时随着现代人类疾病谱发显著变化,中草药在治疗现代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病症、代谢和消化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同时,中草药在保健食品、天然香料、化妆品市场也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全球对中草药的市场需求在不断扩大,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中草药种植将迎来经济效益的黄金时期。
云南省共有药品生产企业150余家,这些制药企业中的绝大多数是以生产中药制剂及原料药(中药)为主。但随着中药材野生资源的枯竭和环境保护的限制,中药材的来源越来越少,已经成为制药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的重要性、紧迫性已十分显现。云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中药材种植产业化,制定了“聚天下之力,打造云药,把云药生产建成继烤烟之后的一大支柱产业”的战略决策,为我镇中药材种植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记者:从孟书记的谈话中可以看出您不仅对药山镇的资源有着深刻的了解,而且为了加快药山镇的发展,带动群众发家致富,您对当地资源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作了深入的考察、研究。请问,您对药山镇发展中药材有何建议?
孟孝升:对于药山镇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我们镇党委、镇政府作了一定的思考和建议:一是树立“药材富镇”的意识,坚定不移地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药山镇地处高二半山和高寒山区,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决定了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从现有产业的构架看,江边河谷和二半山区所拥有的烟、糖、桑、菜产业我镇无条件拥有。镇内现存的产业中,畜牧业进一步发展所能依托的资源十分有限;玉米、洋芋等种植业在满足吃粮的基础上,进一步增收的空间较小,群众要在现有条件下实现增收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十分困难。而我镇座落于大药山脚下,从地理、气候、人文、历史、市场等诸方面都有发展中药材的条件(前面已作分析)。因此,一定要立足优势,抓住机遇,统一思想,凝结力量,坚定信心,千方百计地走一条发展中药材的路子。
二是抓好规划,有序推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药山镇中药材产业要以发展地道中药材规模化种植为突破口,以品牌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为手段,充分开发和利用药山得天独厚的中药材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大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力度,立足特色资源、特色品种,重点发展优势比较明显的地道中药材,将药山镇的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
三是从全局着眼,从实际出发,两条腿走路发展中药材。发展药材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的具体经济行为,必须要有活跃的市场主体参与,才能经营好和发展好。从长眼看,只有有资金、有技术、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才能成为活跃的市场主体,同时,也可以考虑培育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能人。
四是与科研机构结合,深度探索开发中药材产业。要把中药材作为一个产业来培育和发展,必须要有科技力量的注入。有了科技的支撑,才能对更多的药材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和大力推广。在科技力量方面,据了解,云南省拥有中药材种植及药品研究机构有20多家,如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云南省中药材GAP种植技术指导中心,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药物研究院,云南白药集团药物研究院,云南省农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等,主要从事药用植物的资源、组织培养和育种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十年来,先后开展三七、灯盏细辛(灯盏花)、重楼、红豆杉、岩白菜、黄花蒿、胡黄莲、雪上一枝蒿等中药材和药用植物的研究开发工作,可以为全省乃至我镇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五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药山镇交通不便,又无任何水利基础建设,滞后的基础设施严重制约着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因此,每年争取200万元以上“一事一议”资金投入,加大药区交通、水利的建设力度。交通方面,随着县级对外交通的改善及金塘至发泥油路的建成通车,药山镇的对外交通有了明显改善;但对内交通的欠账较大,必须要争取上级的支持,发动群众参与,进一步改善通村路况,打通断头路,并让一批有条件的村民小组率先实现通路,构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水利方面,要通过建三面光沟渠或管网等到形式,努力提高药区土地抗旱能力,在重点区域,争取能安排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六是争取上级支持,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保障。药山镇属典型的高寒贫困山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县水平,镇政府的财力也十分薄弱。因此,要发展中药材产业,必须争取上级的扶持与帮助。一是争取县委政府的支持,把中药材作为继烤烟、蚕桑之后的又一个支柱产业,凝聚全县力量,调配各种资源,动员干部群众齐抓中药材产业;二是争取药山保护区管理局和科技部门的支持,对“药山镇药用植物园”进行立项建设,给予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三是争取农业、扶贫等部门的支持,对试种中药材进行补助,减小药农风险;四是争取交通、水利部门的支持,加大交通水利设施的投入力度,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七是举全镇之力,保障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为推动药山镇的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药山镇党委政府应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富民兴镇的大事来抓。一是组建一把手任组长的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组,对相关事宜及时研究,及时落实;二是要动员全镇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对内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对外树立药山中药材的品牌形象。
记者:孟书记,您认为目前制约药山镇中药材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孟孝升:药山镇的发展目前存在一定的劣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对具体的经济活动,只能进行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对生产的经营管理只能交给市场主体;另一方面,中药材的种植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行为,而市场又总处于千变万化之中,分散的农户很难把握变化的市场。因此,作为现代产业化的经营,必须要有龙头企业的参与。只有有资金、有技术、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参与进来,才能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对接,才能实现产业化。而我镇尚没有入驻的龙头企业,因此,必须千方百计引进。
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镇由于地处二半山和高二半山,水利设施的投入十分薄弱,基本没有农业灌溉设施,给中药材的种植带来了瓶颈障碍。2010年,在麦坪、荞麦地、大元等村种植的中药材,就是因干旱而致幼苗枯死。交通方面,对外来看,没有一条等级路,增加了货物集散的成本;对内来看,目前也只有到村公路,而且晴通雨阻,通过能力较差与产业化的交通保障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资金、技术投入严重不足。资金方面,实行乡财县管体制后,乡级的财力进一步薄弱,保机构、保运转已十分吃力,要筹资支持中药材的产业化发展基本不能现实。在技术保障方面,在我镇现有的农业技术人员中,没有一名专业对口人员,因此,发展中药材,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
部分干部群众存在畏难情绪。由于受传统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解放不够,习惯于传统思维模式的耕作方式,不敢想、不敢闯、不敢试,只想当太平干部和过稳当日子。这也成为发展中药材产业不可忽视的阻力。
本文原址:http://jjrbpaper.yunnan.cn/html/2011-07/26/content_403895.htm#